本报杭州9月29日讯 (记者 王逸群 通讯员 张范 徐子渊) 记者从29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获悉,浙江目前已在全国率先以省政府名义高规格部署生态警务,全省8000余名生态警长组成的队伍,正以“警察蓝”守护“生态绿”。
生态环境领域犯罪隐蔽性强、链条长,且对民警专业性要求高,给打击整治和保护都带来挑战。近年来,浙江公安机关坚持“打防管治服”一体推进生态安全保护,运用“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模式,提升打击效能,联动社会力量,有效破解风险发现难、部门协同难、查处难等问题。
打击犯罪是公安机关的主责主业。浙江公安聚焦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候鸟迁徙地等重点区域,以及养殖场、宠物店、农家乐等重点行业、重点场所,坚持打源头、端窝点、摧网络、斩链条,先后发起打击干扰在线监测、非法捕捞等主题的“剑锋”行动。2024年以来,全省累计侦办破坏环境资源领域刑事案件240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753名。
在打击的同时,如何加强源头治理?浙江公安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生态警务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完善“生态警长”体系,并将其职能融入社区工作。如今,8079名生态警长守护山水林田湖草沙,99个生态行刑共治中心体系按需入驻,215个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不断延伸服务和监管触角。
浙江公安还优化公安增值服务,促进生态价值转化。在生态品牌方面,全省公安机关加大力度保护“慈溪杨梅”“常山胡柚”等农产品,以及“西湖龙井”“丽水山耕”等200多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助推生态旅游,全省公安机关优化办证“最多跑一次”和“一次不用跑”政策,规范民宿登记管理等。省公安厅还专门设立海防管理总队,保障涉港重大项目、优化港区营商环境、打击涉海涉企违法犯罪,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养生:吃竹盐烤海带片的好处
下一篇:以青春视角讲述西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