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售行业中,商品的技术细节对业绩的影响不可忽视。很多人认为在批发市场随便挑选几件商品就能轻松销售,但实际上,商品背后隐藏着大量的学问。从品类趋势的把控到品牌层级的理解,再到规格细节的落实,尤其是对不同消费区域价格带技术的深入研究,这些都是成功选品的关键。
1. 20/80法则的重要性
在超市的选品工作中,首先要关注的是20/80法则。所谓20/80法则,指的是80%的销售业绩来自于20%的重点小分类。通过对销售额进行排序,找出这些关键的小分类进行深度开发,能够有效提升超市的整体业绩。
例如,在食品类中,功能性饮料、运动饮料、咖啡等品类都在快速增长,非食品类中的收纳储物、厨房用品等也值得重点关注。此外,行业标杆企业的一系列自有品牌同样是选品时的关注重点。
2. 品牌价值对业绩的影响
品牌价值的表现对食品和非食品类的业绩都有积极的影响。在乡镇市场,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可度逐渐提高,这意味着超市在选品时需要更加注重品牌的影响力。以凡昌新零售团队为例,他们在商丘睢县的好超市中,敢于引入一线品牌的商品,例如费列罗巧克力、阿尔卑斯糖果等,即使是在农村市场,也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3. 价格带技术的深度解析
价格带技术是影响超市业绩的重中之重。超市采购人员需要深入理解价格带的构建和顾客的感知能力。在糖果品类中,如果价格带集中在9.9、10.9、11.9等区间,顾客的感知力会降低。而将价格带设置为9.9、12.9、15.9等,则能够有效拉开档次,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重点商品的陈列位置同样至关重要,1.2米到1.6米的货架高度被认为是黄金展示区,这里陈列的商品更容易吸引顾客的注意。
4. 商品规格与功能的把握
在选品工作中,对商品规格和功能的理解也非常重要。如果经营的是大卖场,量贩装商品的比例应达到1/4到1/3,而便利店则应突出小规格,达到80%以上。缺乏足够的规格认知将导致选品混乱,影响顾客的购物体验。
此外,商品的功能性也是检验采购能力的重要标准。是否能开发出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商品,是对采购人员综合能力的考验。
5. 选品工作的综合思考
总而言之,商品的选品工作并不是单一的过程,而是多个维度的综合思考。越是深入研究商品的技术细节,越能提高对商品的理解,从而吸引更多顾客。尊重选品技术与数据,严格按照各项选品参考指标去执行,才能确保选出的商品质量优异,业绩自然也会随之提升。
结语
随着零售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深入研究商品技术的必要性愈加凸显。只有通过精细化的选品工作,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未来的超市经营者,需将商品技术的研究与选品工作相结合,以此推动业绩的提升,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