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24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近日,30岁孕妈小王发现双腿有点肿,她打开了“健康宝安”小程序,输入“孕晚期腿肿”,AI助手马上就问她具体情况,还推荐了产科专家。看病的时候,听译机器人自动生成病历,录入病历的时间从2分钟缩短到30秒。回家后,系统根据胎心监测数据推送定制饮食方案,还会贴心提醒三天后的B超检查。
如果孕妇进行了手术,借助AI随访系统,孕妇出院后的健康数据也会实时上传,康复方案动态调整。“有什么小问题可以线上问诊,就像有个7×24小时在线的AI健康管家,很暖很安心。”孕妈小王说。
与小王类似的情形,几乎每天都在全市的医疗机构上演着。
当前,根据《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深圳正加快推动智能就医、智能诊疗、智能健康管理等落地应用,构建“预防—诊疗—康复”全链条智能服务体系。记者采访获悉,目前,已有超450个人工智能产品在深圳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落地应用,涵盖临床医疗服务、医院管理、公共卫生管理等多个领域,从预防、诊疗到康复的AI+医疗应用,给市民带来更高效就医新体验,不少市民表示:“有了AI搭子,诊疗效率提高了,就医体验也越来越好。”
宝安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初,为加快推进AI+医疗应用场景落地,宝安区高效推进全国首个区域医疗大模型平台“宝医数智”建设,整合了宝安区全部公立医院、社康的电子病历、影像数据及权威医学知识库,日均处理医疗数据超100万条,已成功落地40多个应用场景。
近日,在第四届教体医融合博览会上,艾灸机器人等AI中医智能设备亮相,市民纷纷体验AI+医疗创新技术。“很舒服,也没有传统艾灸的油烟味,艾灸机器人挺厉害。”体验完艾灸的李女士说。
除了AI中医智能设备,AI+影像、AI+心电图也在多家医院应用,AI影像辅助系统实现病灶“秒级”识别与定位,精度提升40%;动态心电图AI诊断3秒即可捕获心脏危急信号。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监护科主任赖剑波认为,有了AI“帮手”——重症大模型,医护人员节省了数据抄写、处理和病历书写的时间,有了更多时间救治患者。
AI正全方位改善深圳基层医疗服务效能,全市超400家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引入了不同类型的智能诊疗辅助设备。比如:东门社康有了“腾讯AI临床助手”,医生问诊结束病历“秒出”;东塘社康中心智慧配送中药汤剂,构建“智慧中药房—无人机运输”闭环体系,平均配送时间缩短至6至8分钟,居民在家门口体验到高科技和医疗相结合的服务。
编辑: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