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们需要做好商家的“生意搭子”

原标题:SHEIN们需要做好商家的“生意搭子”

在今年的世界知识产权日前夕,跨境电商平台SHEIN再次陷入侵权风波。

4月5日,美国艺术家艾伦·吉安娜(Alan Giana)向美国纽约南区地方法院提起诉讼,指控超快时尚巨头SHEIN“未经任何授权,在其网站上复制并展示了他的作品”,并利用算法与人工智能大规模剽窃艺术家、设计师的版权。

事实上,SHEIN深陷侵权风波并不是新鲜事儿。相关媒体报道,诉讼文件显示,SHEIN及其关联公司仅在美国就有大约100起知识产权侵权诉讼。

而据半岛晨报报道,在面对产权诉讼时SHEIN曾“移花接木”:一边通过“独家经营协议”获取商家版权,一边又将风险转嫁给商家。

此前被Zara、H&M等全球品牌指控侵权时,SHEIN表示侵权商品是由商家自行设计,责任和赔偿应由商家承担,与SHEIN无关。

这仅仅是压在商家头上的一座大山。在社交媒体上,已有商家开始对于SHEIN的态度产生摇摆。原因是SHEIN将内卷压力传导至商家,启动“核价”机制,不断压价所致。

面对日益内卷的跨境电商,SHEIN是否应该理顺与供应商的关系,寻找良性竞争与合作共赢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从而更好地充当商家的“生意搭子”呢?

SHEIN侵权风波再起

有关服装界的版权问题,历来总是争议不断。

以快时尚起家的ZARA,因“拿来主义”多次遭遇败诉,只是屡陷抄袭风波却又屡教不改。

长期以来,Zara抄得明目张胆,奢侈品牌几乎被抄了个遍——自2015年以来,Zara被曝光的抄袭对象包括Balmain、Valentino、Celine、Yeezy等等。比如,丹麦服装品牌Rains在两项标志性设计上与ZARA展开了长达四年的侵权之战,Rains指控Zara侵犯了其两个防水外套轮廓的外观设计。

与ZARA同为快时尚品牌的H&M,也常被抄袭恶名缠身。

此前不仅被认为抄袭了说唱歌手Yung Lean的品牌SadBoys,还因为擅自将街头艺术家REVOK的作品用在了广告中被告侵权。据CNN报道,贾斯汀·比伯在个人Instagram上发布声明抨击H&M擅自使用其肖像。

SHEIN又是一个典型案例,且有着比ZARA和H&M更快的上新速度。

特拉华大学研究全球纺织和服装行业的教授Sheng Lu此前表示,快时尚以其频繁的产品补货而闻名,但SHEIN更甚,据其研究发现,2021年SHEIN提供的新产品数量已经是Zara和H&M的20多倍。

在此前诸多媒体的报道中,SHENIN因快速迭代的产品要求,暴露出缺乏设计周期,因此因“拿来主义”一次又一次地陷入侵权风波。

最近的一次是,美国艺术家艾伦·吉安娜(Alan Giana)指控SHEIN利用算法大规模侵权。

(相关报道)

就在此前的3月20日,据美国法院公布的诉讼显示,美国知名女模特阿丽安·布朗(Arianne Brown)起诉SHEIN侵权的官司也有了新的进展,双方将于近期正式对簿公堂。

公开信息显示,阿丽安曾隶属于美国最杰出的模特经纪公司之一,退役后创立了女装品牌雷蒙娜·拉鲁,主营波西米亚风格的高档女装,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在起诉书中,阿丽安的律师逐一列出了SHEIN侵权的22件作品,包括连衣裙、阔腿裤、腰裤、上衣、外套等,且均为雷蒙娜·拉鲁品牌的女士套装,抄袭直接抄整套。此外,很多女装图片均由阿丽安亲自担当模特,律师还重点指控SHEIN侵犯了阿丽安的肖像权,并借此牟利。

其实,SHEIN早已多次被设计师指控。据湖南日报的公开报道,去年7月,美国三位独立设计师向加州联邦地区法院联名起诉SHEIN侵犯版权,且涉嫌违反《反敲诈勒索及腐败组织法案》等,揭露SHEIN对设计师群体的长期霸凌。

除了被设计师指控外,在过去十余年的发展中,SHEIN还屡次遭遇到多个品牌的指控,包括Levi’s、ZARA、H&M、UGG、Oakley太阳镜、Levi Strauss、Stussy、Tribe Tropical等等。

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撰写的案例《SHEIN快速崛起的背后》中,也总结了SHEIN洗脑式营销、用户成瘾、设计抄袭、衣服质量差等方面的风险和争议。

与ZARA、H&M不同,靠“小单快反”柔性按需生产模式崛起的SHEIN,其合作的供应商里,并不是大型工厂,大多为规模较小、缺乏抗风险能力的中小供应商,而SHEIN曾被曝出的版权风险转嫁就成为中小商家的噩梦。

中小商家,进退维谷

美国战略管理学波特曾研究“零散产业”,指市场集中度很低、市场势力比较薄弱,多由中、小企业构成。今天的跨境电商行业,在一定程度就是零散产业,市场上更多的是千千万万个中小商家。

当下内卷愈演愈烈的跨境电商赛道,对于中小商家来说,与SHEIN平台的关系是又爱又恨。一方面,在SHEIN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不少商家确实吃到了红利。但另一方面,跨境电商玩家极致内卷带来的溢出效应,已经蔓延到商家身上。

首先,在知识产权方面,中小商家处于弱势,一定程度上要默认一些“潜规则”。

去年12月,TEMU在美国再次起诉SHEIN。在这份长达100页的诉讼文件中,TEMU详细描述了SHEIN在知识产权领域的“霸王条款”:当商家上线新品时,SHEIN通过“独家经营协议”,强迫商家转让商品的全球版权,归自己独家所有,一旦违反协议,商家将会遭受沉重惩罚。

就在今年初,据美国《采购》杂志报道,2月1日SHEIN向美法院提交了新诉讼,拟对速卖通、TEMU等平台的数十家跨境卖家发起临时限制令(TRO)动议,导致很多商家年关难过,被迫裁员,1000多人的工厂要遣散大部分工人。

去年8月,SHEIN也在英国对TEMU提起诉讼,声称TEMU商家图片涉嫌侵权,并向法院申请临时禁令,要求商家下架相关产品。随后TEMU对SHEIN的版权投诉发起反驳。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过双方举证,法院认定SHEIN未能有效证明其拥有商家的图片版权,因为商家会同时在多个平台进行销售,仅依赖商家协议中的承诺条款,并不足以证明SHEIN享有版权的所有权。

值得一提的是,在强取了商家和设计师的劳动果实后,SHEIN面临侵权诉讼时,却又将风险转嫁给了商家。TEMU上述长达100页的诉讼文件,证实了这一说法。文件显示,去年7月25日,瑞典时装零售商H&M在香港起诉SHEIN侵犯版权和商标,SHEIN在应诉时声称所有侵权产品和侵权图像均由商家提供。

其次,除了涉嫌知产霸权外,SHEIN还将内卷的压力传导到了上游,薄利也成为一些商家态度动摇,甚至选择逃离平台的原因。

小红书上,商家吐槽SHEIN的帖子不在少数。其中,多条帖子指出SHEIN对供应商启动严格的“核价”机制,不断压价,甚至比成本价还低,被吐槽“核价核到了大动脉”。

(小红书上的SHEIN商家吐槽)

综合多位SHEIN商家的说法,SHEIN卖货本是薄利多销,但压价压到毫无利润,若拒绝跟价,就会被平台不断提示降流、限制备货等。

诸多因素之下,一些商家减少了SHEIN的订单量,或者选择退出了SHEIN“不赚钱的生意”。

出海需要“合力”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发展如火如荼,成为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一股“新势力”。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38万亿元,增长15.6%,占外贸进出口比重达5.7%

而欣欣向荣的背后,我们不得不重视起另一个问题,出海浪潮里的商家,尤其是中小商家,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以及极具差异化的用户消费习惯和购买能力、安全合规等,有着天然劣势。

比如,海外市场中的知识产权早已是老生常谈,由于缺少海外维权经验和法律资源,中小商家往往成为恶意诉讼的目标,受到不公平对待,一旦遭遇海外诉讼,就会陷入维权甚至经营困境。

不久前,在2024知识产权南湖论坛上,跨境电商和出海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同样引起了专家广泛讨论,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海外的维权困境备受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冯晓青表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跨境电商和中小企业的知产保护,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海外维权的援助力度,确保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实现真正的竞争优势。

再如,伴随整个跨境电商行业走向开放,出海的玩家越来越多,为抢夺客户、扩张市场,以SHEIN为代表的平台企图将国内电商江湖中的“独家合作”文化带到海外。

在业内人士看来,所谓的利用“独家经营协议”强迫商家进行“二选一”,尽管短期内可以增加对资源的掌控度,但从长远来看,也会使得企业或商家合作的顾虑越多,并不利于长期的稳定发展。

我国海外电商版图加速扩张的当下,平台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中小电商卖家出海的好生意“搭子”。毕竟在跨境电商中,每一个环节的角色都非常重要,商家有着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商贸优势,而平台则擅长履约、基础设施完善、技术等。

唯有与中国庞大产业体系的充分合作,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方能变得更有力、有韧性,而这股合力也在形成更强的势能,释放“1+1>2”聚合效应,更好地参与经济“外循环”。

外面的市场很大,海很大、也很宽。对于像SHEIN这样的跨境电商平台而言,目光应该望向更远、更高,方能在这片辽阔的海外市场中扬帆远航。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解码Decode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