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一名大学生发布多条网络视频,称其在助学金评选中受到不公平对待,其助学金名额被挤占,据悉,该学生是孤儿、低保户,而评上助学金的学生平日里有高消费行为。
这起事件暴露出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公平的缺失,更是对贫困大学生生存状况的漠视。
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然而,对于那些家境贫困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的困难远不止是学业的压力,还有沉重的生活压力。这些助学金是贫困学生得以继续学业的重要支撑,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关键。助学金被挤占无疑是对贫困学生的沉重打击。这不仅可能剥夺了他们的受教育机会,更让他们对社会的公平正义产生了怀疑。
同时,这个事件也反映了一些学生在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方面的缺失,暴露出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通过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贫困,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贫困并不是一种耻辱,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不要将贫困视为一种不可逾越的障碍或低人一等的标签。同时,要让学生明确助学金的目的和意义。助学金不是为了解决学生的经济问题,而是为了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避免出现因经济原因失学的情况,进而促进教育公平。挤占这些资金无疑是违背了公正和平等原则,是对这些学生的不公平对待。
在课程中,可以结合这个事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教育公平、贫富差距等,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道德讨论。让学生思考挤占贫困大学生的助学金是否道德?这种行为对受助学生的影响是什么?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什么?通过讨论以及换位思考,帮助学生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不道德之处,以及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此外,在课程思政中,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公民责任。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有义务遵守法律,维护公正,尊重他人的权利。挤占贫困大学生的助学金,不仅违反了法律,也损害了社会公正。每个学生都应认识到自己的公民责任,积极参与到维护社会公正的行动中去。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时,应该保持中立和客观,避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全面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这不仅有利于贫困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