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百色2月10日消息(记者唐志强 通讯员钟明念)2021年以来,广西百色市田林县充分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立足县域实际,发挥产业优势,科学编制《田林县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总体规划》,以潞城瑶族乡示范区为中心,以点带面,通过积极探索和推进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助推三产融合融出新动能,产业效益逐渐显现,不断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三级”联动,提升产业发展格局
针对田林县域山地河谷交错、地形轮廓呈条状这一特点,当地着眼全域、统筹谋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原则,确定“一中心、两示范、多基地”产业布局,发挥区域优势,做大特色产业。
强化“中心”辐射带动。田林县以潞城瑶族乡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区为中心,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000万元,引进企业投资14665万元,整合涉农资金(含衔接资金)、粤桂帮扶资金、中国电信定点帮扶资金共9372万元,打造了黑木耳(云耳)种植基地、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良种油茶核心示范区等产业园区,为田林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示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协同发展。
做强示范区,连片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田林县投资8600万元,推进建设“利周现代农业园—浪平猕猴桃产业示范区”“乐里高山晚熟芒果产业核心示范园——旧州灵芝产业示范区”两条产业示范带,连片带动周边行政村发展特色产业。
打造基地,多点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田林县依托八渡笋、油茶、芒果等特色产业资源,投资5700多万元,高标准打造六隆镇八渡笋产业基地、利周瑶族乡油茶高位嫁接换冠基地、旧州镇平满村沃柑基地、定安驮娘江畔特色优势芒果产业示范区等多个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多点带动周边群众参与产业发展。
“三产”融合,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田林县坚持强链补链固链延链思路,积极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农业产业由单一种植向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延伸,向特色农业种植、观光采摘、带动群众就业延伸,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带动群众增收。
扩大“一产”。田林县发挥八渡笋、芒果、灵芝、食用菌、八角等特色产业优势,积极推广先进技术,通过产业奖补、产业园建设,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发展订单农业,保障农户收益。截至2022年底,田林县种植八渡笋23.4万亩、芒果14.72万亩、灵芝400亩、八角21.51万亩、食用菌300万棒,带动55360户农户通过参与产业发展增收。
拓展“二产”。田林县立足已具备一定规模的油茶、八渡笋、八角等特色农业产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组织专业团队帮助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包装,并对农产品加工项目提供资金、用地、贷款等优惠政策,2022年用于农产品加工项目资金达4000多万元,通过“桂惠贷”贷款650余万元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目前,田林县培育了长江天成、鑫福源山茶油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周边近3000户农户通过种植油茶增加收入。该县还建设了林产品加工厂、木材加工产业园等一批加工园区,扩大产业规模,增加产业效益。
融合“三产”。田林县在特色农产品种植不断做大、农产品加工不断做强的基础上,在农产品品牌打造、农产品销售、冷链物流、农旅融合等方面下功夫。依托民族文化特色优势,打造祭瑶娘、丢沙包、铜鼓舞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促进产业文化融合的民族风情,提升品牌效益。2021年以来,田林县增加投资800万元建设冷链物流设施12个,全县培育组织圳品认证8个,大幅提升品牌价值和产品附加值,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产值1000万元。发展潞城瑶族乡草莓、浪平镇猕猴桃观光采摘等农旅融合园区16个,有关园区带动所在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共计32万余元,带动周边900多户群众增加收入。
“三化”筑基,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田林县依托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健全机制,加强推广宣传,不断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
实化产业基础。结合田林县实际,2021年以来,当地投资518.28万元,实施良种杉木用材林示范基地砂石路、田林旺吉良种油茶示范基地产业硬化路、百揽移民点进村道路改(扩)建等产业道路项目,配置安装山地运输轨道30条和自动化灌溉系统及管网等,不断完善潞城瑶族乡示范区内的路网设施。
强化宣传动员。该县总结示范区发展经验,优化食用菌等发展模式,强化工作宣传,引领带动示范区周边乡镇产业发展。加强思想宣传教育,发挥能人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动员更多群众参与发展,助力群众通过发展产业不断增加收入,推动县域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助推产业振兴。
优化发展模式。田林县发挥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能人等各方优势,调整优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带动群众新建用材林、油茶、芒果基地3.5万亩,打造万亩油茶产业示范基地、万亩优质杉木基地、万亩高山晚熟芒果示范基地,2021年以来,新增带动3.6万户农户通过参与分红、就近就业等方式增加收入,带动46个行政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