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出台重磅利好 储能需求增速弹性巨大
本报讯6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九部门发布通知,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机构分析认为,随着政策的落地实施,以及稳增长对能源投资需求扩大,新能源行业发展有望进一步提速,相关储能、配电网改造等行业都将显著获益。
储能需求增速弹性巨大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达到33%左右,可再生能源电力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达到18%左右,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根据国家能源局通报,2021年全国最低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为29.4%,实际完成值为29.4%。2021年全国最低可再生能源电力非水消纳责任权重为12.9%,实际完成值为13.7%。
从具体措施上,“十四五”将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存储调节设施,强化多元化智能化电网基础设施支撑,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适应能力。加强可再生能源发电终端直接利用,扩大可再生能源多元化非电利用规模,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利用,促进乡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多措并举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规划将“抽水蓄能电站”作为提升可再生能源存储能力的重要路径,大力推动相关项目建设。同时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引导区域电网内共享调峰和备用资源,创新调度运行与市场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区域电网内就地消纳。
“十四五”期间,将加强对省级行政区域消纳责任权重完成情况监测评价,推动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强化对电网、市场主体消纳量完成情况考核,压实地方责任。
国泰君安估计,2025年风、光发电量占比达25%-30%的临界(2020年仅占比7.5%),在间歇性能源对电网的冲击下,储能将成为解决电网消纳问题的必然选择。面对2021年国内1.87GW的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量,储能需求增速弹性巨大。
“储能”技术路线多 “宁王”入局钠离子电池
近年来,我国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果显著,装机规模稳居全球前列,新能源正在成为能源供应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能源行业的稳步发展,储能的应用空间也在不断加强,从技术相对成熟的抽水蓄能到近期市场关注的电化学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越来越多的储能形式已经在新能源系统中发挥作用。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可再生能源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装备攻关。加强前瞻性研究,加快可再生能源前沿性、颠覆性开发利用技术攻关。重点开展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研制、高海拔大功率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光伏发电户外实证示范,掌握钙钛矿等新一代高效低成本光伏电池制备及产业化生产技术,突破适用于可再生能源灵活制氢的电解水制氢设备关键技术,研发储备钠离子电池、液态金属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锂硫电池等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
中金公司认为,碳中和带动全球新能源汽车及储能电池在较长周期内持续快速增长。锂电池的供需关系和经济性成为市场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短期内,锂电上游材料产能不足是主要约束,而锂资源分布与需求错位是长期发展的主要限制。随着钠离子电池关键技术的突破及储能需求的快速增长,其应用场景和规模也将得到快速发展。钠离子电池以其低成本、高安全性及其他优异电化学属性等,在储能、商用车以及部分乘用车中的应用空间广泛,将与锂电池搭配,成为锂资源不足的有效补充。
如今储能市场多种技术路线并存,其中,电化学储能占比近年来快速攀升。《投资快报》记者留意到,入局钠离子电池的宁德时代昨日走势异常强势。
平安证券指出,钠离子电池跟锂离子电池相比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但由于钠离子电池本身能量密度较低且提升空间有限,因此在行业内更多地扮演新能源细分领域替代者的角色,有望率先在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成本敏感性较强的储能、低速交通工具以及部分低续航乘用车领域实现替代和应用,对中高端乘用车市场影响十分有限。目前龙头企业开始布局,相关支持政策有望出台,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有望加速。除了布局钠离子电池的相关企业(如宁德时代和中科海纳)之外,上游原材料方面,商业化之后有望拉动铝箔和纯碱的需求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