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与进化:中国私募海外投资图谱 破局与进化:中国私募海外投资图谱
创始人
2025-11-25 10:52:01
0

作者:陈旭

导语:对偏好长期稳健增值的资金,景林类的基本面多头是首选;对追求科技超额收益的资金,凯思博的成长策略提供了稀缺的选择;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成熟与全球资产配置需求的井喷,中国私募管理人的视线早已跨越国界。从早期的“买中概股”到如今真正与华尔街大鳄同台竞技,中国私募出海的格局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代际重构。

本文将目前的出海私募机构划分为三大阵营,并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不同流派在海外二级市场的生存逻辑与竞争态势。

三大主流阵营

目前活跃在海外二级市场(美股、港股及其他市场)的中国背景私募,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长期基本面多头派(Fundamental Long-Only

代表机构: 景林资产(Greenwoods)、淡水泉(Springs Capital)等。

核心逻辑: 这一派系通常将国内成熟的“价值投资”体系移植到海外。他们擅长深入研究商业模式,寻找护城河深厚的优质企业。

持仓特征: 早期高度集中于互联网中概股(如阿里、腾讯、拼多多),近年来逐渐向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企业以及部分海外本土消费/科技巨头拓展。

2.全球宏观与科技成长派(Global Macro & Tech

代表机构: 凯思博投资(Keywise Capital)、部分新锐宏观对冲基金。

核心逻辑: 这一派系具有更强的“美元基金”基因。与坚守大消费和互联网的传统派不同,他们对全球科技周期(Semiconductor, AI, SaaS)和宏观货币政策更为敏感。

持仓特征: 不再局限于中国资产。例如,凯思博等机构在美股半导体(Nvidia, AMD)和硬科技领域的配置比例往往较高,策略上更具进攻性,善于利用美股的高贝塔(High Beta)特性捕捉行业拐点。

3.量化与高频交易派(Quantitative & HFT

代表机构: 幻方、九坤、明汯等头部量化的海外实体。

核心逻辑: 利用国内验证过的数理统计模型,结合海外丰富的数据源和更优的交易制度(如T+0、做空机制完善)进行降维打击或策略平移。

持仓特征: 极度分散,持仓数量可达数百只。主要赚取市场微观结构的钱(统计套利)或通过多因子模型获取Alpha,力求与市场指数低相关。



从“Home Bias”到“True Global”

分析凯思博、景林等机构的演变路径,可以清晰看到中国私募出海的三个阶段:

1.0阶段:本土视角的延伸(Home Bias)

早期的出海私募,本质上是“在纽约买中国”。

• 不管是景林还是早期的凯思博,核心仓位几乎全部是中概股。投资人的逻辑是:我们比华尔街更懂百度、阿里和京东。这一阶段的超额收益主要来自信息差。

2.0阶段:能力圈的真正的拓展

随着中概股估值逻辑的重塑,单纯依赖中国资产已无法满足全球配置需求。

分化出现:

◦ 一部分机构(如凯思博)利用其团队的海外背景,开始大规模配置美国本土科技七巨头(Magnificent 7),真正参与到全球科技创新的定价中。

◦ 另一部分机构则开始关注日本、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机会。

意义: 这标志着中国私募开始尝试赚取“认知以外”的钱,对投研团队的国际化程度提出了极高要求。

3.0阶段:工具与策略的多元化

现在的出海投资不仅仅是选股,还包括复杂的对冲工具使用。

• 量化基金的加入,以及主观基金(如凯思博、淡水泉)开始更熟练地使用衍生品(期权、做空工具)来管理风险。中国私募正在从单纯的“多头基金”向成熟的“对冲基金(Hedge Fund)”形态进化。

共同的挑战

虽然各家机构策略不同,但在当前的地缘政治与市场环境下,它们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1.水土不服的考验:

◦ 除了极少数像凯思博这样具有华尔街背景的团队外,大多数国内私募在研究美国本土SaaS、生物医药等高壁垒行业时,相比Citadel、Tiger Global等国际巨头仍显吃力。

2. 资金来源的机构化:

◦ 早期出海资金多为高净值个人的“灰色”或通道资金,不稳定。能否通过合规架构(如开曼基金),并通过业绩记录(Track Record)获得海外大学捐赠基金、养老金的认可,是这些机构做大做强的关键。

3. 合规与监管风暴:

◦ 美国SEC对中资背景管理人的监管趋严,包括持仓披露、资金穿透等。如何在保持业绩的同时满足日益复杂的全球合规要求,是所有出海私募必须修好的“内功”。

从草莽到专业

中国私募的海外二级市场投资,正处于从“草莽出海”向“专业竞技”过渡的关键期。

• 对于偏好长期稳健增值的资金,景林类的基本面多头依然是首选压舱石;

• 对于追求科技高贝塔、愿意承担波动以换取超额收益的资金,凯思博类的宏观成长策略提供了稀缺的全球科技敞口;

• 对于寻求资产分散、降低组合相关性的资金,出海量化基金则是最佳配置工具。

未来,能够真正沉下心来构建全球投研网络,并跨越“中概股依赖症”的机构,才能最终进化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产管理巨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格力股东大会董明珠已“少说话”... 红星资本局11月25日消息,昨日,格力电器(000651.SZ)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在珠海举...
新能源重卡红利叠加技术壁垒,D... 当DeepWay深向科技于11月6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时,市场对这家卡车新势力的评价呈现出鲜明分化:...
中国核心科技资产走进东南亚 中... 2025.11.25本文字数:2057,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作者 |第一财经 安卓继去年6月成功登陆爱...
电车4S店,被年轻人薅成了五星... 如今,最火的探店,早已不是去网红餐厅排雷,而是看谁能在电车4S店,薅到更多不花钱的羊毛。过去,年轻人...
【光明时评】全运会看点不止于竞... 【光明时评】 作者:李慧敏(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刚刚落下帷幕,本届全...
近4900只个股上涨 近490... 2025.11.25本文字数:1240,阅读时长大约2分钟作者 |一财阿驴11:31 A股午盘丨创业...
中国核心科技资产走进东南亚 创... 21世纪经济报道李域 深圳报道A股指数国际化再提速。11月25日,以景顺长城创业板50ETF为底层资...
创业板指半日涨2.6%,CPO...   中新经纬11月25日电 25日上午,A股三大指数高开高走,创业板指领涨。截至午盘,上证指数涨1....
WAVE2025泛互联网全球大... 11月20日,由全球化媒体智库——霞光社ShineGlobal&霞光智库联合阿里云举办的「模型应用·...
全国首例:小米汽车“未交车催款... 当31万余元的购车尾款支付通知,抢在车辆交付之前翩然而至,一场围绕行业“潜规则”与法律规范的激烈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