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旭
导语:对偏好长期稳健增值的资金,景林类的基本面多头是首选;对追求科技超额收益的资金,凯思博的成长策略提供了稀缺的选择;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成熟与全球资产配置需求的井喷,中国私募管理人的视线早已跨越国界。从早期的“买中概股”到如今真正与华尔街大鳄同台竞技,中国私募出海的格局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代际重构。
本文将目前的出海私募机构划分为三大阵营,并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不同流派在海外二级市场的生存逻辑与竞争态势。
三大主流阵营
目前活跃在海外二级市场(美股、港股及其他市场)的中国背景私募,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长期基本面多头派(Fundamental Long-Only)
•代表机构: 景林资产(Greenwoods)、淡水泉(Springs Capital)等。
•核心逻辑: 这一派系通常将国内成熟的“价值投资”体系移植到海外。他们擅长深入研究商业模式,寻找护城河深厚的优质企业。
•持仓特征: 早期高度集中于互联网中概股(如阿里、腾讯、拼多多),近年来逐渐向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企业以及部分海外本土消费/科技巨头拓展。
2.全球宏观与科技成长派(Global Macro & Tech)
•代表机构: 凯思博投资(Keywise Capital)、部分新锐宏观对冲基金。
•核心逻辑: 这一派系具有更强的“美元基金”基因。与坚守大消费和互联网的传统派不同,他们对全球科技周期(Semiconductor, AI, SaaS)和宏观货币政策更为敏感。
•持仓特征: 不再局限于“中国资产”。例如,凯思博等机构在美股半导体(Nvidia, AMD)和硬科技领域的配置比例往往较高,策略上更具进攻性,善于利用美股的高贝塔(High Beta)特性捕捉行业拐点。
3.量化与高频交易派(Quantitative & HFT)
•代表机构: 幻方、九坤、明汯等头部量化的海外实体。
•核心逻辑: 利用国内验证过的数理统计模型,结合海外丰富的数据源和更优的交易制度(如T+0、做空机制完善)进行降维打击或策略平移。
•持仓特征: 极度分散,持仓数量可达数百只。主要赚取市场微观结构的钱(统计套利)或通过多因子模型获取Alpha,力求与市场指数低相关。

从“Home Bias”到“True Global”
分析凯思博、景林等机构的演变路径,可以清晰看到中国私募出海的三个阶段:
1.0阶段:本土视角的延伸(Home Bias)
早期的出海私募,本质上是“在纽约买中国”。
• 不管是景林还是早期的凯思博,核心仓位几乎全部是中概股。投资人的逻辑是:我们比华尔街更懂百度、阿里和京东。这一阶段的超额收益主要来自信息差。
2.0阶段:能力圈的真正的拓展
随着中概股估值逻辑的重塑,单纯依赖中国资产已无法满足全球配置需求。
•分化出现:
◦ 一部分机构(如凯思博)利用其团队的海外背景,开始大规模配置美国本土科技七巨头(Magnificent 7),真正参与到全球科技创新的定价中。
◦ 另一部分机构则开始关注日本、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机会。
•意义: 这标志着中国私募开始尝试赚取“认知以外”的钱,对投研团队的国际化程度提出了极高要求。
3.0阶段:工具与策略的多元化
现在的出海投资不仅仅是选股,还包括复杂的对冲工具使用。
• 量化基金的加入,以及主观基金(如凯思博、淡水泉)开始更熟练地使用衍生品(期权、做空工具)来管理风险。中国私募正在从单纯的“多头基金”向成熟的“对冲基金(Hedge Fund)”形态进化。
共同的挑战
虽然各家机构策略不同,但在当前的地缘政治与市场环境下,它们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1.“水土不服”的考验:
◦ 除了极少数像凯思博这样具有华尔街背景的团队外,大多数国内私募在研究美国本土SaaS、生物医药等高壁垒行业时,相比Citadel、Tiger Global等国际巨头仍显吃力。
2. 资金来源的机构化:
◦ 早期出海资金多为高净值个人的“灰色”或通道资金,不稳定。能否通过合规架构(如开曼基金),并通过业绩记录(Track Record)获得海外大学捐赠基金、养老金的认可,是这些机构做大做强的关键。
3. 合规与监管风暴:
◦ 美国SEC对中资背景管理人的监管趋严,包括持仓披露、资金穿透等。如何在保持业绩的同时满足日益复杂的全球合规要求,是所有出海私募必须修好的“内功”。
从草莽到专业
中国私募的海外二级市场投资,正处于从“草莽出海”向“专业竞技”过渡的关键期。
• 对于偏好长期稳健增值的资金,景林类的基本面多头依然是首选压舱石;
• 对于追求科技高贝塔、愿意承担波动以换取超额收益的资金,凯思博类的宏观成长策略提供了稀缺的全球科技敞口;
• 对于寻求资产分散、降低组合相关性的资金,出海量化基金则是最佳配置工具。
未来,能够真正沉下心来构建全球投研网络,并跨越“中概股依赖症”的机构,才能最终进化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产管理巨头。
上一篇:中信证券非执行董事张麟离职,三名候选人竞聘该职位 中信证券董事长突然辞任 中信证券张麟
下一篇:康龙化成背债60亿仍强推13.46亿现金收购 前9月增收不增利关联方套现5亿 康龙化成可以抄底吗 康龙化成2026a股目标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