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曾思怡
一件新技术、新服务,从“0-1”做出样品,是科技创新在起作用。
从“1-10”小批量生产,再从“10-100”实现量产,则是产业创新在起作用。科技创新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但若缺乏产业创新的配合,其成果只能成为实验室里的陈列。
哪个城市最擅长产业创新?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与中国发展研究院联合编制的《全球城市产业创新指数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从产业创新环境、投入、产出和绩效四个维度,对全球27个城市进行系统评估,揭示全球产业创新格局,以及头部城市产业创新模式亮点。

《报告》四大指标及构成 受访者供图
具体来看,深圳产业创新指数全国第一,并以微小差距仅次于东京,排在全球第二;全球十强中,有三城来自中国,深圳之外,北京、上海分居第五位和第九位。
另外,全球十强城市中,亚洲入围城市增加至6个。这也意味着,全球产业创新重心正在向亚洲转移。
“事实上,整个世界经济东移,背后的动力就是创新能力。”报告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亚洲领先城市普遍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的全球制造与服务中心,它们通过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将技术创新迅速转化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这也印证了一个当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命题:任何持续的经济崛起,其背后一定是创新在起作用。
《报告》还指出,产业创新,而非单纯的科技创新,已成为驱动城市乃至国家经济崛起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
那么,这些城市的产业创新实力如何养成?又如何驱动地方经济增长?
谁最擅长创新?
从全球层面来看,产业创新前三强城市分别是深圳、东京和纽约,其呈现出各有不同、各有优势的创新范式。
凭借庞大且完整的消费电子产业链,深圳以应用需求倒逼技术创新,即企业出题、科研解题,实现快速试错、迭代的创新节奏;东京侧重技术积累和工艺精度,使其在产业链上游和高精尖领域占据牢固优势;纽约不仅关注技术本身,还注重商业模式创新和全球资源整合,华尔街风险投资和曼哈顿科技创业相互配合。
把目光拉回中国,同处全球前十榜单,深圳、北京、上海三地呈现出各有差异的产业创新优势。
深圳在产业创新环境和产出两项表现最优。前者由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大量年轻外来人口支撑;后者,深圳在产品和服务产出方面位居全球第一,尤其是以华为等龙头企业产出的ICT产品,出口贸易额在总出口中的占比高达41.3%。

深圳 图源:图虫创意
北京得益于高校的研究人员数量和科研经费投入,在产业创新投入方面居全国之首。
另外从产业创新绩效来看,北京和上海更加突出。产业创新绩效包括产业绩效、企业绩效,其中产业绩效主要包括制造业增加值和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企业绩效包括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独角兽企业数量。
陈宪解释,产业创新绩效更加注重长期性结果,包括对企业培育壮大,对产业集群形成的贡献。所以选择了经济效益和企业数量两个衡量维度。
“上海、北京(产业创新绩效)好于深圳,其主要原因,从数据上看,是北京和上海的独角兽数量更多。其实在高技术出口、制造业增加值两项指标上,深圳都是优于北京和上海的。”
根据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GEI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5》,截至今年7月,中国独角兽企业达372家,其中“北上深”成为独角兽企业的主要集聚地,分别拥有75家、59家、42家独角兽企业。
科技创新榜首,京沪轮流上榜
从创新链不同环节来看,在中国,深圳产业创新强度最高,北京、上海则在科技创新层面更胜一筹,这也反映出我国不同创新高地的差异化优势。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每年发布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31个省市中,科技创新水平榜首位置,通常由北京、上海轮流上榜。
今年10月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5》(下称“报告”)显示,31个省市中,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浙江和天津6省市的综合科技创新水平领先全国,上海取代北京(2024年榜首)站上第一位。
数据层面看,上海榜首的位置,关键在于“万元GDP技术国际收入、劳动生产率全国第一”“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全国第二”等。
进一步来看,上海早从2014年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技创新领域具备国家战略引领、高强度投入、顶尖资源集聚、现代化产业集群庞大、开放合作及金融支撑等多维度协同。
比如在现代化产业集群方面,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占全市GDP三分之一。

上海 图源:图虫创意
从城市群维度来看。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还指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也日益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领头羊”。长三角R&D经费投入、R&D人员数、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均占全国的1/3左右;有R&D活动的企业数占全国近四成,技术国际收入接近全国一半。
回到城市维度,陈宪认为,长期以来,受限于高校资源、基础研究投入和高端创新平台建设等,深圳科技创新能力暂时不及北京、上海。
但另一方面,得益于深圳自身及周边城市完善的制造业和供应链体系,深圳拥有强劲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即产业创新能力。
近年来正在发生的是,深圳凭借强大产业创新能力打下扎实的经济基础,如今也用以反哺基础研究,补足科技创新的短板,“从现在来讲,深圳从0到1到100,相对来说在中国的城市里面应该是最完整的”。
以今年大火的人工智能为例。中山大学教授、中世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戴欣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得益于庞大的硬件能力和供应链完整度,深圳在人工智能“小脑”“四肢”环节更具优势,其中“四肢”在全国形成领先优势。
凭借上述优势,又反哺“大脑”——大模型的发展。这种促进,既包括技术成果产业化实现经济收益,进而加大对大模型基础研究的投入;还包括产生大量相关场景的准确数据,这正是大模型产业应用非常渴求的资源,可以为深圳吸引更多大模型技术型公司。
创新驱动经济增长
早在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就提出,我国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的优先战略。
也可以理解为,我国要从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要素驱动增长模式迈向创新驱动增长模式,即:以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和组织形式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创造更高价值。
北上深作为我国的创新高地,观其经济增势,亦可得见创新之于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

时代周报制图 数据来源:各市统计局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今年前三季度一线城市GDP及其增速发现,北上深三地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增速跑赢全国平均水平。从原因看,三地增长的一大核心动力即是创新驱动,如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北京的高技术产业,深圳的新能源汽车和通用设备制造。
进一步将时间拉长至过去5年,把观察范围缩小至更能代表产业创新强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速,可见产业创新之于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
从下图可见,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常年居于一线城市之首。而且计算发现,过去五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7.2%,同样居一线城市之首。

受访者供图 数据来源:各市统计局
再者,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值高达42.3%,显著超越其他一线城市。其对深圳GDP增速的支撑显而易见。
回到全国层面,现阶段及未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为我国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抓手之一。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近期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对其重视程度更上一层楼,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在这背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专利转化率偏低,大量科研成果束之高阁。
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研究员王明远认为,从大国竞争来看,相较于科研成果产出能力,技术扩散和产业转化能力更能决定胜负。比如,英国、加拿大(28位诺贝尔奖得主)、澳大利亚等都是高科学创造力国家,但是产业组织能力相对弱很多(后两者有资源依赖症),在产业竞争上就落伍很多,而日韩都相对是低科学创造力,高产业转化力水平国家,反而在产业竞争上有优势。
根据公开资料,在专利转化率上,中国目前大致在39%左右,而美国、欧盟在60%左右,日本在51%左右,中国的商用转化率低主要是公立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超低转化率导致的,它们的转化率分别约为11%和4%。而企业专利转化率去年已经达到53%,基本接近发达国家转化率水平。
陈宪认为,就上述问题,一个重要解决路径,即是构建一个能够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
传统创新链模型包含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工程化及产业化环节。但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是,科技型企业开始将应用基础研究嵌入创新链,“应用基础研究兼具科学问题和市场需求导向,填补了纯科学研究与市场应用之间的空白,有助于跨越技术到生产的‘死亡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