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坪
每逢年末,A股市场便会掀起一波出售资产小高潮。
11月19日晚间,渝开发发布关联交易公告,公司董事会决议通过出售祈年悦城住宅资产的议案,交易金额为1239.62万元。此次关联交易的目的是加快盘活出租困难的资产,对公司本期净利润影响约为420万元。
这只是年底上市公司资产交易潮的一角。据记者不完全统计,10月以来,已有近三百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出售相关资产的公告,较前三季度频次明显增加,其中首次披露的资产出售公告超过百家。
一方面,年底出售资产有利于上市公司回笼资金,增厚利润。另一方面,部分上市公司也希望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进一步聚焦主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市公司“甩包袱”的过程中,还出现了部分“1元”或“零元”甩卖亏损资产的夸张案例,引发市场关注。
近期,A股上市公司频繁发布资产出售、股权转让或房产处置等公告,引发广泛关注。
梳理来看,大部分上市公司出售闲置或非核心资产,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回笼现金或获得阶段性收益,为企业“增厚利润”提供支持。
较典型的如*ST宝鹰,11月15日,*ST宝鹰发布公告,拟以8687.25万元向控股股东关联方出售深圳龙华区投资性房地产。公司表示,本次出售预计需缴纳土地增值税等税费约4500万元,影响当期损益约4200万元。交易完成后所得资金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有助于改善公司财务状况。
再如东方雨虹,11月12日,东方雨虹发布公告,为盘活资产,实现资金回笼,改善资产结构,优化公司财务状况,拟出售公司及下属子公司通过购买取得并持有的部分不动产,交易标的资产为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和杭州市江干区(现已更名为上城区)的部分商铺及办公用房,总计7宗房产。此前,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东方雨虹还曾出售过位于北京昌平区的2套不动产,以及所持金科服务股票。
另一方面,还有部分上市公司年末进行资产调整,是为了处理低效资产,加快产业转型或更好聚焦主业。
典型代表莫过于全面推进去地产化的珠免集团,11月17日,珠免集团披露重大资产出售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拟向投捷控股转让其持有的格力房产100%股权,交易价格约为55.18亿元。此前,该公司成功置入珠海市免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51%股权,并置出非珠海区域共5家房地产子公司100%股权,确立了以免税业务为核心,围绕大消费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再如格林美全资子公司以2.8亿元转让格林循环材料100%股权。公司表示,此次股权转让旨在优化公司再生资源资产,发展关键金属资源回收业务,预计可实现投资收益约1000万元。
除此之外,也有上市公司出售亏损资产,系出于及时止损的目的。
较典型的如松炀资源,其在连续三年累计亏损约7.5亿元后,于 11 月 15 日公告,公司拟通过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公开挂牌转让亏损的全资子公司汕头市松炀新材100%的股权,拟定首次挂牌转让底价为1亿元。同时公司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减少亏损,公司管理层经过审慎考虑,决定对松炀新材实施停产。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认为:“出售亏损子公司或股权投资等资产,凸显了企业战略聚焦的趋势。在当前经济转型期,上市公司正加速剥离非核心、低效资产以回归主业。这也是主动优化资源配置,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积极信号。”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少上市公司年底“甩包袱”的案例中,还出现了部分“1元”或者“0 元”转让的特殊情况,引发市场争议和监管关注。
10月16日,金杯汽车公告,拟公开挂牌转让铁岭华晨橡塑95%股权。鉴于铁岭华晨橡塑的股东全部权益评估价值为-7736.44万元,首次挂牌价格不低于1元人民币。
11月6日,ST泉为发布公告,公司拟将持有的全资子公司深圳市亿米新能源有限公司40%股权转让给外部投资人蔡捷旋,转让价款拟定为0元。
11月13日,隆鑫通用公告,公司拟以1元价格将持有的珠海隆华49.9988%股权转让给李亮君。原因是珠海隆华由于商业化进程缓慢且长期处于经营亏损状态,公司决定剥离该部分业务。
11月14日,流金科技公告称,因控股子公司四川流金酒业有限公司成立以来经营未达预期,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经审计的财务数据显示,酒业公司净资产为-1927万元。为进一步整合公司资源,优化公司业务结构,公司根据整体战略规划,拟以人民币1元的价格,将持有的酒业公司51%股权全部转让予熊玉国。
11月15日,龙源电力也公告,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同意公司通过非公开协议转让方式,以1元的价格转让持有联合动力的全部30%股权,后者经营长期亏损。
梳理来看,被低价转让的资产大多数净资产为负数,且经营业绩羸弱。部分案例中,低价股权转让还伴随着“承债条款”。
比如津投城开拟以1元转让其评估值为-2.39亿元的房地产开发业务相关资产及负债的交易中,涉及大量债权债务转移,其中拟置出的其他应收款达72.87亿元,应收账款10.71亿元。
畅力资产董事长宝晓辉认为,公司资产包括所有者权益和负债,这类“1元资产”往往包括潜在的债务,若这类附带隐性负债“1元资产”能够被成功剥离出去,能够减少上市公司的或有负债和资产负债率,规避未来的潜在代偿风险,改善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
但宝晓辉也指出,需要注意的是,“1元转让资产”看上去能够极大的改善企业的账面财务数据,但实操中也很容易被市场解读为“公司基本面恶化、资产质量堪忧”,最后引发投资者的信任危机。此外,“1元转让资产”很容易被市场质疑为低价贱卖资产、向接盘方输送利益,普遍会被市场上的投资者所质疑,严重起来可能引发监管问询,甚至是被立案调查。
前述案例中,津投城开就在资产出售公告披露后不久收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问询函,上交所要求其就持续经营能力、标的评估情况、担保情况以及债权和债务情况等四大方面作出进一步说明和解释。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市场人士担忧,年末部分上市公司突击交易,或将达到保壳目的。但多名行业人士认为,在退市新规持续显威下,多元化退市指标让上市公司通过突击交易保壳的难度非常大。
“以前确实有一些*ST公司,会在年底想方设法通过闪电式重组、突击交易增收、无偿接受赠予资产等方式‘保壳’,但自退市新规出台以来,这一类的保壳交易越来越难了。比如沪深交易所将主板亏损公司营业收入指标从1亿元调高至3亿元,进一步收紧财务类退市指标,与主营业务无关或不具备商业实质的创收需要进行扣除,企业只能通过实质性的经营业绩改善摆脱退市风险。”泽浩资本合伙人曹刚受访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