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熊电器,长舒了一口气!
回看2024年,尽管公司47.58亿元的营业收入较上年保持了平稳,但净利润却由2023年的4.45亿缩水到了3.06亿,同比下滑了31.26%。
当时的大家纷纷猜测:这只小熊,跑累了吗?

并没有。
小熊电器用成绩回答了这个问题: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强势扭转,金额2.68亿,同比大增43.23%。
巨大的反转不禁令人好奇:小熊电器是怎么跌入低谷,又是如何起死回生的呢?
小熊的困局
回顾早年发家史,小熊电器凭借被忽视的细分场景,用酸奶机等产品切中了年轻一代“精致懒宅”的厨房生活痛点,后凭借线上渠道的迅速崛起,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一直以来,公司厨房小家电业务营收占比常年超过60%,是其不折不扣的命脉所在。
然而,好景难长。
由于小家电行业天生技术壁垒不高,入场者众多。美的、苏泊尔等巨头凭借其规模与渠道优势,频频发动价格竞争与促销攻势,激烈地争夺着每一寸市场。
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换新动力也明显疲软——换新周期从2021年的约2.2年,显著延长至3.5年。
市场从“抢新增”变成了“挣存量”,行业整体毛利率被不断拉低。小熊为了不掉队,也不得不参与其中,牺牲了部分利润。
反映在数据上,2024年行业整体毛利率已降至24.7%;而小熊电器虽以35.29%的水平高于行业均值,但相较2023年自身,也下滑了1.32个百分点。

寒意渐浓,一向稳健的小熊电器,业绩“失速”了。
好在,一根“救命稻草”及时抛了过来。
自2025年1月1日起,国补带动下,消费者相对愿意购买中高端的产品,厨房小家电行业结构开始优化。小熊电器,也终于等来了那阵可以借力的东风,实现了业绩扭转。
但问题是,靠国补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核心业务上,公司难以正面抗衡苏泊尔等巨头构筑的护城河;价格竞争中,利润空间又不断被侵蚀。
站在十字路口的小熊电器,未来到底该往哪走?
换条路,走出厨房
一条路拥堵,那就换一条!
虽然国补让业绩“多云转晴”,但吹过寒风的小熊电器,毅然决定“晴天修屋顶”——走出厨房,开辟新战场。
它的第一步,迈向了个护小家电。
2024年7月,小熊电器以1.54亿现金收购了广东东罗曼智能61.78%的股权,成为了其控股股东。

罗曼智能专注电动牙刷、冲牙器等口腔护理产品,技术扎实,供应链成熟。
这不是简单的规模叠加,而是小熊为了快速拿到个护品类的核心技术和供应链,打破自身边界的关键一步。
效果立竿见影。2024年,个护业务在小熊营收中占比只有7.6%;到了2025年上半年,已迅速涨到12.77%,成为公司第二大业务。

然而,高增长的背后往往也伴随着代价。
这块被寄予厚望的新业务,目前正处在“强力催谷”的阶段——2025年上半年,营业成本同比暴增489%,远高于公司小家电业务18%的平均增幅,毛利率也同比下滑了8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小熊电器个护业务正在用短期利润换市场规模,经历一段不可避免的“揠苗助长期”。
这份成绩单,亮眼之中夹杂着隐忧,小熊的转型之路虽方向明确,但绝非一片坦途。
接下来是第二步,押注母婴小家电。
在业绩承压的2024年,小熊不仅没退缩,反而逆势加大了研发投入,势必要闯出一片天。
那一年,公司研发费用高达1.95亿元,研发费用率升至4.1%。2025年前三季度势头更猛,达到4.39%,远高于苏泊尔(2%左右)等同行。

当然,研发能够获得市场认可,并不在完全于投入多寡,关键看能否击中用户的需要。
而这,正是小熊电器最擅长的。从最早的“酸奶机”开始,它的核心打法就是精准捕捉被巨头忽略的细分需求。
为了摸清用户,小熊每年收集的新品调研数据超过2万条。这些真实反馈,让它的创新像手术刀一样精准,避免“无效创新”,也减少资源浪费。
公司副总经理刘奎进一步补充了这个理念,他说:“我们不止是满足功能需求,更是通过全场景方案,向用户传递生活主张,达成情感的认同。”
比如,当前Z世代父母已成为了育儿主力,年轻妈妈们急切地希望将繁琐的育儿活动变得更加得心应手,还能抽出时间关注自我。
小熊电器推出的“喂养台”,就切中了这个痛点。它集消毒、泡奶、摇奶、烘干于一体,不仅一站式解决喂养问题,更缓解了年轻爸妈的科学喂养焦虑。
作为转型先行者,小熊电器率先享受先发红利。2025年上半年,母婴小家电已经为公司贡献了1.45亿元的营业收入。未来空间还有望进一步打开。
结语:小熊的路,才刚刚清晰
国补的“救命”只是暂时的。真正能让小熊电器走远的,是它主动向“生活方式品牌”转型的决心。
从最早的酸奶机,到个护小家电,再到解决育儿痛点的喂养台——小熊的内核一脉相承:在巨头未至的缝隙中,基于用户生活方式做场景化创新。
这条从“新需求”到“新供给”的路,正推动小熊从一个家电制造商,转向一个生活方式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也许,这才是它真正的出路。
以上分析不构成具体买卖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