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公安部牵头修订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7258)》征求意见稿正式向社会公开。这份十年未大修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此次更新幅度之大、覆盖范围之广、条款细节之密,堪称近年来汽车行业最重磅的安全法规调整之一。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对“百公里加速时间”的硬性规定:乘用车每次上电/点火后,默认状态下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得小于5秒。
这一条看似简单的要求,却如一记重锤砸向当前愈演愈烈的“性能内卷”——尤其是以造车新势力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正将“3秒俱乐部”作为营销利器,竞相推出零百加速3秒甚至2秒级的高性能电动车型。
如今,这股“比快”风潮或将被政策按下暂停键。
“5秒门槛”并非限制性能,而是防范误操作风险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新规并未禁止车企制造加速更快的车辆。正如《征求意见稿》所明确:“应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小于5s的默认工作状态”,这意味着高性能模式依然存在,但必须由用户主动选择才能启用。
这一设计逻辑,本质上是一种“防呆机制”(Poka-Yoke)。在燃油车时代,发动机扭矩输出平缓,驾驶员对油门踏板的响应有较长的适应期。而电动车则完全不同——电机可在毫秒级时间内输出最大扭矩,一脚“电门”下去,车辆瞬间前窜,极易导致新手或习惯燃油车操作的用户失控。

据行业统计,目前市面上主流家用燃油SUV的零百加速普遍在7秒以上,而标准续航版特斯拉Model 3约为6.1秒,宝马240i等入门性能车约5.3秒。因此,5秒是一个既能满足日常驾驶动力需求,又不至于因动力过猛引发误操作的安全阈值。
有行业专家犀利指出:“追求3秒或4秒的极限加速,更多是品牌营销和技术秀肌肉的体现,而非真实出行需求。5秒的设定,在性能与安全之间取得了合理平衡。”
新规背后:事故倒逼监管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国标修订并非凭空而来。编纂说明中明确提到:“近年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启动加速失控事故多发,多因驾驶人使用高加速模式时准备不足、操控能力欠缺所致。”
据媒体报道,一位参与标准研讨的车企人士透露,某些新势力品牌的事故率确实偏高,部分条款正是以其实际案例为参考制定的。换言之,这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推演,而是用真实事故教训换来的制度补丁。
与此同时,新规还配套出台了“踏板误踩加速抑制功能”要求:新能源车在静止或蠕行状态下,若系统检测到前方有障碍物而驾驶员误踩加速踏板,车辆应自动抑制动力输出,并通过声光信号提醒。这直接针对“单踏板模式”和“强动能回收”带来的操作混淆问题——许多所谓“刹车失灵”事件,实则是驾驶员误将加速踏板当作刹车猛踩所致。
此外,新规还规定:当制动与加速信号同时输入时,整车控制系统必须优先响应制动信号。这意味着即使驾驶员慌乱中“双踏板齐踩”,车辆也只会减速,不会加速。这一条款看似常识,却直击部分车型控制逻辑混乱的痛点。
从“隐藏门把手”到“屏幕换挡”:安全冗余正在回归
如果说加速限制是对“动力失控”的预防,那么其他条款则体现了对“交互失控”和“逃生失效”的全面堵漏。
例如,新规明确要求:“所有与行车安全相关的操纵件(如挡位、灯光、雨刮、除雾等)必须配备实体操作装置。”这意味着特斯拉Model 3/Y早期版本的“屏幕换挡”和“按键转向”将不再合规。尽管这些设计被视为“极简主义”或“智能化”的象征,但在紧急情况下,缺乏物理反馈的操作极易导致误判。
同样被叫停的还有行驶中驾驶员前方屏幕的娱乐功能。新规规定:车速超过10km/h时,左侧驾驶区域的显示屏不得播放视频或运行游戏。此举旨在遏制日益泛滥的车载娱乐系统对驾驶注意力的分散。
更关键的是对机械门把手的强制回归。针对近年多起电动车起火后因隐藏式电动门把手失灵导致乘员无法逃生的案例,新规要求每扇车门必须配备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内外把手,并设置醒目标识。这不仅是技术规范,更是对生命通道的底线守护。
值得玩味的是,本次国标的主要起草单位包括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官方及第三方机构,无一家主流车企参与主导。这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在涉及公共安全的核心标准上,监管部门不再容忍企业以“创新”为名规避责任。

过去几年,部分新势力为追求差异化,热衷于取消物理按键、隐藏门把手、简化踏板逻辑,甚至取消传统仪表盘。这些设计虽提升了科技感,却牺牲了操作的确定性和应急可靠性。如今,政策正在强力纠偏——技术可以激进,但安全必须保守。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媒体评价道:“标准提升将推动技术升级与产业洗牌。那些过度依赖‘炫技’而忽视基础安全的车企,将面临严峻挑战。”
对于车企而言,新规意味着短期内必须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软硬件改造。例如,为满足5秒默认加速要求,需重新标定动力系统;为实现踏板误踩抑制,需升级感知算法与执行机构;为恢复实体按键,可能要重新设计中控布局。
但长远来看,这恰恰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正如动力电池专家杨伟斌所言:“一次安全事故就可能导致品牌崩盘。只有严格执行安全标准,企业才能真正健康发展。”
更重要的是,新规将引导消费者理性看待“性能参数”。当“3秒加速”不再是默认状态,而是需要主动开启的“赛道模式”,其营销光环自然褪色。车企的竞争焦点,也将从“谁更快”转向“谁更安全、更可靠、更人性化”。
限制百公里加速,并非打压技术创新,而是为狂飙突进的新能源汽车装上“安全阀”。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中,我们既要拥抱变革,也要守住底线。毕竟,汽车首先是交通工具,其次才是科技产品。
正如一位网友调侃:“以前考驾照练的是油离配合,现在考的是别把电门当刹车。”而今,政策正在帮我们补上这堂“电动驾驶安全课”。
当速度被约束,安全才得以释放。这一次,不让新势力“比快”,或许正是为了让他们走得更远。
作 者 |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