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上海引力” 解码“上海引力” 解码引力波
创始人
2025-11-14 21:04:34
0

初冬暖阳洒落黄浦江畔,11月12日至13日,202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投资者大会召开。全球百余家知名投资机构、近400名代表共赴“上海之约”,透过中国资产,瞭望世界经济。



正如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明在大会致辞中所言,在“十四五”即将顺利收官、“十五五”整装待发的重要历史时刻,本次大会以“价值引领开放赋能”为主题,聚焦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投资价值与高水平对外开放,可谓正当其时,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上海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压舱石”作用,把中国的“新质生产力”与全球创新链深度融合?以此为原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十五五”新征程脉络已然清晰。这座城市正持续创造机遇,向全球金融机构与人才发出合作共赢的时代邀约。

“我们将全力为境内外金融机构、金融企业、金融人才创造更多市场机遇、发展机遇,诚挚欢迎大家来沪展业、兴业,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出贡献。”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吴伟在大会上表示。

全球引力场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金融形势更趋复杂严峻,不确定性上升。风高浪急之下,“压舱石”的价值愈发凸显。作为上交所面向全球投资界的重要年度会议,本届大会共吸引来自欧美、亚太及中东等地区的百余家知名投资机构、近400名代表注册参会。这场交流盛况,正是上海作为全球资产配置“稳定器”吸引力的最佳注脚。

李明在大会致辞中强调,在“十四五”即将顺利收官、“十五五”整装待发的重要历史时刻,本次大会以“价值引领开放赋能”为主题,聚焦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投资价值与高水平对外开放,可谓正当其时,具有重要意义。

上交所副总经理王泊指出,沪市上市公司数量接近2300家,总市值超过60万亿元,已成为中国蓝筹企业聚集地和科技创新企业重要上市地。后续上交所将深化落实投融资改革各项要求,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上市,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持续擦亮中国优质资产的“名片”。

借助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沪港通等渠道,流入A股的外资规模持续攀升,中国资产已成为全球投资者不可或缺的配置类别。这份底气,不仅源于上海金融市场的规模与韧性,更源于国家战略的坚定支持。

吴伟在大会上表示,上海将以更高质量改革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做实“金融大文章”,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集聚全球投资,深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积极吸引更多境内外机构来沪展业经营;更好地统筹开放与安全,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交流协作,切实增强金融风险防控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不争的事实是,上海已成为全球资本的“引力中心”。截至今年9月,上海已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060家、外资研发中心631家,投资决策、研发创新、财资管理等总部功能不断增强。金融强国号角下,上海金融市场正以更开放、更完备的规则,为全球资本打造对冲风险、共享增长的“东方选项”——这里汇聚财富,更交汇信心。

会上,摩根资产管理、宏利资产管理、淡马锡、殷拓集团、路博迈、景顺投资等机构及主权财富基金高管表示,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稳中向好、政策环境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加速推进,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配置价值愈发看好。

“过去20年,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跨越。”淡马锡中国区主席吴亦兵表示,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尤其是今年以来,愈加感受到中国经济迸发的活力。

景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亚太区ETF总监黄婉君认为,当前,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兴趣持续高涨,中国资产在全球范围内估值具备吸引力,投资价值显著。

路博迈亚太区负责人刘颂认为,中国经济正从房地产驱动转向高端制造与服务消费驱动,转型过程中涌现出大量新投资机会,比如AI(人工智能)、新能源、创新药等“硬科技”领域,吸引了外资的广泛关注。

科创策源地

如果说强大的市场规模和外资集聚效应是上海的“硬实力”,那么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则是其不可替代的“核心功能”。科创板,正是上海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让资本市场的心跳与“中国智造”的脉搏同频共振。

“‘十四五’时期,上交所推动设立科创板、注册制等重大改革落地,市场建设实现‘量’的稳步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上交所理事长邱勇在大会上指出。

11月5日,科创板迎来宣布设立七周年,与会嘉宾高度肯定了上交所在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

邱勇介绍道,“十四五”时期,科创板新增上市公司379家;22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在上市后实现盈利;22家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中,21家有核心产品上市,16家营业收入超1亿元。科创板公司累计形成专利12万项,研发强度中位数12.6%。目前,科创板总市值约10万亿元,已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聚集地。

近年来,一系列金融政策举措渐次落地,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能级持续提升。6月18日,中央金融委员会对外发布《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提出强化科创板“硬科技”定位和包容性,支持上海率先打造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支持企业通过并购做大做强。

7月13日,上交所发布《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5号——科创成长层》,32家存量未盈利企业自当日起进入科创成长层,标志着科创板科创成长层正式落地。这被视为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又一项制度夯实。

“科创板走出了一条科技与资本融合、改革与开放并进的成长之路,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投资者投资中国科技创新企业的主要渠道。”上交所副总经理傅浩在大会上说。

傅浩指出,科创板以制度创新持续发挥资本市场“试验田”功能,必将吸引和培育更多优秀的世界级科技企业,未来会涌现出更多科技创新的企业明星。他强调,科创板有着很强的国际基因,有着对国际投资者友好的投资生态,正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市场。

傅浩以生物医药公司举例称,科创板创新药公司出海成果显著。近年来,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BD(商务拓展)快速增长。根据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数据与分析机构Deal Forma的统计数据,今年以来,中国相关BD交易已占全球总交易量的38%。

科创板的成功,在于深刻回应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也为长线资金开辟了分享创新红利的新大陆。

事实上,科技板块正是今年全球资本市场的最强主线,中国相关科技资产更成“吸金”焦点——A股与港股科技股在此轮行情中表现强势。

今年5月,宁德时代完成港股IPO,募资规模接近53亿美元,成为2023年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IPO(首次公开募股)。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股票业务管理委员会执行负责人张一鸣称,这显示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科技龙头企业成长价值的高度认可。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股票投资部副主任薛捷在大会上表示,全球科技领域同频共振的现象背后有着清晰的驱动逻辑,是技术全球化与资本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而面对具有高波动性、高成长性、长周期性特征的科技资产,需要坚持投资的长期性、稳定性、规模性。

东北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张超越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科创板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意义在于其“核心资产承载区”的属性。

“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拥有全球投资者渴望配置的核心资产。而科创板作为‘中国硬科技’公司聚集地,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分享中国创新红利的最佳渠道,也是当前中国最具全球吸引力的核心资产。未来可以考虑进一步拓展其国际参与渠道,建立与香港及其他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张超越表示。

“深水区”考验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驶入“深水区”。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内外环境更趋复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十五五”的核心命题随之浮现:金融中心如何持续提级、再攀高峰。

“面向‘十五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能级跃升,最终取决于制度创新的深度、风险防控的效度,以及金融机构主动作为的力度。这三者协同推进,方能实现从规模扩张到功能升级的根本性转变。”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功润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刘功润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处“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在当前全球金融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其核心瓶颈在于国际化功能不足,特别是制度型开放深度不够,导致境外国际投资者参与度偏低,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受限。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瓶颈在于金融市场开放度与制度环境国际化的不匹配。曾刚表示,尽管上海在基础设施、市场规模等硬件方面已达国际一流,但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便利性、金融法律规则与国际的对接、高端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人才国际化水平等“软实力”仍待补强。

资本市场作为关键抓手,其产品体系的丰富与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刘功润指出,提升国际化水平须守住风险底线,资本市场应构建“制度型开放+法治化监管”双轮驱动的创新机制。关键在于以制度型开放稳定市场预期,并构建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的风险监测防控体系,运用监管科技提升穿透式监管能力,同时强化法治保障以压实各方责任。

曾刚也表示,资本市场需构建“开放创新+审慎监管”的双轮驱动机制。在提升国际化水平方面,要持续深化沪港通、沪伦通等互联互通机制,探索建立更加灵活的QFII/RQFII额度管理制度,丰富对冲和风险管理工具,提升市场的流动性与定价效率;在风险防控层面,则需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现实时风险监测预警,构建跨市场、跨境、跨产品的全方位风险识别网络。关键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建立市场异常波动的熔断与应急处置机制。此外,还需加强投资者教育。

张超越强调,衍生品对于上海建设更具影响力的全球金融中枢至关重要。他认为,一方面要加快引入国际成熟的衍生品交易品种与机制,以完善金融产品体系;另一方面,鉴于衍生品的高复杂和高杠杆特性,上清所在稳步扩大交易品种的同时,可借鉴海外的风险管理经验,如跨资产组合保证金、违约管理消防演习等。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作为市场主体,其活力与创新力直接关系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服务能级。

“金融机构作为关键执行者,要从传统服务商向主动赋能者升级。”刘功润认为,其核心任务包括: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重点领域;提升跨境综合服务能力,助力企业“走出去”;并强化金融科技赋能,积极参与生态共建。

“金融机构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主体和关键推动力量,扮演着市场参与者、产品创新者和国际连接者的多重角色。”曾刚建议,金融机构应加快国际化布局,强化资产管理与跨境服务能力;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深化与国际同业的战略合作,并主动投身于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新兴领域,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合规文化建设,主动适应国际监管标准,严守风险底线,以自身的稳健发展为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时代新邀约

立于“十五五”新起点,上海锚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这意味着,上海不仅要成为全球资本的汇聚地,更要成为“上海金”“上海油”等一系列“中国价格”的诞生地,在全球金融市场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这离不开境内外金融机构与人才的同向发力。本次上交所国际投资者大会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上海的机遇,就是世界的机遇。

吴伟在大会中表示,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交汇点上,上海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国证监会的指导下,携手各界,共同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阶段,我们诚挚邀请全球投资者积极关注、持续配置中国资产,共同把握新时代下国际资本投资新机遇,共同分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红利。”邱勇表示。

傅浩表示,上交所将继续立足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大局,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以更完善的制度让国际投资者“看得清、投得稳”,以更通畅的合作机制让科创企业“走得远、发展好”,以更高效的服务生态让资本配置“更顺畅、更高效”。科创板将以更加成熟的市场生态赋能科技进步,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吴清系统宣讲四中全会精神 擘画...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崔文静“全面理解和把握全会关于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新部署新要求,认真落实金融系...
11月14日这些公告有看头 1... 2025.11.14以下是第一财经对一些重要公告的汇总,供投资者参考。【品大事】华盛锂电:公司目前生...
银行板块持续回暖,下半年近90... 四季度以来,A股银行板块持续回暖。11月14日,银行股再度走强,工行、农行股价盘中创新高。截至收盘,...
美国政府“重开”首日:市场遭遇... 南方财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美国创纪录的停摆过后,市场在短暂的乐观情绪过后...
“药明康德”又开始排兵布阵了!... 如果把国内所有上市公司做个榜单,谁受美国的影响最大,药明康德肯定会榜上有名。其实CXO这个行业之所以...
耀才证券“麻雀变凤凰”故事遇阻...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梦然 深圳报道耀才证券(01428.HK)股价跟随蚂...
雾芯科技三季度净营收同比增长4... 11月14日,电子烟企业雾芯科技(RLX.N)公布2025年第三季度未经审计财报。财报显示,雾芯科技...
房价下跌,抵押终结!2025年...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曾因抵押物不足被拒之门外?2025年,国家政策红利全面释放,银行信贷逻辑颠覆性变革...
为了下一次腾飞,钧达股份准备了... 引言“反内卷”已进入深水区,叠加多空资本利益博弈,光伏反复被各种小作文收割。越在这时候,光伏人越需要...
A股尾盘跳水!美联储“放鹰”重...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帅可聪 北京报道2025年11月14日,A股三大指数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