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视频的逻辑线可能有点长,大家尽量往后看。
8月份做了个视频,说a股上天茅台落地,这是白酒的至暗时刻结果。那篇视频做完后的半个月,白酒股票迎来中线反弹。
评论区来了一波白酒股的持有者,有的说你这是穷人思维,有的人说白酒应声上涨,还有的人说白酒看的太简单了,说一个外行在这里指指点点,可以开始定投了。
更有甚者直接说全是漏洞,主观臆想看空白酒踩踏茅台。我还专门去查了一下他发这条评论那一天茅台的股价是1500多,按理说炒股票的朋友应该对数字是最敏感的,这股价差出100块了,这怎么能搞错呢!





10月31日,五粮液业绩爆雷三季度报,营收净利润双双腰斩过半:营收81.74亿,同比下滑52.66%;扣非净利润20.15亿,同比下滑65.81%。
全A股白酒企业三季报,只有茅台,以0.56%和0.48%这极其微弱的增长,苟全一丝颜面。
过了三个月,兄弟说的有一点错吗?我很想知道这些朋友都买了白酒股票吗?现在还好吗?
发视频那一天,8月11号贵州茅台收盘1445现在写文案的时候11月4号盘中茅台1425,这三个月,上证主板3600多涨到4000点,上涨10%以上的大牛市里面,你们的白酒股,不仅没跟涨,反而成了逆势踏空。
我是诚心诚意的希望你们早点把手里的股票甩出去了,希望你们在这一波反弹里边回了本儿就不要再拿着这些股票了。
一直以来我真的是真心诚意替散户说话,心疼各位a股的股民朋友的,还记得去年a股2600多点的时候,好多人也跟着说股民是赌徒,不值得同情,我当时还为大伙说过话。我跟大家说,说股民确实是中国经济的贡献者,市场检查机构应当大力保护中小投资人。现在这个待遇是不应当的。
各位散户朋友要老是这样,亏的时候哭惨,反弹一点就尾巴翘到天上去,不听兄弟掏心掏肺的劝,我觉得确实有点好良言难劝了。
这要回到马克思对股票的看法了:
股票,如果没有欺诈,它们就是对一个股份公司拥有的实际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和索取每年由此生出的剩余价值的凭证
股票不是K线图,而是公司的一部分资产和业务。长期价值最后还是要回到公司是否盈利,剩余价值能否兑现的逻辑上面上来。任何基于炒作、情绪、题材的短期价格偏离,最终都会被这个地心引力拉回现实。
白酒是商务应酬、人情往来的硬通货,喝什么酒,喝多少酒,直接与面子、关系和诚意挂钩。好不好喝,根本不重要,能不能办成事才重要。
之前的辉煌,是中国社会高利润率和高增长的体现;如今的困境,也是盈利能力遭遇挑战的必然结果。
买股票一点基本面都不看,就硬炒,兄弟你要老说奔着抄底去那你要不买点万科吧,那个股价够低了。
不要去接飞刀,最简单的数学逻辑,股价从100%跌到1%,你在90%的时候去抄底,你仍然要损失掉你所有持仓的90%,18层地狱下边是有19层的。
以白酒行业现在这个营收来看,我们只能期待腰斩不要发生。
现在a股一大堆连市盈率都说不上来的白酒企业,是事实上的历史观念遗留带来的问题:
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国社会的年轻人和老年人在很多社会观念上是相当不一样的,其中有一个显学:年轻人没福硬享,老年人没苦硬吃。这在代际之间也制造了很多冲突。
有人说了,这没苦硬吃我知道,一盘剩菜可以连续热三天。烂苹果削掉部分继续吃,好东西坏掉过期最后扔。
还有的不喜欢看病,身体不舒服,小病拖成大病,将来要花更多的钱去治。
但是这和白酒有什么关系?其实大有关系,没苦硬吃,为什么中老年人要这样做?
因为大家要延迟满足、要强调忍耐、要用牺牲去换取安全感,这种代际心态在消费结构里同样存在 ,甚至可以换一个方向讲,这种心态如此之深,以至于大家在消费的时候会产生一些下意识,让消费这个行为也变得充满牺牲性。
人类作为一种没毛猴子,酒精是自然界常见的天然有毒物质,动物本能就是对白酒这种高度酒抗拒的,要论体感好不好喝,白酒绝对赶不上各式各样奶茶甜品,对于多巴胺直接刺激比酒强多了,连4块钱一大瓶的冰镇冰红茶也弗如远甚。

大伙儿也不用嘴硬,喝低度酒,尚且有啤酒,鸡尾酒这种甜品,喝高度酒,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反动物性的,是文化对生理本能的压制。
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对于奢侈品的消费需求,在道德上合理化呢?答案是让这种消费痛苦化,压抑化
白酒是非常符合这种消费心理的产品,它非常契合相当大一部分消费者对于消费的负罪感。你说白酒不好喝,要的就是不好喝,只有不好喝,才能合理化自己对于高端白酒这种奢侈品的消费行为。
为什么有的人会说,唉呀,我不光是商务应酬,我自己平时也喜欢喝白酒。
这仍然是一种文化构建的结果,个人必须通过个人痛苦,压制正常的消费,甚至是压制正常的生理需求来换取安全感,在精神上本质上是一套东西,可以说是非常没苦硬吃了。
苦的,自己喝下去也是甜的。通过压抑和扭曲自己的生物本能,去迎合社会建构。白酒企业的超额利润,相当大一部分来源于这种心理。
作为对比,年轻人完全不吃这套,给了自己一个总结,说自己是没福硬享。
什么好来什么绝不亏待自己,外卖是每天都要吃的,咖啡喝奶茶是要喝的,东西坏了是绝对不留的。
甚至于花大价钱去买网红单品都可以,但是白酒是坚决不碰的,主打一个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
在爱好消费上,也不吝惜,二次元经济大行其道,游戏皮肤,手办cosplay之类都有自己的市场,这些年一个一个的推陈出新的网红单品什么Labubu,冰墩墩,都是这帮年轻人在撑着。
简单概括,就是能花钱解决的事情,绝不亏待自己。态度已经很明确了。
你说有些消费行为是不是当韭菜,高价购买社交货币,我也认为是,但不是不能当韭菜,而是最起码不能像白酒一样,当痛苦的韭菜,白酒是一种痛苦的消费模式,我将其总结为压抑型消费,这种消费模式当然会被拒斥。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看牢章的观众个人消费这一块应该还是比较克制的。但这确实是很大一部分年轻人的常态,至少比没苦硬吃还是要进步的,我讲的是有积极意义的。
个体的感受被放在了一个更重要的位置,这是对长期以来无视个体利益的一种拨乱反正。
而这又会进一步反过来推动产业资本,使市场必须提供创造正向体验的产品,至少搞点现代资本主义,不能再依靠文化绑架和权力寻租来做生意。
甚至于,虽然这个没福硬享,是年轻人自己说自己调侃的话,但我还是认为这个话有点过于自谦了,也并不公平这体现了某种不配得感。因为没福应享这个词本来就预设了一种语境,那就是年轻人的现代生活是一种奢靡浪费,不应当过得这么好。
如果是一个中老年人来说这段话,我虽然不同意,但尚且能够理解。两代人的差异如此巨大,今天的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大多成长于物质极度匮乏的时期。饥饿、贫困和不稳定是那一代人年轻时候的集体记忆。
因此,节俭不是选择,他们没得选,只能把节俭作为安全感的来源。浪费一粒米、多花一分钱,都会触发潜意识里的不安全感。
所以只要一追求感官愉悦,必然一并成为了某种“奢靡享受”,这是非常马克斯·韦伯,非常符合资本主义那套新教伦理的东西,在这一点上东西方是有巨大共识的。

但实际上,省着省着窟窿等着。节俭原本是对抗不确定性的手段,但在现代金融社会,它反而成了一种确定的燃料。
总想节俭存资产,总会有房地产这样的隐形又高昂税收体系,来利用这种节俭,用一种无法抗拒的方式,吸走个人,甚至六个钱包的所有盈余,替大家进行强制性的巨额消费,消费规模还远超日常享乐。
你的节俭美德,完美地转化为了开发商的利润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从某些角度来看,房价确实一定程度上是大家都省着省着,都想残酷剥削自己,积累一点资产这种共识所反向构建起来的一个巨大泡沫。
我真的从没有想到,有一天个人会为消费主义说话,但是相比于旧秩序来看,搞点消费主义还真的是个好事儿了。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只有这代年轻人,到了买房的年龄关口选择了悦己消费,而不是压抑性消费之后,房地产也随之一落千丈。原先房地产的泡沫被打掉了一大截。
辛辛苦苦省下50万,拿去交首付,在市场不断下跌的背景下,很有可能被清零。还不如用一部分去提升生活质量、这部分的收益是确定性地、100%由个人享受到的,无法通过房地产这个巨型税收系统隐性征收。

最后,个人部门的杠杠加无可加,抽水抽无可抽,只好通过政府部门加杠杆,甚至通过直接发钱的方式来激励生育了。
可见,所谓没福硬享,其实是个好事,总是没福硬享,那就会有人来替你吃苦,总是没苦硬吃,那恐怕就有人一直替你享福了。
章北海的自然选择
Après moi, le délu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