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大成基金,很多投资者首先想起的是徐彦和刘旭。
有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前段时间徐彦的新基金因为还未开始建仓,市场上出现一些疑问,这可把徐彦的支持者们给心疼坏了。
至少有十余家自媒体在为徐彦发声,支持他按照自己的策略和节奏建仓,生怕他受到委屈。
在基毛哥的印象中,能让大家这么 “宠” 的基金经理,真没见过第二个!
当然,这份信任和支持并不是无缘无故的。

来源:WIND
据WIND数据显示,徐彦自2021年以来,已经为投资者赚了35亿元!(注2021-2025年上半年)而与徐彦投资理念一脉相承的刘旭更猛,同期给投资者赚了近50亿元!
需要提到的是,即便市场环境最糟糕的2022年和2023年,徐彦的产品也为投资者创造收益0.21亿元和0.54亿元。
要知道,沪深300指数在2022年和2023年跌幅分别是21.63%和11.38%!
不过,最近翻阅大成基金的数据,看过之后,现在脑袋里只有一个想法:
大成基金,还是被我们低估了!
过去几年,由于市场环境和风格的原因,徐彦和刘旭的光芒过于闪耀,许多投资者未能及时察觉,大成基金内部其实隐藏着一个阵容强大、风格多元的基金经理团队。
韩创、杜聪、郭玮羚、苏秉毅、徐雄晖、王帅、李煜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实力派选手,分别在价值、成长、科技、均衡等不同投资方向上展现出扎实的投研功力。
只是由于大成基金一贯低调务实的文化,这些基金经理尚未被大众所熟知。
一、郭玮羚:用深度研究构建“信仰”的科技猎手
我们先来看看今年表现比较出色的郭玮羚。
郭玮羚是大成基金自主培养的基金经理之一,2015年加入公司,深耕传媒、互联网、计算机等科技赛道。
郭玮羚2021年参与基金管理,2022年独立管理基金,但她的开局简直是“修罗”难度,大环境不好叠加风格不匹配,业绩并不算好。
不过,在经历2022年市场磨炼之后,郭玮羚就像开了挂一样,在2023-2025年连续交出亮眼成绩单。其中,她的代表产品大成科技创新A2023年和2024年的同类排名分别为416/3387,376/4065。
根据新公布的三季报,大成科技创新近1年收益达130.53%,同类排名7/1860(同类排名来自银河证券,同类指偏股型基金(股票上下限60%-95%)(A类),截至2025/09/30)。基毛哥同时拉了下WIND数据,截至11月12日,大成科技创新在今年年内收益率达112.74%,在同期偏股混合型基金中排名17/4500。
郭玮羚的投资很有意思,既注重基本面分析的严谨性,又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并且特别强调产业趋势的把握和风险控制。
郭玮羚的投资理念核心可以概括为:唯有长期深入的研究,才能带来超越市场的认知,从而获取超额收益。
她认为,在波动剧烈的科技股投资中,只有通过深度研究建立的"信仰",才能帮助投资者抵御市场情绪干扰,避免在波动中做出非理性决策。
在她的分析框架中,商业模式、竞争格局和财务报表质量是相对"不变"的基石,需要科学的分析体系;而政策、技术、环境等"变"的因素,则要求投资者持续跟踪,准确评估企业的适应能力。
另外,由于郭玮羚追求绝对收益,因此将"买点选择"视为最关键环节,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交易纪律:
追求绝对收益:买点选择最关键,尽可能低位买入,敢于错过高估品种。
少做配置型仓位:规避显著高估的股票,多研究少下注。
选择早周期标的:优先选择能早落地业绩的科技产业趋势,参与无基本面瑕疵的主线龙头。
撤出信号:当最前瞻指标或投资逻辑遭到破坏,或股价显著透支未来三年业绩确定性时卖出。

注: 数据来源iFind,2022年一季度至2025年三季度,贡献收益通过报告期持仓占比与个股季度收益相乘得到,并假定报告期持仓保持相对稳定。
郭玮羚的交易策略为产品贡献了显著超额收益。选股层面,据iFind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三季度,她重仓的88只股票中,有76只可以在持有期内为产品提供正收益。

来源:WIND,截至2024年11月12日,蓝色为大成科技创新A实际净值曲线,黄色为按基金披露持仓构成的虚拟组合净值曲线)
其次是交易层面。据WIND数据显示,近3年大成科技创新A的实际净值增长率大幅度跑赢其持仓构成的虚拟组合净值增长率,这代表基金经理的调仓或交易对于产品持续提供超额收益。
郭玮羚投资框架的实战典型案例,是其对AI产业链的精准布局,尤其是在近年备受关注的中际旭创与新易盛两只个股上,她均有关键布局。

具体而言,大成科技创新A首次布局中际旭创是在2023年一季度至2024年二季度期间,第二次布局是2025年二季度至今。
郭玮羚这两次操作均精准捕捉到股价的启动节点,可以说她不仅把握了AI行业的整体性机遇(贝塔收益),更通过个股选择实现了超额收益(阿尔法收益),同时还体现出不俗的交易时机的把握能力。
二、杜聪:科技赛道“关键变量”捕手
杜聪也可以算是大成基金培养的基金经理之一,2014年7月加入大成基金成为研究部研究员。

来源:WIND,截至2025/11/12
杜聪曾短暂转投至华泰柏瑞基金,先后担任研究员、投资部基金经理。2020年8月26日至2023年8月17日管理华泰柏瑞积极优选A,在近三年的任期内实现收益17.81%,跑赢了沪深300指数超过30%,在同期普通股票型基金中排名66/438。
2023年8月,杜聪重回大成基金,目前管理3只基金,管理规模合计18.32亿元。截至11月12日,杜聪管理时间较长的大成成长进取A在其任期实现收益78.64%,在同期偏股混合型基金中排名334/4156。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备受市场关注的26只浮动费率基金,大成基金正是派杜聪出来“打擂”,可见大成基金对他的重视和认可。
杜聪的投资框架的核心是找准“关键变量”,通过预期回报率和曲率来决定投资权重。投资流程分为两个关键阶段:
第一步:价值空间认知。通过构建企业远期业绩模型,识别并持续跟踪核心变量,评估短期业绩爆发潜力;第二步,质量与估值判断。分析企业壁垒与商业模式,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应享有估值溢价,结合永续增长率预测来界定长期价值空间。
“曲率”是杜聪投资框架中的核心,可理解为成长的加速度。他发现,在行情拐点期,曲率对企业定价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当趋势确立后,预期回报率的影响力则会提升。
基于研究,他将“曲率”细分为三个演进层次:每一阶段所需要的行情支撑不同。在事实拐点层次,个体的表现一般独立于市场主线风格;在逻辑拐点层次,个股的表现需要强风格支持;而在终局预期层次,则需要热赛道+强风格支持。
这套投资框架可能听得比较复杂,概括起来就是,建立对行业和企业的基本面深刻且清晰的认知,通过找到影响企业的业绩变量来捕捉投资机会。
需要提到的是,与郭玮羚一样,杜聪管理的基金在数据上同样体现出不俗的交易能力,不过由于公开资料较少,杜聪还未公布交易层面的逻辑。
三、徐雄晖:“稳字当头”的资管老将
徐雄晖是一位资管老将,早在2008年就加入大成基金。中间短暂离开一段时间之后,2021年又重返大成基金,截至目前管理7只基金,累计管理规模27.31亿元。

来源:WIND,截至2025/11/12
徐雄晖主要管理固收+产品,代表产品大成汇享一年持有A任期收益为22.54%,在同期偏债混合型基金中排名79/724。
徐雄晖的投资体系可以概括为“宏观—中观—微观”三层联动。从中观行业出发,自上而下关注长周期变化,通过排除法规避逆风行业,寻找三者逻辑能够相互印证的投资机会;同时自下而上通过深度研究精选个股,挖掘符合时代特征、具备确定性强化信号的标的。
另外,徐雄晖是“稳字当头”的平衡型选手,他深知没有基金经理能适应所有市场环境。因此强调始终为投资“留有余地”,以规避逆风期可能出现的重大回撤。
具体而言,他的风控理念体现在三个方面:注重选股的安全边际,确保个股具备足够的价值支撑与风险缓冲;强调组合的分散性,不仅控制持仓比例,更注重降低组合内部的基本面相关性;积极寻找具备宏观贝塔的行业,同时规避宏观逆风领域,在控制下行风险的基础上追求绝对收益。
四、业绩背后的隐形实力
据WIND数据显示,自2021至2025年上半年,大成基金各类基金合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291.94亿元,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合计贡献63.93亿元。
作为专业的投资机构,公募产品多数能够实现正收益,且跑赢沪深300指数。
为什么不少投资者没有获得相应的收益体验?核心症结在于产品持有体验的缺失。
对广大普通投资者而言,缺乏专业投资经验与主动交易能力是其普遍特征。因此,产品净值波动过大对他们来说是致命的,要么投资者因难以承受波动而‘拿不住’,在市场震荡中过早离场;要么他们被赌性激发,陷入追涨杀跌的恶性循环。
这些行为最终使得产品账面的业绩难以转化为投资者账户中的真实回报。因此,优秀的基金管理不应仅关注最终的投资回报,更应注重投资过程中的持有体验。通过控制回撤、降低波动,塑造更为平稳的净值曲线,让投资者能够安心长期持有,这才是将基金经理的优秀业绩真正转化为投资者实实在在收益的关键路径。
基毛哥认为,大成基金能够持续为投资者创造价值,不仅依靠出色的投资业绩,更得益于产品普遍优异的持有体验,这一优势在风险收益指标上得到充分印证。
据Wind数据显示,近三年沪深300指数的Calmar指标是0.30 ,万得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和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的Calmar指标是0.19和0.15。
相比之下,大成基金旗下成立满三年的48只普通股票型与偏股混合型基金中,分别有25只产品Calmar比率跑赢沪深300指数,30只跑赢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31只跑赢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
而相对表现欠佳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消费、医疗及北交所主题基金,这些领域近年来的市场波动性较大,客观上对持有体验带来一定挑战。
五、人才辈出的秘密:可复制的“造血”体系
基毛哥观察,大成基金持续涌现出优秀的基金经理,关键在于其“自主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人才战略,以及一套成熟、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这背后,是大成基金多年积累,打造的独特的投研文化、完善的投研体系和成熟的考核模式共同形成的强大“造血体系”。
1、投研一体化,专业共享的投研氛围
大成基金多年业绩保持领先。仔细观察,大成的基金经理绝大多数都是自己培养的,投研人员沿“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全行业基金经理”阶梯成长。
作为一家有二十六年历史的资深基金公司,经历数轮市场转换,我们可以看到,大成基金自始至终不去主动包装“明星基金经理”,基本还是以整体业绩实力示人。大成基金的投研文化是平台型投研模式,注重内部培养基金经理,以老带新,重研究、轻“造星”,基金经理风格多元(理性逆向、产业趋势等)。
如果能接触到大成基金投研人员,一般也能直观感受到,大成基金投资团队的沟通充分,基金经理支持研究员选题、案头、小组讨论、报告撰写等全过程,实现“以老带新”的全流程覆盖,投资引领研究,研究驱动投资,氛围是非常良好的。
从大成基金多年来投资人员的稳定性也能略窥一斑。记得市场曾有对大成基金徐彦、刘旭、韩创等重量级基金经理去留的传闻,但几位基金经理相继新发基金,传言不攻自破。
2、惟精惟专的投研体系
为了打造更加完善的研究体系,公司打造了投研集群小组,包括周期组、科技组、制造组、消费组、医药组和宏观组,贯穿宏观策略研究、行业研究、上市公司研究。能力圈各有专长的资深基金经理带领各小组研究员稳步深耕。这一模式不仅实现了投研之间的深度协同,也显著提升了研究资源的配置效率,为投资决策提供了系统化支持。
3、长期导向的考核激励机制
大成基金建立以长期投资业绩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弱化短期指标,坚守合规底线,促使基金经理、公司与投资者的利益高度一致,共同致力于为投资者创造持续稳定的长期回报。外界也可以看到,这种考核导向下,大成基金的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普遍聚焦企业长期价值,基本不会频繁调仓,注重回撤控制。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上述观点、看法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及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