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佳儒
继跨界送外卖之后,京东也开始卖汽车了。
11月9日,京东联合车企广汽集团、电池巨头宁德时代推出的“国民好车”埃安UT super正式上市,4.99万租电池开回家、8.99万整车拿下的定价,比之前市场预测的10万到12万低了不少,一下子把电车的入手门槛拉了下来。

在新车开卖前,京东平台上一场特殊的拍卖让这款车火了一把。“国民好车”001号特别版整车1元起拍,参与竞拍仅需缴纳100元保证金。极低的参与门槛和悔拍成本,让这场拍卖热度飙升,最终拍出7819万元的天价。
7819万元拍卖价,遇到了不到5万元的购车门槛,形成极致反差。即便这场天价竞拍最终以悔拍结束,却已让埃安UT super未上市就赚足了关注度。
除了价格很能“打”,埃安UT super还有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比如最快工厂53秒生产一辆车、10万元级唯一的换电车型、500公里续航、2750毫米越级轴距等。
比价格和性能更值得关注的是,京东卖车绝非传统车企的常规新品发布,而是电商巨头深度入局汽车产业的标志性事件。其背后的模式重构与生态整合,也正酝酿着一场足以比肩华为与车企合作“造车”的行业变革。
京东推出“国民好车”,并非一时兴起,其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可以追溯到十年前。
2015年,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以个人名义投资蔚来汽车。章泽天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他(蔚来创始人李斌)花了15分钟时间讲了他对蔚来汽车的想法,我老公花了10秒钟的时间说yes”。
2018年之后,京东对汽车核心业务展开系统化布局。典型的动作包括2021年成立汽车事业部,2022年该事业部将此前的汽车后市场服务品牌“京车会”升级为“京东养车”,到了2023年,汽车事业部独立运营。
这一系列组织架构的调整与优化,为京东后续密集联动车企、深化全产业链合作,奠定了组织基础。
2025年10月14日,京东正式官宣了“国民好车”即将上市的消息,该车将在京东独家销售。如今,新车的价格和性能,以及京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均已经揭晓。
简单来说,京东不生产车,但也并非简单的渠道代销,不是汽车的“搬运工”。在与广汽集团、宁德时代“三方共建”模式下,京东深度参与了产品定义、渠道整合与定价策略。

电商起家的京东,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懂的就是用户想要什么。在产品定义环节,京东依托近8亿活跃用户数据,尤其是其中3C、家电用户群体,与10-25万元家用车的潜在买家重合度达到45%。
据京东汽车营销负责人陆欢介绍,京东针对用户反馈集中的基础智能、续航等需求,埃安UT super重点解决了“补能焦虑”与“智能交互”两大核心痛点。
京东卖车最大的看点是渠道整合,京东的核心举措是推出“国民好车交付中心”计划,打造1万家交付中心。但这并非京东自己砸钱新建,而是整合现有资源。
京东集团副总裁缪钦对外表示,联合全国优质4S店、汽车综合服务中心等伙伴开放加盟,通过“跨品牌经营”模式打破传统4S店的单品牌授权局限。
这种整合模式下,车企不用重资产建设门店,可以以低成本快速渗透市场。与此同时,用户选车摆脱了品牌4S店的局限,可以“线上选车、就近交付、本地售后”。
定价策略方面,京东卖车玩起了“价格透明化”,所有价格在线上公开公示,而且其线上一口价模式,直接对接车企拿到独家销售权,省去中间经销商赚差价。
京东这一操作砍掉了传统销售中8%-15%的终端溢价,降低用户购车成本,同时,用户由于不用在各个品牌4S店到处比价,选车周期也预计从2-3周缩短至3-5天。
在京东卖车之前,提及汽车产业的变革力量,华为与车企合作“造车”无疑是绕不开的标杆。
在“造车”分工上,华为并非亲自下场造车,而是以“技术赋能”为核心,通过智选模式、零部件供应模式等赋能车企。与车企赛力斯合作推出问界系列车型,就是华为智选模式的典型案例。
如今,京东以“生态赋能”为核心,掀起了汽车产业的“新零售”变革。
京东的“新零售”逻辑,不是对渠道、定价、服务的小修小补,而是重构汽车消费的底层逻辑。
在汽车产业中,“生产-分销-销售”是一条传统的线性链路,京东将电商零售思维注入汽车产业,尝试打造一个“需求-研发-销售-服务”的闭环,让汽车从“车企生产什么用户买什么”,转变为“用户需要什么就造什么”。
埃安UT super上市只是一个开始,京东还会有更多车型上架。近日,京东方面明确表示,符合“国民好车”标准的车型会陆续上线,而且会根据京东用户多样性的需求,推出不同品类的车型。
这场“需求-研发-销售-服务” 闭环变革的核心,简单来说就是“一减一增”。
“减”的是分销环节,意在打破单品牌4S店垄断渠道,多级经销商层层加价、用户购车成本高的问题。这样的策略意图是提高车企的卖车效率,也让用户不担心“买贵了”“被套路”。
“增”的是全周期服务环节。传统模式下,销售、交付、售后往往分属不同主体,用户买车后,面临着服务断层的问题。根据公开信息,京东给出的方案是:在京东买车,可直接享受全国京东养车的标准化服务,包括保养、维修、救援等,不用再东奔西跑。
如果说华为“造车”的价值是提升了汽车的“技术含量”,那么京东卖车则重塑了汽车产业的“消费公平性”。两者共同推动汽车产业从“制造导向”加速转向“用户导向”。
从战略层面,入局汽车,对京东也是关键一招。
依托自建物流和对品质、服务的追求,京东在中国电商的草莽时代杀出了一条血路,赢得了数亿用户的信赖。
但是,随着线上流量增长趋缓,传统货架式电商的增长曲线逐渐放缓,反映到京东财报上,公司的营收增速在下降。2021至2024年,京东营收增速从27.59%下降至6.84%。
营收增速的下降,告诉了京东依靠原本电商业务似乎是难以再找回曾经的增速,需要找到新的故事来讲。因此无论是入局外卖,还是如今高调卖车,京东都在试图寻找出新的增长曲线。
这场电商巨头引领的变革,能否持续打破行业难题?答案尚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变革方向已不可逆转,汽车产业正迎来技术与生态双向驱动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