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其峰
来源:总裁读书会
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在这样一个美好的下午和大家共读一本书。在此之前,我与本书作者宋志平先生从未谋面,但我很早就是宋先生的粉丝了。无论是我的朋友圈还是公共平台,我都单方面和宋先生高频见面,并收藏了很多宋先生的观点,我认为这些观点,充满了“真价值”,就像这本书的名字——《硬道理》。
我今天将以一个“在路上”的普通创业者和普通读者的身份,从我的个人经历里找到与书中的思想方法有共鸣的几个故事,或者有共振的几个场景,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阅读体验和收获。
我创业十二年,也做企业,虽然不是上市公司,但经营之道大道至简,我读这本书的时候,经常会拍案叫绝。我在书中看到了很多场景,我深知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字里行间的每个细节都是方法:“锋利、有效,有力度、有洞察、有行动”的企业经营智慧。这很珍贵,我们都擅长讲道理,写一本讲道理的书很容易,但宋先生的这本《硬道理》——名字叫道理,却全是方法。
什么是“硬道理”?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且极致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接受信息的“阅读”方式也已经被互联网和AI给重构了,那么,读书的概念是否被异化了? 这两个问题我们留在最后,看看能否有答案。
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组合力
在本书第二章“突出主业”当中,提到了一个概念,那就是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组合力。任何企业,都会思考一个底层问题:核心竞争力。宋先生总结了核心竞争力的四大特征:第一,长期打造;第二,几个专长的组合;第三,很难被复制;第四,不是一劳永逸的。以我们公司瑶光为例,我们依照这四个特征来拆解瑶光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长期打造。瑶光文化稳定运营了10年,是一家集内容生产、公关活动、品牌传达、数字艺术、空间运营、跨境电商等业务为一体的文化服务公司,参与制作过央视节目《国家宝藏》、新华总社《源计划》,出品并运营过独立IP《中国匠人大会》,长期与各大一线品牌保持良好合作等。10年的“长期打造”,做时间的朋友,才缔造了极有竞争力的公司壁垒,这也是一家公司的“面相”。
第二,几个专长的组合。瑶光文化有八个字的内训:“准确翻译·升维表达”。行业洞察、翻译、表达、执行落地、极致服务,这几个专长的组合,才是我们的竞争力。我们经常面临的情况是,和对手竞争一个标的,所有的胜利都来自于这几个专长的组合拳。那些折戟的战斗大多是产能不够、某个小组单打独斗、只突出长板的结果。所以,几个专长的有机组合、动态平衡是核心竞争力的“硬道理”。
第三,很难被复制。说到底,专长都可以被复制,人都可能被挖走,何况技能呢?那么,不能被复制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在一线持续稳定的输出。可以说,是这个过程缔造了不可复制的瑶光文化,换句话说,公司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第四,不是一劳永逸的。这个特点最重要。创业十几年,我看见很多起起落落,我的很多优秀的同行,都很遗憾的失败在这点上——有了核心竞争力壁垒后就高枕无忧了,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然后发现自己已经跟不上了。
其实所有的突然都不是突然。这不是很久远的事情,两个月前我们公关广告行业开了个会,参会的都是行业头部的公司一把手。大家主要讨论的议题就是在行业如此内卷的情况下,我们是该收缩防守求稳还是主动跨界求变。一共33个人,只有两个半人选择了后者,而我就是这两个半人的其中一个人。当时辩论非常激烈,我还引用了巴菲特先生的一句话:在别人贪婪的时候选择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选择贪婪。
宋先生书中有一句12字箴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我觉得和巴菲特先生的观点异曲同工。
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案例:数码技术杀死了柯达,移动支付杀死了口香糖。《三体》里也有一句话很扎心:消灭你,与你无关。很多时候,我们的对手都不是同行。尤其是我服务比较久的白酒行业,我一直跟他们说,对手不是白酒,如果还只关注对手的话,消失就会很突然……
然而,一个让人震惊的事实是:数码技术恰恰是柯达自己发明的。为此,我们看到,不是数码技术杀死了柯达,而是柯达的墨守陈规、固守胶片产业链杀死了自己。它不是没有新技术,它是没看到《硬道理》。
庆幸的是我们看到了这本书,我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虽然我目前也还没有非常清晰的路径和准确的办法,但我根据公司的几个核心能力重构了公司的业务,做了大胆的跨界和投入。
我们的核心能力就是擅长把厚重的、严肃的历史文化或者品牌主体翻译成年轻的语态和当代表达,所以我们在朗园做了线下1600平的数字艺术空间、在雁栖岛国宾别墅做小众私域思想俱乐部,同时也小试牛刀,入股了一家跨境电商公司,开发自己的“东方温度”系列产品。这些用于承接基础业务的价值外溢,寻找新的增长曲线。这些业务看起来都不太相关,甚至有“品牌延伸”之嫌,但是底层逻辑和能力是共通的——核心就是“叙事能力”,这也是AI时代企业要重要关注的核心能力。
我们深知自己的短板,绝不碰自己不擅长的部分。但有一次的一个经历,让我下定了决心。2024年,我们在米兰时装周主会场做了一个演讲,题目为:《中国艺术与AI:传统美学的现代复兴与消费文化的重塑》,目的是推介我的自有品牌“瑶光数字艺术空间”的业务。
但没想到的是,无心插柳,现场反响异常强烈。我们带去了几十份小的伴手礼——用AI设计的龙泉青瓷的胸针,现场被国际友人疯抢。他们不只是要用,他们很多是要下单,订单还不小。可惜的是当时我们没有做好准备。但这给了我一个信心和提醒:不要囿于“能力陷阱”,“路径依赖”会让我们变成“柯达”。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这是一个进步且紧张的时代,是选择进步还是紧张,谁都有答案,方法就在宋先生的这本书里。
从竞争到竞合
在“突出主业”这一章节中,还有一个我比较关注的点,那就是宋先生提出的“从竞争到竞合”的洞察。
1968年,美国学者哈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英国曾经有这样一种土地制度——封建主在自己的领地中划出一片尚未耕种的土地作为牧场(称为“公地”),无偿向牧民开放。这本来是一件造福于民的事,但由于是无偿放牧,每个牧民都养尽可能多的牛羊。随着牛羊数量无节制地增加,公地牧场最终因“超载”而成为不毛之地,牧民的牛羊最终全部饿死。这是“局部最优”带来的“全局最差”,这也是著名的“公地悲剧”。
目前,无论是国际形势还是行业竞争,都有些“局部最优”的分化趋势。所以越是这个时候,越应该从竞争走向竞合。比如书中所呼吁的不打价格战,不为了完成短期目标而降价放量等等。书中提到了“价本利”的模式,我们该充分地认识到:以建设性的心态创造“无限游戏”、从零和博弈转向正和博弈、创造新蛋糕而不是抢一块蛋糕,这才是真正的长期主义,这是难而正确的事。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内卷这个非常互联网气质的概念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本身就是重要的信息。这里面,有“硬道理”啊。
五优飞轮
任何一部武功秘籍,都有自己的绝招儿。在我看来,“五优飞轮”就是《硬道理》的绝招。五年前,我在一份提案当中引用了一本书的名字《优秀是卓越的敌人》。如何从优秀到卓越,宋先生在书中给出了方法——五优飞轮,即优技、优质、优服、优价、优利。
技术:顾名思义,任何一家健康发展的公司都必须拥有的底层能力。这个无需多言,就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本事。质量:有好的技术,不一定有好的产品质量。优质的产品是技术与人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质量更体现在全链路的交付过程里。服务:我们经常在方案的最后一页写上这样一句话——谈恋爱的热情和过日子的态度。既要激情创新,又要踏实靠谱。说句最实在的鸡汤:所有的活儿,都是为自己干的;每一步,都算数。价格:我们的产品比较特殊,大部分都是“非实体”的服务型产品。边际成本永远居高不下,“复利”是我的一生之敌。那怎么定价呢?书中给了八个字的“硬道理”:质量上上、价格中上。我的理解是:没有贵不贵,只有值不值;合理的价格,永远是生命线。利润:上市公司的利润计算体系比较复杂,但是对于我们中小型公司来说,前几样做到了,利润是最简单的事,同时,利润反哺技术,最终形成一套首尾呼应、链路相通、良性互动的体系。
品牌卓著
书中第五章讲的是“品牌卓著”,其中有一组数字细思极恐,全球3%的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达40%。书中提到了微笑曲线的概念。我曾经去浙江永康做过调研,这是著名的OEM之乡,没有品牌只能代工的制造企业,很辛苦,获利却最低。
为什么品牌重要?我想从一个侧面做一点延展——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一书中提到,我们会虚构、会信任虚构的能力,让人成为人。从这一点上看,品牌的无形价值,根植于我们的基因里。现在年轻人找“搭子”,品牌又何尝不是由精神搭子构成的“共同体”所创造出来的价值体系呢?
宋先生在此章节提到:“通过情感化的品牌故事与消费者建立深层次连接”。这个太重要了,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西方通过好莱坞的故事训练形成了一套基于“优绩质”和“英雄之旅”叙事体系的表达方式,一度盛行半个多世纪。我们明明知道有些套路是存在的,但是依然喜欢他们讲故事的方式,依然能够感受到情绪甚至温度。在这点上,我们是落后的,我们做得不够好,但我们看到了变化,尤其是近五年,在品牌缔造领域,甚至有了“东升西降”的趋势。用东方智慧重构品牌表达秩序,重建新时代的叙事模型,我们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宋先生建议大家要“重视品牌投入,像投装备一样投品牌”。这个我举双手赞成并坚定呼吁,品牌不仅仅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我们要加大品牌投入。让我们一起把中国品牌做大做强!
企业经营的价值排序
在本书的第十章“社会责任”中,有一个内容是“企业经营的价值排序”,这种价值排序最能体现企业经营的系统思维和长远眼光。我非常折服宋先生能有这个命题,因为换位思考,我是断不敢做这个排序的,因为怎么排都不对。但是,看完宋先生在书中的阐释后,我彻底被说服了。
我们先看下书中的排序:环境、安全、质量、技术、成本。这与五优飞轮中“质量/技术”排序做了互换,五优飞轮是企业自己的主体获得,而企业经营的价值排序,是社会责任获得。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先于质量,对于社会责任来说,质量先于技术。
宋先生曾说过企业要像人一样有生命力,也曾经提过像经营人生一样经营公司。今天,我们就做一个有趣的思想实验,把企业和人生放在同一个坐标系里,把这个价值排序拉通到“人”。
环境:我们是最懂“天人合一”的理念,践行中国君子的“天下为公”。有了好的环境,我们才可能创造好的生态。没有力量的时候发展自己,有力量的时候不作恶,做对集体或者社会有价值的事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们不是环境的纳受者,而是环境的创造者。安全:做好健康管理,保证身心健康。说到这其实有一些唏嘘,我们这几年有很多优秀的创业者离我们而去了,他们都很年轻,很可惜。所以,首先我们都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我们的思想,要内核稳定、有独立的判断能力,不会轻易地被蛊惑。要乐观,也要达观,不要把自己搞的很受伤。做正确的事比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质量:什么是高质量的人生?《明朝那些事儿》用徐霞客的人生举例: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就是成功的人生。但什么是高质量人生呢?这个最难。其实有一条硬道理,今天我们正在践行,那就是多阅读,多分享,让人生每一次决策的“正负公差”趋近于零,这是唯一的“硬道理”。技术:活到老,学到老,耐得住寂寞,持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与核心竞争力,武器,永远擦得亮亮的——毕竟企业离不开人。宋先生做了一个很有趣的拆字游戏:企业的“企”字,把上面的“人”拿掉,就只剩下“止”了,意思是离开了人,企业就会止步不前。理解了这些,做一个有技术的人,做一个有价值创造的人,我们就不会陷入焦虑。成本:人生成本无法计算,因为不可逆,没有后悔药可吃。避免无效社交、无效学习,多参加像今天这样的优质的活动;剔除噪声,大胆祭出自己的“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找到“人生硬道理”,就会有“人生复利”复利,让成本趋近于零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什么是硬道理?我的理解,规律就是硬道理、发展就是硬道理。读书在任何时代都不需要重构?答案显而易见——任何时代,都不需要。语言是工具,是工具就会有界限,会缔造“信息茧房”效应。但是书籍,大于语言,它是思想本身。换句话说,信息本身就是熵增,而读书是对抗熵增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合格的读者,每个人也都可以做三十分钟的“领读人”。
这个世界上都有两个我们,一个长川照晚霞,一个油盐酱醋茶。我们多读像《硬道理》这样的书,就有智慧分辨什么是里子、什么是面子。多考虑里子,少在乎面子,持续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因为只有软实力,才能带来“硬道理”。
米开朗琪罗在雕刻《大卫像》时说“大卫已经在石头里了,我只是去掉了多余的部分。”我想,读书何尝不是这个过程呢?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的“硬道理”,看见那属于你的“大卫”。
上一篇:民生银行三季报:营收“止跌”,净利润等待“回血” 民生银行2022第三季度业绩 民生银行第三季度净利润
下一篇:幻方、九坤等13家百亿私募全部基金创新高!但斌创新高产品77只! 幻方量化中证1000私募基金 幻方量化私募基金近三年收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