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经典产业的星辰大海。
文 | 华商韬略 王寒 渺渺
国潮如何摆脱昙花一现?一项重磅文件的出台,给出了答案。
近日,工信部发布《关于推动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6—2030年)》,将丝绸、茶叶、瓷器、酿酒、中药、文房四宝等列为“历史经典产业”。
其中的关键指引是,中国历史文化不能满足于成为盛极一时的潮流,更要以持续活跃于世界舞台中心的生命力,以经典加冕。
【01 政策领航:历史经典产业的“升级蓝图”与时代使命】
对于文件提及的六大产业而言,宏观政策的出台,不仅是精神层面的方向确立,更给出了明确的路线规划。
其明确提出,到2028年,培育50家以上百亿规模龙头企业,打造若干千亿级规模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塑造100个以上世界知名品牌,形成梯次分布、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到2030年,培育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世界一流企业,推动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区别于大众对这些传统产业的普遍印象,政策中对“坚持创新驱动、数智转型”和“坚持开放合作、交流互鉴”的内容令人印象甚深。
这不仅亮出了中国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所积淀的科技实力,同时也展示着强大的民族自信和开放姿态。
事实上,不少历史经典产业企业早已在这些方面做出表率。
以白酒为例,郎酒沿着“古法酿造,现代设备,智慧生产”的守正创新路径,在坚守“12987”酿造技艺基础上,成立品质研究院,打造配备7个大师工作室和一系列先进设备的品质研究院综合楼,让老手艺有了科研加持。

▲郎酒品质研究院综合楼
当前,其更是加强国际影响力的释放,不仅与华为等顶尖国产品牌共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更以酒庄文化为媒,和奔富、保乐力加等世界名酒共同发起世界酒庄联盟,推动白酒国际化。
再看刚刚登陆港股的国茶八马,从智慧茶园管理到建立“中国好茶标准”,再到贯穿种植、加工、销售的全程可追溯系统,其以科技确保了顶级品质的稳定与可控,为传统农业注入了现代工业的精准基因。

▲八马的智慧茶园
当前,为传统产业插上“科技”与“出海”双翼的案例正进一步涌现。它们正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期。
【02 如何传承“经典”?多份答卷里的一致性】
曙光来临前,是漫长的积淀期。历史经典产业集体进击的时代画卷,离不开各行各业的经典传承与开拓创新。
比如,万事利在近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就始终坚守着丝绸主业的根脉与匠心。
深植中国丝绸文化沃土,对传统织造、印染工艺的精髓孜孜以求,确保产品品质与文化底蕴的纯正,这是万事利的立身之本。
但这并不妨碍,其以科技与数字之力为古老产业赋能。
近年来,万事利大胆跨界,将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应用于花型设计,推动生产智能化,打造柔性供应链,并积极探索数字藏品等新业态。
以现代科技语言重新演绎丝绸,开辟了传统品牌年轻化、高端化、数字化的新路径,在守正与创新的平衡中,让千年丝绸焕发出全新的时代生命力。
数十年来,郎酒始终坚守着酱香酿造12987的黄金法则,坚持“存十卖一”,以规模推动老酒年份提升,品质升级。
但与此同时,其为了打造酿造文化极致体验,丰富白酒价值维度,甚至在十余年前就启动了郎酒庄园的建设。
累计两百多亿耗资,数不清的心血投入,换来了今天郎酒基于赤水河黄金河谷左岸顶级产贮资源的品质底气,以及立足最立体生态创新演绎的“生长养藏”图景;

▲郎酒庄园
与此同时,占地10平方公里的郎酒庄园内,更包罗众多屡获国际大奖的诸如金樽堡、酒歌广场、敬天台等艺术建筑,成为了集酿造、贮存、体验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典范,在行业内开启体验经济的先河。
依托这一实体,郎酒得以更加从容且生动地,将传统酿造工艺之美与不断迸发的科技创新,展示给来自海内外的消费者和酒业同行,与此同时,郎酒朋友圈的不断扩容,也为郎酒生活方式打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推动更多前沿圈层活动,在这里落地。

这座世界级现代化白酒庄园,由此成为经典与时尚的和谐共融体。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郎酒才以“中国白酒地理坐标”为起始点,加速走向世界。
由这座庄园托举而来的青花郎,更由此具象为一张凝结经典与时尚的中国名片,亮相全球最佳50+酒吧活动,亮相米兰全球时尚峰会,与世界对话。
【03 坚持“守正”与 “创新”共筑经典文化自信】
放眼中国,还有更多类似的场景——
景德镇陶溪川联合设计师推出釉彩文创餐具,让古瓷工艺走进日常;片仔癀搭建中药数字化平台,推动经典药方标准化出海;荣宝斋推出新手文房四宝套装,以适配年轻群体的设计让毛笔砚台回归日常……
站在时尚前沿,已然不易。成为经典,更要求品牌在稀缺的时间价值背书下,年复一年立于时尚浪头。
而在这些企业的尝试与努力中,一条清晰的路径正在显现:真正的经典,绝非固守陈规的标本,而是历久弥新的生命体。

▲万事利从丝绸“老字号”焕新丝绸“新国潮”
“守正”是根基所在。无论是丝绸的古法织造、茶叶的祖传技艺,还是瓷器的釉彩秘方、中药的经典炮制。坚守核心技艺与文化基因,这份对“本真”的执着,赋予了品牌不可复制的时间价值与文化厚度。
创新更是必须,要以科技重塑生产,以设计焕新产品,以数字链接用户,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无缝对接。
正是这种在“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动态平衡,使它们得以跨越周期,始终立于时尚前沿,从“民族品牌”跃升为“时代经典”。
这一过程,不仅是企业的发展史诗,更是一种文化的现代践行。它让积淀千年的东方智慧,以可感知、可体验的方式,深度融入当代生活,最终汇入我们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的深沉底色之中。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