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淀教育官网发布消息,海淀区“双减” 专班查处北京高途云集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涉嫌违规组织线下学科培训,并通报了相关情况。
一则处罚让高途陷入了些许风波。

放大来看,高途连续6个季度营收增长超30%却仍陷亏损,AI能否成为教育巨头的盈利钥匙?”AI的确助力了公司的经营,但最终的答案其实不完全有答案,因为市场的竞争充满不确定性。
也就是说,一家曾在教育行业震荡中挣扎的企业,如今正凭借AI赋能和业务重构艰难爬坡。在行业内卷加剧、政策导向明晰的背景下,传统线下模式需要与友商厮杀,AI教育又不得不面对内卷。
高途的新增长曲线和拐点还待市场验证。
01 增长与亏损其实在博弈
对于高途而言,营收高增背后大概率是结构的优化。
回顾过去几年历史,2023年第三季度至2024年第四季度连续6个季度亏损。2024年全年净亏损扩大至10.49亿元。2024年9月更是一度停播,截至2025 年10月底,其抖音直播间粉丝数在200万左右。
据前段时间高途教育发布的最新财报,截至2025年6月30日,上半年净收入28.824亿元,同比增长47.3%。现金收入表现更为亮眼,Q2现金收款22.5亿元,同比增长36.2%,彰显市场对其教育服务的持续认可。
收入高增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业务结构的深度调整。素质素养业务与高中学业规划业务成为增长双引擎,Q2合计贡献营收11.8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超85%,同比增长50%。
业务结构的优化是高途增长的关键因素,好的方面,高途已成功摆脱对传统K12学科培训的依赖,构建起多元化的收入矩阵,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营收保持良好上扬势头,看起来高途的商业化成果斐然,戏剧性的是,高途净亏损为9,200万元人民币,同比减亏,去年同期净亏损4.418亿元。

Q2的盈利回报更不好看,高途Q2仍录得2.16亿元净亏损,但这一数据已较上年同期大幅收窄50%左右,较上年同期的高亏损水平显著提高。
往深处看,亏损收窄、现金流充裕、费用结构优化,这些信号都表明高途的盈利路径日益清晰。随着规模效应持续显现,高途有望逐步迈入盈利通道。
可这不意味着高途在转型期没有任何潜在隐忧了。
尽管整体向好,高途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一,盈利稳定性不足,Q2亏损打破了Q1的盈利势头,反映出业务抗波动能力仍需加强;其二,大学生与成人业务占比仅10%左右,虽预计将恢复一定正增长,但短期内难以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古人讲,“行百里者半九十。”高途的转型成效显著,距离实现稳定盈利、构建绝对竞争优势仍有距离。当前的增长与亏损并存,正是教育企业转型期的典型特征,考验着企业的战略定力与执行能力。
02 高途想构建多个新增长引擎
毫无疑问,高途试图在AI深度赋能全业务链条,作为行业红利,没有一家大厂想在此领域落后。
以最近的例子看,10月中下旬,高途将基于AI教育研发中心搭建专属创新人才团队,聚焦教育垂直模型研发,构建青少及高中培养知识图谱、自适应学习系统、智能内容生成、虚拟学习助手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大力建设教育AI产品矩阵。
据悉,依托上海成熟的消费市场和教育需求,高途还计划新增融合了AI技术的“智慧学习中心,或升级现有校区,为上海本地用户提供线上线下融合(OMO)的个性化、智能化学习体验,首批将重点覆盖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留学服务等非学科领域。
在产品端,高途的AI+IP的创新模式成效显著,2025年2月推出的“吴彦祖带你学口语”课程,融合明星IP与AI陪练功能,据媒体报道,该产品5天销售额超500万元
另外,针对K12群体的“米小圈动画中国史”课程,借助人气IP与AI技术,将知识点趣味化呈现,进一步拓宽了AI教育产品的边界。
其实,高途在AI领域能做出相应成就不意外,这是基于AI对教育带来的巨大赋能价值,由产业技术特征所决定;另外一方面,高途或多或少朝着行业趋势投入了资源,得到来自财报层面的合理回报无可厚非。
多个增长引擎的另外一面是素质素养业务,大概率可以用爆发式增长来形容。
该业务连续多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不仅贡献了可观的营收,更彰显了高途在课程研发与用户服务上的核心竞争力。
同样地,高途在线下也试图持续发力,从BOSS直聘网站可以了解到,BD经理主要是负责您所在的地市的小学和初中市场的拓展,产品是在线直播课程(语数外)直播课程学科类的;
日常工作:主要负责拜访当地的学校校长和主任,上层关系:教育局教研室;通过各种方式和学校达成合作。最终和学校达成合作将我们的0元产品课程推广到学校,让学生和家长领取0元课程,达到前端招生引流的目的。

总的讲,在拥有诸多友商的大背景下,高途仍需要守下线下市场。当然,做教育总免不了被吐槽,也有赞美,比如,在小红书上,也能看到一些对高途与众不同的看法,进一步表明,行业竞争激烈态势下,做好服务口碑的重要性。

实事求是地说,高途在多元布局上的成效,为教育企业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要实现持续增长,仍需在核心竞争力打造上持续深耕,尤其是AI层面。其逻辑在于,AI教育赛道,各大厂家都在卷。
03 AI教育内卷,不是谁都能打出差异化
站在行业视角,AI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格局,2025年,AI教育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70亿-75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超700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3000亿元大关。
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众多参与者,既有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也有新东方、好未来做教育的同行,还有字节跳动等跨界玩家,赛道竞争日趋白热化。
传统教育巨头凭借深厚的行业积累快速转型,新东方的智能学习系统和设备业务,已经在大约60个现有城市进行了测试,活跃付费用户数量达到约45.2万名,科技企业则依托技术优势抢占市场,科大讯飞等一直是教育赛道的佼佼者。
加之政策层面也持续加码,国务院发文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多地出台专项计划,推动AI教育在中小学的全面落地。
在激烈的竞争中,高途凭借先发优势占据一席之地,考虑其AI教育业务市场份额仍有待提升,如何在巨头环伺的市场中突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内卷之下,实现新的商业化成功,是需要与众不同的教育解决方案的,可以是某种产品、技术,也可能是不一样的商业模式以及策略。总归一点,构建不一样的价值或许逃离内卷的最佳解。
明面是,高途走出了一条“AI+IP+垂直领域深耕”的差异化道路。如前面所讲,IP合作方面,除了“吴彦祖带你学口语”,还推出了“米小圈”系列课程,通过人气IP激发用户学习兴趣,实现知识与情感消费的融合。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产品竞争力,更显著降低了营销成本,推动获客效率持续优化。
可回到AI教育赛道的内卷本身,最核心的可能还是技术创新不足与市场需求错配的产物。多数企业仍停留在浅层技术应用,产品同质化严重,而市场对个性化、高质量教育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
这意味着,对于高途而言,要持续突围,需把握三大关键:一是深化核心技术研发,提升AI在个性化学习、教学效果评估等关键环节的表现;二是持续深耕垂直领域,打造更多像护考这样的标杆产品;三是完善生态布局,通过线上线下融合、IP合作、校企联动等方式,构建多元化的竞争优势。
几乎每一家企业都知道在AI教育赛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AI教育的激烈竞争中,只有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才能突破内卷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许这看上去有些空洞或者宏大,反过来讲,却的确又是高途差异化探索的一些方向性建议。
回过头来看,从连续亏损到营收高增、亏损收窄,从业务单一到多元驱动,高途的转型之路清晰而坚定。目前 的AI赋能与业务重构已初见成效,素质素养业务成为增长引擎,经营效率持续提升,盈利曙光日益清晰。尽管仍面临竞争加剧、盈利不稳定等挑战,但高途已走在正确的转型轨道上。
被罚也好,增长焦虑也罢,高途的未来注定有不少硬仗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