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马文博 文/图)2023年,绿色金融被列入金融“五篇大文章”。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日益成熟,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今年10月29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期间,由中国光大集团承办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绿色金融平行论坛在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举办。论坛的主题为“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多位政府机构、研究机构、金融机构、绿色领域企业的领导、专家建言献策,围绕绿色金融的创新路径、机遇与挑战展开探讨交流。

今年以来,绿色金融相关支持政策密集出台。
绿色金融展现蓬勃生命力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持续加快,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投资、绿色保险等产品体系日趋完善。
论坛上,中国光大集团总经理崔勇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进一步加速,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绿色信贷市场、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改革创新持续拓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经验”。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文灵介绍,目前社保基金会通过股票和债券投资与“双碳”目标相关领域的资金规模已超过3600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发展,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贡献了力量。
在政策面上,今年以来,绿色金融相关支持政策密集出台。7月底,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提出,发挥绿色金融牵引作用,助力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和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未来5年,基本建成制度完善、监管有力、标准领先、组织完备、产品丰富、风控严格的绿色金融体系。
崔勇提出,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共识,发展迅速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全行业共同大力推动。为此,崔勇代表光大集团向业界提出四点倡议:
一是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初心,聚焦“双碳”目标下的重点领域,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强化绿色金融创新工具,助力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深化绿色金融标准建设,绿色金融行业的各参与方应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推动绿色项目认定、环境信息披露、碳核算等关键标准的完善与有效落地,筑牢规范发展根基。
三是强化科技赋能与创新驱动,加大金融科技交流与应用,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并加强其与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激活绿色金融新动能。
四是深化跨界协同与开放合作,推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实体企业、科研机构、国际组织等多方主体开展绿色项目信息共享与联合投融资,构建绿色金融生态圈,共促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会上,中国光大集团还发布了《绿色金融白皮书》,梳理了国际绿色金融理论及我国绿色金融政策,展示了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并对我国未来绿色金融的发展作出展望和倡议。
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
受能源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制约,在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的同时,稳妥有序推动传统高排放或难以减排行业和经济活动低碳转型,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直接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曾发文称,在实践中,研究发展转型金融的必要性不断凸显。转型金融重点服务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产业和项目,为高排放或难以减排领域的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资金支持,可在确保“安全降碳”的前提下,推动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在经济活动中的占比不断提高。
为了实现《巴黎协定》的温控目标,绿色转型需要金融体系的创新和国际合作的深化。在这一过程中,香港扮演着独特角色。香港金融发展局董事会副主席冯华健在论坛上表示,香港正通过助力扩大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帮助内地企业“走出去”,提高内地碳市场互联互通,从传统的“超级联络人”发展成为全方位的“超级增值人”。
在论坛圆桌交流环节,来自学界和产业界的多位嘉宾围绕“转型金融”进行了专题研讨。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对“双碳”目标贡献非常大,因此推动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支持绿色产业,同时也要支持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
谈及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河钢集团董事长刘键认为,面对国内外环保政策的变化,绿色低碳转型已是全行业必须回答的课题。
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表示,转型金融的识别问题对于金融机构发放绿色信贷、转型信贷至关重要,原因在于很多企业、项目缺乏碳核算数据。对此,他认为重点是要帮助企业低成本、系统化地建立碳排放核算的能力,并借助科技手段和第三方见证来确保核算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