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实总是比戏剧更精彩,刚辞职不久的宗馥莉又重返娃哈哈了。
而且这次回来的还不止她一个人,她的心腹严学峰之前曾被立案调查,如今也已经脱离险境,官复原职,继续回来辅佐她。
与此同时,宗馥莉掌控的宏胜系已经下发通知,要求经销商打款缴纳保证金,2026年将继续销售娃哈哈。
这意味着大公主又可以使用娃哈哈这个品牌了,她大张旗鼓搞的娃小宗,刚出生41天就夭折了。

还记得去年大公主就玩过一次辞职,当时群龙无首的娃哈哈坚持不到一个星期,就把她又请了回去,大公主也因为这招以退为进,彻底坐稳了娃哈哈董事长的位置,随后便对杜建英一方的体外公司展开了清洗。
如今相似的一幕再次上演,大公主又杀了一个回马枪,她这次是不是又一次大获全胜呢?对娃哈哈究竟意味着什么?
其实,大公主的这次回归,跟她去年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其一,去年她是被请回来的,这次她却是不得不回来。
就在她从娃哈哈辞职,要另起炉灶发展娃小宗的时候,有媒体报道说,娃哈哈的经销商们集体收到了一份通知,要求他们二选一,如果代理娃小宗的话,就会失去代理娃哈哈的资格。
可见,娃哈哈的股东对她另起炉灶是不满意的。
站在大公主的角度来说,她或许可以不用娃哈哈这个品牌,但如果连经销商网络都不能用,这个开局就太简陋了,想把娃小宗做起来难如登天。

其二,大公主去年重返娃哈哈后,她还是董事长,但这次却没有拿回董事长的身份,而是以宏胜饮料集团总裁的身份主导业务。
这意味着她并没有拿回所有的权力,如果还想像去年那样,大刀阔斧地整顿娃哈哈,肯定会受到制肘。
其三,这次回归其实是双方妥协的结果。
娃哈哈最有价值的就是它这个品牌,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去年的评估,娃哈哈的品牌价值高达896亿,但娃哈哈的年利润大概也就50亿左右,也就是说,光娃哈哈这3个字,就能抵得上他们几万员工苦干20年的。
大公主的宏胜系尽管掌控了饮料生产,但离开了娃哈哈这个商标,她的产品能不能卖得出去,恐怕是个未知数。
对于国资掌控的娃哈哈集团来说,虽然手里握着娃哈哈这个金字招牌,却没有生产能力,如果跟宏胜系分手,马上就面临着断货的风险。
一方有生产能力没品牌,另一方有品牌没生产能力,而且在短时间内,双方都不可能把短板补齐,如果一直这么斗下去,必然是两败俱伤的结果,所以只能互相妥协,暂时罢手言和。

但这种和解的保质期能有多久?双方矛盾的根源,还是娃哈哈品牌的归属权问题,这个矛盾不解决,剧情肯定还有下一次的反转。
这也是中国改开后第一代企业的普遍问题,企业虽然是创始人做起来的,但最初起家的时候,往往都要挂一个国有或者集体所有的名头,导致企业做大后,股权跟实控权往往不一致,核心资产的所有权成了一本糊涂账。
这也引发了很多令人唏嘘的故事,有人出局,有人入狱,是困扰老一代企业家的普遍问题。
其实宗庆后当年已经非常有手腕了,他在国资控股的娃哈哈集团之外,又运作了一套庞大的体外公司体系,他跟国资很有默契,对各方的利益都照顾得很好,不管是体内体外,他都牢牢地掌握着控制权。
但到了大公主这里,她一路高歌猛进,就把这种默契给打破了。
从股权结构上看,杭州上城文旅持有娃哈哈集团46%的股权,是绝对的大股东,大公主继承了老宗的29.4%股权,其余的24.6%在职工持股会手里。

职工持股会这部分股权其实是一个变数,因为在老宗生前,就基本完成了回购,理论上也会被大公主掌控,这样大公主持有的股权就会上升到54%,一举超越国资成为控股方。
但在老宗去世后,娃哈哈的很多员工和元老,却对之前的股权回购协议提出了异议,并且发起了集体诉讼,导致这部分股权的归属产生了争议。
再退一步说,即便大公主掌控了54%的股权,她仍然无法决定娃哈哈的商标授权,因为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这种涉及重大资产处置的,需要经过三分之二以上的股东同意。
其实这件事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由大公主出资,直接收购了国资持有的股权,以后娃哈哈她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今年上半年,就传出了国资有意出售股权的消息,但因为跟大公主的价格没谈拢,只好作罢。
更有意思的是,杜建英一方也有收购股权的意向,但因为资金不足没有实现,接下来,杜建英如果赢了官司,拿到了老宗承诺的18亿美元信托,她就完全有实力吃下那46%的股权了。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那剧情就更加精彩了,宗家的内斗还不知道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但不管怎么说,娃哈哈都是一家民族企业,是无数人的童年回忆,更是几万名员工赖以生存的饭碗,这样斗来斗去,必然有很多人被殃及池鱼,还是希望企业高层能拿出一个合理的方案,彻底解决这场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