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至26日,位于北京二环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国寺迎来今年“旧书新知”活动的收官特别场——“食韵书香”。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主题展在书香之外多了一些“烟火气”——增加了一些专业的饮食书籍,美食、美酒展位,更有餐饮行业研修班以及作者签售等多元形式,让前来参展的观众可读可品可尝。
该活动由中国商报社、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指导,《中国烹饪》杂志社、《餐饮世界》杂志社、报国商学院联合主办,中国烹饪美食与品牌研究院、中国烹饪非遗与传承研究院协办,旨在为餐饮从业者、文化学者和公众搭建一个以美食为关键词的交流平台。
收官之作:从文脉传承到食韵创新
中国商报社社长、总编辑,报国寺管理委员会主任胡斌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本次“食韵书香”活动通过饮食文化与书籍出版的结合,让典籍中的智慧与当代餐饮实践相互碰撞,“从文字到味道,从文脉到食韵,这种跨界探索正是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

中国商报社社长、总编辑,报国寺管理委员会主任胡斌致辞
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杜宇琛则从区域文化建设的角度指出,餐饮老字号与书香文化的结合,不仅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也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杜宇琛在活动现场发言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秘书长赵文珂表示,活动通过“旧书”挖掘饮食文化精髓,以“新知”推动行业创新发展,体现了“以书为媒、以食为桥”的跨界价值。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秘书长赵文珂发言,阐释“以书为媒、以食为桥”的跨界意义
行业研修: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
作为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餐饮行业高级研修班”也于同期举行。研修班聚焦行业标准、文化理论与创新实践,吸引了餐饮企业代表、出版机构负责人、行业协会成员等近百名学员参与。
中国商业联合会党委常委、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主任张丽君率先开讲。她以《旧书新知——再读〈中国名菜集锦〉》为主题,深情回顾了自己23岁参与该丛书编辑工作的经历。尽管时隔近50年,提及当年与厨师、编辑同人共同奋战的日日夜夜,她记忆犹新。“正是所有人的真诚付出,才让这部著作得以源远流长,”张丽君感慨道。她特别指出,该丛书收录的24家北京餐饮名店,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变迁,至今仍有20家在营业,仅4家因场地问题迁址,这充分证明了当年选店的精准眼光。

张丽君以《旧书新知——再读〈中国名菜集锦〉》为题发言,回顾经典著作的编纂过程
对比当下餐饮界的“精致化”趋势,张丽君强调厨师应以做学问的态度对待烹饪,“不能只追求造型吸睛、故事动人,更要尊重中华饮食文化的真实性”。她呼吁行业同人要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对食材和烹饪技法保持敬畏之心。在她看来,《中国名菜集锦》不仅是一部划时代的餐饮文化“百科全书”,让世界看到了一个饮食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更为年轻一代主厨提供了技法学习和文化溯源的重要参考。
亚洲食学论坛主席、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永久荣誉所长赵荣光教授则以《“餐饮人在读”进行时——我的旧书新知体会》为题,系统展示了自己在饮食文化研究领域的丰硕成果,从“中华饮食文化”概念的总结,到孔府菜的专业解析、满汉全席的梳理,再到“筷子文化”的深入研究。赵教授特别辨析了“品牌菜”与“特色菜”的本质区别,这一见解对餐饮从业者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赵荣光教授发言,分享《“餐饮人在读”进行时——我的旧书新知体会》主题内容
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分享中,年逾古稀的赵荣光以饱满的激情谈论了饮食非遗保护等议题,引发在场学员与线上观众的热烈讨论,大家就中西餐文化比较、传统技艺传承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一位参会者表示:“赵教授的讲解既富有学术深度,又贴近行业实际,让我们对餐饮文化的内涵有了全新认识。”

书香与食韵:展览与签售中的文化对话

与会领导嘉宾参观活动外场的餐饮书籍展区
活动外场的餐饮书籍展区汇聚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十余家机构,展品涉及菜谱典籍、非遗技艺、饮食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其中有部分绝版书籍首次面向公众展出,成为学者和从业者研究的重要资料。一些来自外地的个人参展商也带来了珍贵的饮食文化典籍与实物藏品,并在交流中分享了他们的感悟。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展位负责人介绍道:“多年来,我们不仅系统整理并出版了众多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经典,也积极引介国际先进的厨艺体系与烹饪理念,致力于搭建一个贯通古今、连接中外的饮食知识体系。”他还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能直接与美食爱好者交流,同时也拓展了线下传播与销售的渠道。值得一提的是,出版社此次还带来了一系列个性别致的文创产品,吸引大量观众驻足欣赏、购买,进一步拉近了出版文化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更展现了其在美食文化传播中的多元角色。


河北保定宴饮食博物馆是首次参展,据团队负责人张宝成介绍,他们特意带来了品牌创始人珍藏多年的中华美食文化古籍和老菜谱。“这些全是真实藏品,没有一件复印品。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将保定特色美食如李鸿章烩菜的‘原貌’呈现给读者,同时寻找对老菜谱有研究兴趣的同人。”他表示,在活动中得到专业老师关于古书保护与展示的指导,这对他们未来的展陈工作具有重要启发。

专程从无锡赶来的古菜谱藏家许华东带来了精心筛选的25册藏品,内容涵盖儿童饮食、地方特色美食乃至国际视角的饮食文化。他告诉《中国烹饪》,此次活动让他与同行进行了深度交流,并已计划与专家学者合作,编撰一本兼具时代意义与学术价值的食谱综合性图录。

一位自今年3月就持续参与“旧书新知”系列活动的北京参展商坦言,虽然书籍销量有限,但他深切感受到广大读者对纸质书籍的热爱。“很多书网上也能买到,但在我们这里价格更实惠。更重要的是,每次与顾客的面对面交流都能让我收获新的见解,这是线上交易无法替代的体验。”

此外,北京京宴三环里餐厅、京宴点心局还带来了十几道老北京宫廷点心,为这次书展增添了独特的风味。这些点心秉承传统制作工艺,在保留古法精髓的基础上,对馅心等细节进行创新调整,令传统茶食焕发现代活力。据餐厅行政总厨黄威介绍,招牌点心金橘奶饽饽、丹桂山楂酥等点心特别受欢迎,早早售罄。他表示,这种将餐饮文化书刊与美食结合的活动形式非常好,“一方面能接触到更多餐饮界人士和食客,另一方面还结识了一些收藏和研究老菜谱的专业人士,与他们交流老菜谱背后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三场作者签售活动则进一步拉近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朱永松通过《美食美器宜帮菜》《中华二十四节气养生宴》探讨了地方菜系与节气文化的当代价值。“饮食文化是活的遗产,我们研究地方菜和节气宴,不仅是整理技艺,更希望激活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让它能引导当代人的健康饮食与生活。”朱永松说。中国烹饪大师、人民大会堂原西餐厨师长徐龙携新作《丝路食语》与读者见面。这部历时七年完成的著作,是徐龙自费考察30余国、查阅大量古籍的成果。他特别提到,研究中参考了众多考古文献与历史记载,“像破解密码般梳理每个食材的原产地、传播路径及在中国古籍中的最早记载”。资深媒体人、文化学者白玮带来新作《历史的味觉》,从哲学与历史维度解析饮食文化的深层内涵。谈及此次签售,他表示:“报国寺很有老北京城的气质,而且这次主题与《历史的味觉》所探讨的主题相得益彰。在这种充满历史氛围感的空间里分享新作,别有一番韵味。”他也希望通过这本新作,让读者们认识到“食物不仅仅是口腹之欲,更关乎国计民生”,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与博大精深。

朱永松签名赠书

徐龙签赠现场

白玮带来新作《历史的味觉》
此次活动虽已结束,但“旧书新知 食韵书香”倡导的“阅读赋能行业”理念仍在持续发酵,正如一位参会者所言:“旧书中的文字,终将在时代的厨房中飘出新的香味。”(文/孙阳 褚宏辚 图/张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