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增长模式已经彻底变了
四中全会公报最重要的信号之一,是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增长模式,已经彻底变了。
2035年要达到中等发达水平,人均GDP翻一番,对应年均增速要4.7%以上。更重要的是:
“十五五”期间,我们会迎来一场更深层次的变革——第二次产业大转型。
过去几年是第一次转型:把资源从楼市、互联网等“资本容易空转”的领域,拉回制造业。于是我们看到了新能源车出海、光伏称霸全球、“新三样”横扫全球港口。
成绩很好,但问题也很现实:
从内部看,资源在成熟赛道扎堆,陷入内卷;真正卡脖子的环节——如高端芯片、精密仪器——依然有突破空间。
从外部看,欧美推动“高端回流”,东南亚承接中低端转移,意图把我们锁定在产业链中游。
因此,“十五五”的关键词,是精准滴灌、战略突围:
不追求“遍地开花”,不搞重复建设,而是把资源集中,精准投向那些真正卡脖子、决定未来竞争力的技术环节。
智谷趋势创始人严九元认为,第二次产业大转型可能带来三大巨变:
第一,资产的超额收益会面临更大约束。
因为资源必须向科工产业集中,就不能再在非主流赛道上空转、起泡沫。
这意味着,靠蹭热度、炒概念来推高回报的模式,难以持续。最近股市、债市泡沫的控制,就是这个理念的体现。
第二,不会再大规模投入“高风险、高想象”的领域。
重点不是赌故事,而是攻下别人已经做成、但我们还没突破的硬骨头。能稳住、能落地,才是真本事。
政策会优先支持那些路径清晰、能真正落地的产业方向。像过去那种靠一张PPT和一轮风口就快速扩张的路子,会越来越窄。
第三,在这种背景下,各类资产担负着新的使命。
大A会进入“跑步机模式”,走还是停、快还是慢,由调控节奏决定。资金集中导向关键技术领域,形成定向支持,打通输血通道。
房地产,因为不直接参与这场突围,会逐步退出舞台。
债市和汇率进入“走廊模式”——上下有红线,波动被框在区间内。资本大进大出的空间被压缩。
普通人怎么破局?两条路:
第一,往国家战略发力的地方走。没有中间地带——要么参与突围,要么被边缘化。
第二,放弃对“超额收益”的执念,别再指望靠单一市场、单一路径去增值。
上一篇:恒生科指半日涨1.22% 恒生科指半日涨1.22% 恒生科指夜盘
下一篇:3214万元IPO募资违规发放工资!凯格精机遭监管追责,董事长等四人被警示 3214万元IPO募资违规发放工资!凯格精机遭监管追责,董事长等四人被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