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太热闹,农业科技也来凑热闹。
作者 | 苏青
来源 |投资家(ID:touzijias)
港股IPO太热闹,农业科技也来凑热闹。
今天我们要说一家全球农业机器人市场中的佼佼者——丰疆智能。
这家公司以8.5%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三,后装套件市场更是以16.9%的份额高居第二。作为农业机器人领域排名靠前的科技企业,丰疆智能的舞台主要在规模化农场。
此前,我们曾探讨过极飞科技,同样耕耘于农业机器人领域、也在谋求港股IPO,而作为竞争对手,如今,丰疆智能也踏上了赴港上市的征途。而这家公司背后,也站着一位“狠人”。
丰疆智能的创始人吴迪,是一位专业背景十分硬核的科技才俊。先后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又远赴瑞典林雪平大学深造,并获得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他不仅在苏州大学做过教授,最广为人知的是大疆前首席科学家。
在吴迪心中,怀揣着一个机器人梦想:让机器人承担农业中80%的繁重劳作,让人类享受剩余的20%轻松与创造。现在,吴迪想带着这家公司港股上市。
然而,招股书也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三年半时间,这家公司已经累计亏损约13亿元,也揭示了一个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残酷商业法则,持续亏损额和激增的财务风险,资本是否还有耐心继续等待这场农业科技革命的成功?
一
吴迪的创业故事,始于他对故土的深情。
从小在农村长大,他亲眼见证了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那种刻骨铭心的记忆,跟随他从中国到瑞典,从求学博士到成为大疆首席科学家。
2017年,38岁的吴迪离开大疆首席科学家岗位,创立丰疆智能。这位在瑞典获得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的创业者,选择了一条与极飞科技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
与极飞科技彭斌从无人机航模爱好者转型农业植保不同,吴迪的选择显得更加“接地气”。
在山东农场连续待了两个月的经历,让他认识到:“农业机器人必须耐受极端环境,这对硬件的可靠性要求远超消费电子。”
正是这种深入一线的洞察,促使他将研发重点放在地面农机的自动化改造上,选择了"从地面向上"的技术路线。
创业初期的丰疆智能曾拥有令人艳羡的股东阵容——东风资产、大疆、中邮资本……然而,这些光环并不能掩盖创业路上的艰辛。农业机器人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回报周期却相当漫长。
然而,好景不长。2019年5月,“大疆的出走”如一道惊雷,让丰疆智遭遇了沉重的打击。官方给出的理由是“调整投资策略”。公司不得不公司回购了其股份,直到两年后才彻底结清。这笔巨额回购款,给初创期的丰疆智能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相比之下,极飞科技的融资历程显得更为稳健。
彭斌带领团队从最初的无人机航拍业务,逐步转向农业植保,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行业理解。
一位行业观察者如此评价两者的差异:“极飞更像是在农业领域深耕的‘匠人’,而丰疆则带着跨界打劫的‘技术流’色彩。”
这种技术基因的差异直接体现在产品战略上。吴迪坚持认为:“农业生产的核心环节仍在地面,这是提升效率的关键场景。”
因此,丰疆智能就一门心思扑在给拖拉机、收割机等这些“大家伙”做智能化改造上,比如给它们装上智能大脑,让拖拉机有自动导航系统,收割机也能自己开动起来。
而极飞科技则延续着“从空中向下”的路线,在农业无人机这片天地里不断深耕。
虽说这两家企业走的路不一样,但碰到的产业化难题那可都差不多。农业的环境特别复杂,技术要在这里真正发挥作用,困难特别大。农民对价格很在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能把成本控制好。
吴迪在内部会议上反复讲:“我们搞技术,不能只搞些好看但不实用的东西,得搞真正能改变农业现状的实用创新。”
这种实实在在、不搞花架子的务实态度,让丰疆智能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公司采用模块化设计,像搭积木一样灵活方便,再加上规模化生产,产量大了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这么一来,丰疆智能的智能农机解决方案,因为价格合适又好用,在市场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如今,在农机自动导航后装套件市场,丰疆智能已经拿下了16.9%的份额,稳稳排在行业第二名。
随着农业科技这个行业不断发展,这两家企业的业务范围开始有了交叉。极飞科技不再只盯着天上,开始往地面设备这块儿拓展业务;丰疆智能也不再局限于地面,也在琢磨着往空中解决方案上发力。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竞争局面说明,农业科技领域的格局还在不断变化,未来到底咋样,谁也说不准呢。
在这片规模高达数万亿的广阔市场里,吴迪带着丰疆智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技术创新路子——从硬件出发,深耕地面装备智能化。他的探索,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故事,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缩影。
二
造农业机器人难吗?一个字,难。
农业机器人行业有一个奇特的悖论:它的研发难度丝毫不亚于工业机器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它必须在千变万化的田间环境中,应对农作物生长的差异,光学、机械、算法这些系统,都得配合得严丝合缝,还得能灵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这种复杂性意味着研发投入巨大,但商业化进程却相当缓慢。
但现实里还有另一头让人头疼,农民对价格的敏感度极高。昂贵的智能设备往往让他们望而却步。
这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鸡生蛋、蛋生鸡”的困境:没有规模效应,成本就降不下来;成本降不下来,就形不成规模效应。
为了打破这个困局,丰疆智能的创始团队,花了很长时间去跟市场“磨嘴皮子”,好不容易才说服第一批用户试试他们的产品。
从丰疆智能的财务报表里,就能看出这种无奈。虽说营收从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看着是涨了点,但同期累计亏了不少钱。这些数字背后,是公司在研发、开拓市场,还有搞规模化生产上,不停地往里投钱。
而且,丰疆智能还面临着“一条腿走路”的风险。过去这三年多,农业畜牧业业务一直是公司收入的大头,2025年上半年更是占了七成多。这种高度依赖单一业务的情况,使得公司的经营风险相对集中。
农业生产还有季节性的特点,导致公司收入像坐过山车一般,旺季爆单,淡季门可罗雀。
这种周期性波动给公司的生产计划、资金安排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应对这种季节性需求,公司不得不建立弹性生产体系,但这又增加了运营成本。
为了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丰疆智能开始尝试多元化布局。他们把业务拓展到了建筑和物业管理领域。在建筑行业,他们把激光扫描、GNSS接收器、三维建模还有后期处理都整合到一个工作流程里,再通过数字模型跟机器控制系统、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帮建筑行业施工变得更安全、更高效。
然而,新拓展的这两块业务在整体营收里占的比例还小得可怜,难以承担起“第二增长曲线”的重任。
资本链的紧张,让丰疆智能不得不频繁依赖于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随着业务规模的增长,公司的借款规模也在相应增长,在两年半时间内从5605万元增至1.34亿元,这主要源于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的资金需求。
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包含17.77亿元的优先股融资,这是创新科技企业在上市前常见的融资方式。根据披露,这部分优先股条款已获得18个月的延期,为公司提供了更充裕的准备时间。
与此同时,公司持续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约1.07亿元,占收入比例29.9%。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现金流首次转正,实现7753万元的净流入。
这次丰疆智能打算去香港上市,可能是公司早就定好的资本战略里的重要一步。
三
上市,虽然能勉强度过财务关,但依旧躲不过激烈的市场竞争。
从全球范围看,农业机器人市场前景一片光明,预计规模会从2024年约135亿美元一路攀升,到2029年达到约276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智能农机市场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118亿元,到2025年就飙升至224亿元。
目前这个市场还是一片渗透率不足12%的蓝海,背后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而在这个新兴的农业机器人市场,丰疆智能正面临“前后夹击”的竞争格局。
前方是约翰迪尔、凯斯等拥有百年积淀的传统农机巨头。它们品牌影响力强、渠道网络深厚,还通过收购AI技术公司积极转型,想在新兴市场里继续称王称霸。
后方是极飞科技、丰农控股等本土科技企业。它们打法灵活,在无人机、数字化生态等细分领域迅速建立了自己的优势。
在农机自动转向系统市场,丰疆智能虽然位列第三,但8.5%的市场份额与巨头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这些国际巨头靠着品牌优势、渠道网络和技术积累,在高端市场稳稳地占据着主导地位。丰疆智能要想跟它们竞争,就得找到突破口,而高性价比和后装市场或许就是关键。
丰疆智能从“后装套件”(即用于改造传统农机的自动化导航套件)切入是一个聪明的选择,它巧妙地避开了制造整机的高门槛,用更实惠的价格,抓住了那些想让现有设备变“聪明”的中小规模农场的心。
不过,全球农业机器人市场目前的渗透率还不到10%,这说明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这个低渗透率也意味着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竞争格局说不定还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丰疆智能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这么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快布局。不光有创业公司,一些互联网巨头和传统制造企业也开始盯上这个领域了。
这些新进入者往往带着新的技术理念和商业模式,可能会对现有的市场格局造成不小的冲击。
好在丰疆智能的产品已经走进了130多个国家,其中,推料机器人特别受欧美牧场的欢迎。这种国际化布局不仅帮公司分散了市场风险,还为公司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农业自动化正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潜力巨大。
2025年上半年,丰疆智能迎来了一个好消息,经营现金流首次转正,还实现了7753万元的盈利。这个数字虽然不大,但象征意义重大,它标志着公司可能正在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对于吴迪而言,真正的挑战可能不仅仅在于财务数字,而在于如何让他的农业机器人梦想,在现实的商业世界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