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老大难做,对手估值2700亿 宇树科技估值不高的原因分析 宇树科技否认500亿元IPO估值
创始人
2025-10-20 12:51:18
0



宇树:老大难做

有投资人指出,今年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如果没有商业化量产能力和缺乏自我造血能力的,就不看了。

这话倒也不夸张,目前的头部和中腰部选手要么早早备战上市,要么多个大订单在手,资本正在从“押注通用技术”转向“布局实体应用场景”。

有实力的选手比如宇树可以直接通过创业板,但其他选手就没这么容易了,要么选择港股市场要么考虑“借壳”。港股虽然门槛相对较低,但近些年也有所升高。



所以今年以来我们看到不少机器人公司拿到了订单。优必选官方表示,截止目前,其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已获得近5亿元合同,部分订单将于2025年内完成交付。10月16日,智元机器人举行线上直播发布会,正式发布新一代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智元精灵 G2。据悉,目前,精灵G2已获数亿元订单,并已开启首批商用交付。

乐聚机器人在7月下旬宣布获得8295万元订单;众擎机器人与多伦多科技签订战略合作,约定三年内采购规模不少于2000台;松延动力N2总订单量累计突破2500台。银河通用解决方案已开始规模化落地,今年将应用千台左右。基本上今年还能获得融资的机器人企业,多少都会有几百台上千台级别的合作订单,商业化跑起来的诉求可以说是第一位。

据天眼查的统计数据,宇树今年截至目前中标了25个公开采购项目,已经接近了2024年全年32次的中标订单总量。从中标数量来看,宇树科技独占鳌头,以7次直接中标位居第一。并且,在很多由集成商中标的项目中,宇树科技的机器人也作为标准设备被集成入内,成为方案的一部分。

毫无疑问宇树仍然是行业老大,但针对宇树的拷问和质疑越来越多。

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怎么能够不在机器人“大脑”和“灵巧手”方面领先呢?以国企和高校订单为主的宇树是否能够代表商业化的未来?马斯克的擎天柱(Optimus)机器人每次出现要么惊艳全场,要么在机器人产业链中带来足够的惊喜,拓展行业的边界和高度,而宇树又带来了什么?

当宇树科技进入IPO进程,“行业有泡沫” 的声音在业内此起彼伏,甚至有人当面追问王兴兴对估值的看法。他的回应直接且笃定:“从未来看现在是没有泡沫的。” 若对照同期海外估值水平,这番判断并非乱说,不久前Figure 完成C轮融资后,估值飙升至39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2700亿元),反观国内头部机器人厂商,即便身处第一梯队,百亿级估值与之相比,反倒显得格外 “保守”。

市场希望宇树能够拿出一些眼前一亮的东西,迅速催化行业打破外界对于机器人行业的质疑。有行业人士认为,宇树缺乏核心壁垒,最多是运动算法相对强一些,并且产品缺乏应用场景。今年二月份,一度还传出过有投资机构按照上轮估值急售宇树科技股权的消息。

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智元机器人一年的大模型研发投入接近4~5 亿元,而宇树过去三年的研发支出总额大约3.5 亿,其中80% 用在硬件上,算法投入不足总额的20%。



虽然今年以来宇树推出了自己的UnifoLM-WMA-0世界模型-动作架构,但跟当前主流的VLA(视觉—语言—动作感知智能)架构颇有些格格不入。王兴兴甚至直言批评VLA不会是出路,当前VLA模型在真实世界交互中的数据质量和数量均不足,即使辅以强化学习(VLA+RL),仍难以实现高效收敛,导致训练成本高企,难以实现通用性任务的突破。

从长远来看,四足机器人的天花板毕竟很有限,而在人形机器人方面,虽然宇树在硬件性能、成本控制、量产能力上明显领先,但在AI模型研发上相对保守,而AI模型竞争又是日新月异不计投入的,这样的宇树如何担当行业老大哥的责任?

当下的宇树正面一点看可以说是“务实”,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过于保守”。宇树似乎早就准备好了上市的路径,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开始考虑单价和利润率的问题,这样做也不能说就不对。如果接下来面临的是行业泡沫破裂,那宇树就是有先见之明,如果接下来研发大爆发进入新的阶段,以宇树目前的投入很有可能会跟不上。


宇树对手Figure,估值2700亿元

01、Figure 03惊艳全场

,时长00:14

当地时间10月9日,美国人形机器人Figure AI正式发布旗下第三代人形机器人Figure 03。在上个月刚刚完成10亿美元C轮融资的Figure,已经凭借390亿美元(约2700亿元人民币)的投后估值成为了目前全球范围内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企业。相较于前两代人形机器人,Figure 03在外形、结构设计、能源管理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区别。

外观上,Figure 03和前两代机器人最大的不同是,Figure 03穿上了衣服。根据Figure发布的视频,新一代的产品被灰色织物覆盖,隐藏了内部的电缆和机械架构。视频中,Figure 03展现了五套左右的不同“穿搭”,相比前两代机器人更具“活人感”一些。

Figure公司强调:“公司对家用市场的关注,丝毫不削弱Figure 03在商用市场的潜力,通过解决家庭环境的多变性和难处理性,Figure正在开发一款能够胜任各类工作的通用性产品。”

Figure 03还被官方明确标注 “为大规模应用设计”,其BotQ产线已具备年产10万台的能力。看上去距离落地就只剩下量产了。但真的会有这么顺利吗?

02 又是一次超前宣传

挪威机器人企业1X Technologies的创始人Bernt Bornich转发了Brett Adcock(Figure CEO)的推送,并表示:“模仿仍是最真诚的奉承,品味难以伪造”。在Bernt Bornich转发的内容中,织物布料覆盖住了机器人的机械外表,和1XTechnologies在去年8月份推出的机器人Neo思路有些相似,意指抄袭自家产品。

抄袭可以说是“心有灵犀”,倒也算不上太大问题。更大的问题,Figure机器人过于神秘,外界难以判断其真实进度。

毕竟这么长时间,Figure都没有一款真正的产品做过线下实体展示,大家所有了解的信息都只能通过官方发出的demo视频。面对网友的摇操质疑,Figure CEO直接下场喊话:“视频中没有任何动作是遥控的。”

有记者见证了 Figure 03 成功将物品放入洗碗机,清理桌面杂物。不过,叠T恤依旧还是不行,这也是当下人形机器人的通病,尽管 demo 很精彩,但离“全自主家务机器人”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在接受 TIME 的采访时,Adcock 自己也承认:“我们希望这台机器人能在你家中自主完成大多数任务,全天候工作。我们还没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 2026 年可以实现,但这需要巨大努力。”

Figure被质疑“名不副实”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今年4月初《财富》杂志就曾“质疑其与宝马公司的合作”,存在严重夸大乃至虚假宣传。截至今年三月,Figure的人形机器人只在非生产时段进行简单的零件搬运训练,主要承担的工作是“用双手从物流集装箱中拾取零件,并将其放置在一个夹具上”。



对此,Brett Adcock则表达了自己的愤怒,表示要起诉《财富》杂志和报道记者,对Figure产生不利的影响。

《财富》的这篇报道,从后续来看并没有对Figure产生过多影响,因为行业普遍存在“舆论先行,边做边测”的问题,乃至马斯克的Optimus都有这样的情况。

目前有报道,特斯拉Optimus项目也已遭遇波折,原定2025年5000台量产目标一直传出或将被迫延期的消息。据悉暂停的主要原因是硬件问题尚未解决,包括关节电机过热、灵巧手载重能力不足、电池续航能力不足等。

除了硬件之外,更难的是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商业模式很难跑通。因为人形机器人在A企业定制的人形机器人工作方案,未必适合B企业,导致人形机器人产品缺乏标准化生产运作,令企业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此外,还有数据孤岛效应大”(设备独立工作以及工序间数据互不流通),数据难以出厂等问题。

家庭场景是万亿美元市场没错,但更宽泛和非标的需求也足以劝退诸多初创机器人企业。扫地机器人行业是一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悠久行业,目前仍然存在着感知能力有限,物品识别时有错误发生。有了VLA模型的家用机器人能好上不少,但是也做不到100%理解任务指令,任务泛化能力差,所以Adcock才会认为到了2026年Figure才有可能实现完成多数任务。


真实订单真的很重要吗

中外目前的知名机器人企业都存在着特定客户的问题,要么是高校,要么是有投资合作关系的企业。

除了宇树之外,加速进化、星海图等机器人企业也在高校与科研院所频频现身,例如加速进化的机器人成为RoboCup高校队伍的“标配”,星海图的机器人成为李飞飞团队的“座上宾”。

10月,Optimus人形机器人出席迪士尼电影《创:战神》首映礼的视频。在视频中,Optimus表演功夫,与影星杰瑞德・莱托同框切磋。更早一些,Optimus还跳起各类调皮舞蹈。



优必选的Walker S人形机器人,在蔚来合肥基地中主要进行的是门锁检查、座椅安全带检测等任务,亚马逊和DHL等国际企业也在测试人形机器人用于仓储拣选。智元机器人通过与富临精工、中移信息、蓝思科技等上市公司合资建厂,投资产业链企业。这些应用场景仍以试点或小规模部署为主,覆盖的行业和任务类型有限,远未达到“遍地开花”的程度。

这类需求也一直被斥责为“伪需求”,并非产业真实需求,属于被喂养和补贴出来的需求。

这类问题首先会被摆在宇树面前,面对这类疑问,王兴兴没有回避,反而主动界定科研需求的价值。王兴兴表示“以宇树科技为代表研发的教育端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产品等已走进全球近千所高校,并产生3000多篇卓越技术论文”。

客观来说,每次基础科技变革,都离不开官方背景的长期资本投入。日本机器人产业的崛起就离不开政府和巨头企业的早期支持。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通过专项基金、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机器人研发和应用,川崎重工、安川电机等巨头纷纷布局,最终使日本成为当时全球工业机器人强国。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也是如此。早期来自国防部的订单为半导体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迭代机会,帮助它们度过研发投入大、商业应用不确定的高风险阶段。

客观来说截至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依然停留在“试点”“POC验证”“正在跑起来”等模糊表述。真正能稳定运行、创造可观商业价值的人形机器人,或许仍未出现。

但迈出实验室走向具体应用场景,仍然值得赞美。因为没有大量客户使用,就难以产生真实数据和各种反馈,产品迭代往往也会脱离实际,恐怕很难形成真正的商业飞轮循环。

正如麦高证券在4月份发布的一份研报中所指出的,正是因为国内机器人行业足够热门有大量资金关注,中国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才能实现系统性突破,仅少数高端芯片尚存进口依赖。当电机、传感器、灵巧手等一些难点硬件可以标准化通用化之后,只需要等待机器人行业的奇点出现,爆发那就是早晚的事。


写在最后

有媒体指出,现在做手机、做屏幕、卖白酒的、做汽车的都在扎堆造机器人,机器人的门槛已经低到“谁都能干了”。

这样一幕场景,过去在手机和汽车行业都轮番上演,这并非是手机和汽车行业技术含量低的问题,而是国内产业链高度成熟,产业链企业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关键的“眼睛”和“身体”研发,当标准化之后卖给谁区别就很小了。

机器人行业目前还是存在共识的,那就是机器人的“大脑”才是价值的80%,至于怎么实现争议颇大,无论是端到端还是VLA还是别的架构,都还没有展现出巨大的优势,现在去讨论宇树还是智元更领先,意义不是很大。

参考资料:

“爆单”的人形机器人 来源:科创板日报

一场谁都能干的全民运动 来源:经济观察报

他们都说:王兴兴说错了 来源:九千光年

我们需不需要一个会用洗衣机的机器人 来源:硅谷AI见闻

王兴兴对手,估值2700亿 来源:投资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A股三大股指冲高回落收涨:煤炭... A股三大股指10月20日集体高开。海外不确定性暂缓,硬科技方向早间高开高走,带动两市高位震荡。午前出...
海底捞,抄底西贝 海底捞,抄底...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作者 | 温颖颖西贝风波尚未完全停歇,海底捞已经...
【收盘】A股三大股指冲高回落收... A股三大股指10月20日集体高开。海外不确定性暂缓,硬科技方向早间高开高走,带动两市高位震荡。午前出...
宇树发布H2人形机器人:身高1... 宇树最新发布了一款身高180厘米、名为Unitree H2的机器人,行动敏捷、优雅,显示出新款机器人...
钱塘活水润泽黔贵沃土:浙江金融... 山海相连,浙黔情深。金融向善的钱江潮涌,正跨越山海,润泽黔贵青山沃土。金秋10月,浙商总会金融服务委...
揭秘超节点,AI算力需要“统一... 文|白 鸽编|王一粟AI大模型带动的热潮,也在持续地席卷算力行业。从CPU到GPU,再到NPU,各种...
市场预期恶化!美政府最长停摆纪... 美国政府停摆进入第20天,有望打破历史纪录。“奥巴马医改”开放注册、机场延误被视为破局点,但分析师认...
芯片研究取得重要突破!祝贺我国... 近期,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分别研制出了高精度可扩展模拟矩阵计算芯片、亚埃米级光谱成像芯片,取得重大突破。...
扬杰科技前三季度净利增长4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孙燕在上半年营收、净利双增的基础上,功率半导体龙头企业扬杰科技(300373....
51信用卡因违规信息被通报,孙... 文|诗炫来源|博望财经引言10月10日,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发布了一份通报,涉及34款存在违法违规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