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金玙璠
编辑 | 魏佳
商业查询领域的第二大玩家企查查,正式冲击A股上市。
10月10日,上交所官网显示,企查查主板IPO获得受理,公司拟募资15亿元。
从账面上看,这门生意相当赚钱。2024年,企查查营收7.1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2亿元,净利率达45%。更厉害的是,它2025年上半年的毛利率达到了90%以上——也就是说,每收100块钱,刨掉最直接的成本,还能剩90多块。再加上C端用户先付钱的预付费模式,公司账上现金流相当充沛。
但如果把视角拉远,把它放到“三查一保”(天眼查、企查查、爱企查、启信宝)的行业格局中看,优势就没那么明显了。
论知名度,它比不过还未上市的老大天眼查。和赛道里唯一的上市公司——启信宝的母公司合合信息相比,它的营收规模不到对方一半,增速还在放缓。更关键的是,它赖以为生的C端商业查询市场,天花板已逐渐显现。
随着AI时代的到来,行业内的路线也开始分化。合合信息选择持续加码研发,将超过四分之一的营收投入技术创新;企查查则相对保守,更注重控制成本、保持利润。
站在IPO大门前,企查查面临一场灵魂拷问:是继续守着“小而美”的现金牛生意,还是敢于牺牲短期利润,加大投入,在AI时代搏一个更大的未来?
你平时用企查查或天眼查查询商业信息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看似免费的工具背后,是一门怎样的生意?
答案是:一门毛利率高达90%的生意。企查查的招股书显示,其毛利率在2022年-2024年稳定在87%-89%之间,2025年上半年更是达到91%。
它的对手,启信宝的母公司合合信息也不差,毛利率自2020年以来始终维持在84%左右。
这样的毛利率水平高于很多卖实体商品的行业,如快消品行业(毛利率30%-50%),甚至超过了多数人熟悉的互联网巨头们(毛利率50%-70%),即便是放到软件行业(毛利率60%-80%)也是偏高的。
你可能会好奇,企查查们凭什么这么赚钱?
因为它们卖的是“信息”。这门生意的本质,是从各类公开渠道(包括工商、司法、知识产权等官方渠道,企业官网、企业公告以及第三方数据)获取资料,再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清洗、整合、分析,最终以用户友好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企查查的核心成本(营业成本)主要是技术服务费、带宽费、服务器托管费和少量的数据采购费。
这也解释了它惊人的毛利率:每收入100元,刨除最直接的成本后,毛利润有90多元。
因为它一旦把技术平台搭建起来,后面的边际成本很低,服务100万用户和服务1000万用户,成本差距并不大。用户越多越赚钱,这就是典型的规模效应。
更绝的是,企查查还将这种“轻”模式和“预付费”模式(用户先付款、后服务)结合起来,让大量现金提前流入。
企查查的招股书里有一项叫“合同负债”,指的是用户预付但还没消费的会员费,这些钱随着服务的提供,会逐步确认为收入。
截至2024年底,企查查账上的预收款(合同负债及一年内到期部分)达到7.15亿元。
预收款越多,合同负债余额越高,同时当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越大。企查查2024年这一项高达8.58亿元,相当于净利润(3.2亿元)的2.7倍。
轻资产、规模效应、预付费、现金流充沛——这是企查查高毛利背后的商业逻辑。
既然盈利能力这么强,企查查是选择加大投入追求更大的市场,还是守住利润享受“躺赚”?
答案是后者。
2022年-2024年,企查查的费用率(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重)从52.3%下降到41.1%,下降了11个百分点以上。其中,销售费用率下降近10个百分点至15.9%;研发费用率降到16.6%。
这说明,企查查不仅在营销上踩了刹车,在研发上也相对保守。它选择的,是一条“控费保利润”的路。
反观合合信息,则在“求增长”:2024年,销售费用率是29.8%,研发费用率是27.2%,费用率合计高达62.8%。
也就是说,合合信息每赚100元,要拿出63元去投入销售和研发。而企查查只拿出41元。
少花钱的策略,让企查查2024年的净利润是3.2亿元,净利率高达45%。这意味着每100元收入中,近45元能转化为净利润。
作为对比,合合信息2024年的净利润是4亿元,虽然绝对值更高,但净利率是27.9%。这么来看,企查查的盈利能力更强。
企查查的选择很好理解:上市前,把利润和现金流做漂亮,还能给投资人一个“稳健经营”的形象。可资本市场要的不只是“稳”,还要看增长空间。
那企查查的增长情况到底如何?
先看一组对比数据:2024年,企查查的营收是7.1亿元,合合信息(14.4亿元)相当于它的两倍;
更关键的是营收增速:企查查在放缓,从2023年的19%降到2024年的15%;合合信息则稳定在21%以上。
一个在减速,一个在保持,双方收入规模差距越拉越大。2025年上半年,合合信息的营收(8.4亿元)是企查查(3.8亿元)的2.25倍。
为什么企查查的增长相对较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研究这两家公司的收入结构,表面上看,双方都高度依赖C端用户,企查查的C端收入占比77%,合合信息更是高达84%。
然而,两家的产品线差异很大。
企查查的C端收入来源单一,几乎全部来自商业查询会员(VIP、SVIP、标找找等)。
合合信息的C端收入构成要丰富得多。以2024年为例,扫描全能王(一个文档扫描工具)贡献了超过八成的收入(9.8亿元);企查查的竞品——商业查询(启信宝)年营收仅0.6亿元,占比不足5%;剩下的名片全能王(名片管理,年营收0.3亿元)只占2%。
问题就出在这里:C端商业查询是一个典型的低频、刚需市场,大多数人只在特定时候才会用——如找工作要查公司背景、做生意要查合作方资质。在这个垂直领域,企查查虽然比合合信息吃下了更大的蛋糕,但继续增长的空间有限。
企查查的用户数据走势,证实了这一点。
2024年,它的注册用户数增长至1.392亿,同比增长了20.5%,但付费用户数仅增长2.6%,达到104.8万人。
虽然注册用户还在增长,但愿意付费的用户增长很慢,这导致付费转化率大幅下滑。企查查这个关键指标从2022年的1.03%降到了2024年的0.75%。这意味着,每100个注册用户中,愿意掏钱买单的不到1个人。
那企查查能不能通过涨价来提升收入?恐怕很难。
2022年9月,企查查把1年VIP从360元提到了388元,涨幅不到8%。但提价后的2023年,ARPPU(付费用户平均收入)只增长了3.4%;到了2024年,ARPPU增幅更是只有0.3%。
既然C端这边遇到了瓶颈,B端业务能不能救场?
理论上,B端市场的想象空间要大得多。企业客户的客单价更高,而且一旦形成合作关系,客户粘性会很强。
但现实是,企查查的B端业务拓展相对缓慢。
尽管其B端业务增速尚可——2024年增长了25.7%,但绝对规模太小。1.64亿元的B端收入,只占总营收的23%。而且这个占比提升较慢,从2022年到2024年,两年只提升了2.6个百分点。换言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企查查的增长,都要靠C端业务。
因此,企查查的增长困境很明显:C端市场已经见顶,B端拓展又缓慢。而“保利润”的策略可能会让它短时间很难改变这个现状。因为无论是在C端开发更多产品,还是在B端市场取得突破,都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能力、建设服务团队。这些,都需要真金白银。
当C端的故事摸到天花板,B端又没能快速起量,摆在企查查面前的问题是:还能拼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得先搞清楚它在赛道上的位置。
商业查询这个市场,主要玩家是四家:天眼查、企查查、爱企查、启信宝。
从市场格局看,天眼查是行业老大,企查查排名第二。根据企查查招股书,2023年在我国企业信息类的通用商业大数据服务商中,企查查的市场份额、移动端活跃用户数均排名第二,移动端应用商店下载量排名第一。
虽然市场份额和活跃用户数比不过天眼查,但企查查有自己的优势——数据更新速度快,尤其是股权信息的更新,比对手更快。这也是它能在激烈竞争中站稳第二的关键。
爱企查是个特殊的存在。它背靠百度,靠免费查询吸引了不少用户,但代价就是商业化能力较弱。
启信宝在C端市场份额不高,但合合信息还有扫描全能王撑腰。
而企查查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商业查询,没有其他产品线可以依靠。这在行业平稳增长的时候,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企查查专注做好商业查询,用户基数大,现金流稳定,日子过得也不错。
但最近两年,这个市场的竞争规则正在发生变化。
过去,大家查企业信息,需要在不同的功能模块之间切换,看诉讼、查案件,看股权穿透,然后自己去分析判断。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能直接知道答案:这家公司有什么风险?适不适合合作?让AI帮忙分析,而不再是自己翻数据。
2023年7月,天眼查和华为云合作推出了“天眼妹”AI大模型,企查查几乎同时发布了“知彼阿尔法”大模型。到了2025年7月,合合信息的启信慧眼发布AI大模型应用。
但企查查在AI技术上的投入力度,明显不如对手。2025年上半年,它的研发费用率降到16%,合合信息则达到26%。
10个百分点的差距,意味着企查查在技术投入和产品迭代上显得保守,产品体验可能因此拉开差距。
而且,当对手都用上了AI,企查查过去引以为傲的数据更新速度优势,可能很快就不再是决定性的竞争力了。
接下来,企查查有什么选择?
第一是加大投入,牺牲短期利润,换取技术上的长期竞争力。
第二是开拓B端市场。这得投入大量资源去打造专业的销售团队,去理解不同行业的复杂场景,去开发定制化的解决方案。而且,B端的突破,依然绕不开AI技术能力的构建。这些同样需要钱,需要时间。
所以,无论走哪条路,企查查都绕不开一个核心问题:加大技术投入。
这对它来说,是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过去“保利润”的策略让它的净利率超过40%。但另一方面,对手持续砸研发,它的优势可能会被逐渐蚕食。
企查查募集资金用途 图源 / 招股书
从招股书披露的募集资金用途看,15亿元中有约10亿元(66.5%)将投入产品升级——包括C端4.58亿元、B端1.71亿元、多维大数据库3.68亿元,还有5亿用于AI研发。可见企查查确实意识到了技术投入的重要性。
但这笔钱能不能真正解决前面提到的那些问题——C端市场天花板、B端拓展缓慢、技术投入力度不够?能不能让企查查找到新的增长空间?答案可能要等上市后才能揭晓。
*题图来源于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