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孙永乐
今年以来,中小券商加速布局国际业务。
日前,国联民生证券(601456.SH)宣布,香港子公司正式获得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简称香港证监会,SFC)核发的交易权牌照。
国联民生证券表示,此次交易权牌照的获批,标志着公司在香港金融市场的业务布局实现关键新突破,为全面拓展核心业务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025年以来,多家中小券商围绕香港子公司展开布局,核心动作可划分为新设子公司、增资扩股、牌照获批三大类别。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包括东北证券(000686.SZ)、西部证券(002673.SZ)、第一创业(002797.SZ)等券商相继宣布设立香港子公司;年内多家券商宣布增资香港子公司,如广发证券(000776.SZ)、华安证券(600909.SH)、东吴证券(601555.SH)等;此外,中资券商获批资质牌照、扩大业务布局的消息不断传出,特别是部分券商通过升级原有牌照,可向客户提供虚拟资产交易服务,如国泰君安国际(01788.HK)、天风国际等。
然而,中资券商出海并非易事。近年来,仍有不少券商国际业务发展受挫,在港上市子公司亏损甚至摘牌。在此情形下,年内也有部分中小券商选择收缩“战线”。比如,今年3月,华林证券明确表示,决定暂缓设立香港子公司,主要因为综合考虑市场环境情况,后续将择机重新履行申请程序;9月末,在连年亏损且停牌逾一年后,西南证券(600369.SH)境外子公司的上市之旅也正式画上句号。
受访人士认为,中小券商今年集中布局香港,并非盲目跟风。一方面港股交投活跃、科技股IPO激增,为其提供了差异化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虚拟资产交易、跨境财富管理等新兴领域成为业务新突破口,让它们不用在IPO承销上与头部券商硬拼。而对中资券商而言,香港的角色已从出海“桥头堡”升级为国际化业务“战略高地”,这种转变也在不断吸引券商加大在港投入。
10月4日,国联民生证券在官方公众号发文称,国联民生证券香港子公司于10月3日正式获得香港证监会核发的交易权牌照。
国联民生证券表示,此次交易权牌照的获批,标志着公司在香港金融市场的业务布局实现关键新突破,为全面拓展核心业务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国联民生证券香港子公司践行国际化战略的重要里程碑。依托该牌照资质,公司将全面发力投行承销、股票销售交易、股票托管三大核心业务板块。
图片来源:国联民生证券官方公众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香港证监会核发的交易权牌照通常指的是第1类牌照,即证券交易牌照。根据《证券及期货条例》,金融机构若要在香港合规开展证券交易业务,必须向SFC申请该牌照。1号牌照允许机构为客户提供股票、债券、期权、ETF等证券产品的买卖服务。
国联证券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为此次交易权牌照的获批主体。2024年年报显示,该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港元,以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为核心业务,是国联民生证券经由国联证券(香港)有限公司间接持股的全资孙公司。
图片来源:国联民生2024年年报
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发现,国联民生证券还有2家香港子公司获批香港证监会牌照,分别为国联证券国际资本市场有限公司,国联证券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均为国联证券(香港)有限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分别主营企业融资、资产管理业务。
目前,国联证券(香港)有限公司已具备较为完备的合规经营资质,不仅持有香港证监会核发的第1类(证券交易)、第4类(就证券提供意见)、第6类(就机构融资提供意见)及第9类(提供资产管理)牌照,还取得了合格境外投资者业务资格。
图片来源:香港证监会官网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具备完善的市场机制与全球化资本流通优势。
国联民生证券的动作并非个例,2025年以来,中资券商布局香港市场的步伐明显提速,尤其是中小券商动作频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包括东北证券、西部证券、第一创业等券商相继宣布设立香港子公司。
4月,东北证券公告计划在香港设立全资子公司开展证券业务,注册资本为5亿港元;6月,西部证券表示计划出资等值10亿元人民币设立香港全资子公司,暂定名为“西部证券国际金融控股公司”;8月,第一创业公告拟设立全资子公司、暂定名为“第一创业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并由该子公司在香港设立持牌子公司。
与此同时,年内多家券商宣布增资香港子公司,如广发证券、华安证券、东吴证券和国金证券。
今年1月,广发证券表示向广发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增资21.37亿港元;4月华安证券计划向华安证券(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增资5亿港元;同月,东吴证券计划向东吴证券(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增资,金额不超过20亿港元或等值人民币;国金证券也表示拟向国金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增资。
此外,中资券商获批资质牌照、扩大业务布局的消息不断传出,特别是部分券商通过升级原有牌照,可向客户提供虚拟资产交易服务,如国泰君安国际、天风国际等。
比如,国联民生证券香港子公司此次拿下香港证监会交易权牌照,将能全面发力投行承销、股票销售交易及股票托管三大核心业务;9月25日,华安证券公告称,子公司华安证券(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获批6号牌照。
6月底,国泰君安国际获得香港中资券商首张虚拟资产全牌照。香港证监会官网显示,目前共有48家持牌机构完成了“一号牌”的升级,将证券交易扩展至虚拟资产交易,其中大多数为中资券商和港资券商,包括天风证券旗下天风国际、东方财富旗下哈富证券等。
值得一提的是,7月,首创证券(601136.SH)公告通过赴港上市议案,相关方案于8月获北京国资委批复。若此次赴港IPO顺利完成,首创证券有望成为我国第14家“A+H”上市券商,也是继2020年中金公司以后的第一家双重上市证券公司。
目前,中资券商大多通过在香港设立子公司来开展境外证券相关业务,包括证券交易、期货合约交易、就证券提供意见、就机构融资提供意见、提供资产管理等。
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场几乎牛冠全球,市场的活跃度显著提升。在港股全面走强的同时,港股IPO也出现了全面复苏的迹象。受此影响,香港券商的经纪及投行业务迎来爆发。
根据香港证监会9月29日最新公布的上半年证券业财报,香港证券业在今年上半年维持稳定增长,其净利润在不断创新高的交易额带动下环比增加14%至289亿港元,增速最明显的业务收入是交易净佣金收入和投资银行,分别为23%、33%,虚拟资产交易的佣金收入1.28亿港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市场的IPO业务长期呈现头部集中态势,大型中资券商依托深厚的客户资源、项目储备及承销能力占据主要份额。而中小券商因在该领域难以形成差异化优势,此前在香港市场的参与度有限,整体活跃度不高。
但今年以来,这一情况发生显著变化。多家中小券商密集推进国际业务布局,既有对香港子公司的资金注入,也有针对业务牌照的申请动作,国际业务投入力度明显加大。
因此,在原有业务赛道突破难度较大的情况下,中小券商此时集中加码国际业务的动因,成为当前证券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从券商自身披露的原因来看,今年3家宣布“落子”香港的券商均表示,进军香港是为了打造国际化业务平台,满足客户国际化投融资需求,为公司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比如,东北证券解释,公司积极把握内地市场和香港市场融合带来的战略机遇,有序推进公司香港子公司筹建工作,加快公司业务国际化经营步伐,满足客户国际化投融资需求,优化公司境内外资产配置。
“为了满足公司战略发展需要,顺应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趋势和服务实体经济跨境投融资需求,公司决定设立香港子公司。”西部证券表示,“本次投资有利于公司积极布局和拓展国际业务,打造国际化业务平台,服务公司跨境客户需求。”
第一创业则表示,为充分把握公司所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金融业高水平双向开放战略,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公司计划在香港设立子公司。
2025年上半年度,证券公司国际化布局步伐加快。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9月初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度证券行业的经营情况,截至上半年末,内地证券公司设立36家境外子公司(其中35家香港子公司),总资产达到1.64万亿港元,同比增加20.45%。境外子公司参与服务40家企业登陆港交所,融资金额达1081亿港元。
上半年证券公司跨境业务期末存量9481亿元,同比增加21.37%。证券公司代理客户港股通交易金额12.76万亿港元;通过香港子公司积极服务沪深股通交易金额19.7万亿元人民币,为促进资本跨境流动、便利全球资产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证券公司逐步拓展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市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上半年承销10只“一带一路”债券,合计金额79亿元。
中资券商出海潜力巨大,香港正是战略支点。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中资券商而言,如今香港的角色已不止是中资券商出海“桥头堡”,更升级为支撑其国际化业务的“战略高地”,这种定位转变正持续吸引券商加大在港布局力度。
目前,香港市场已经成为头部券商的新战场。中金、中信等机构通过香港子公司加大布局,积极参与港股IPO业务,内资券商在港股市场的竞争力正在快速提升。
招商证券研报指出,港股市场回暖,带动券商国际业务持续向好。除招商证券外,多数头部券商海外净利均实现正增;从净利润规模看,中信证券(27.7亿元)、中金公司(24.0亿元)和华泰证券(10.4亿元)保持领先优势,国泰海通(以国泰君安国际计,5.1亿元)表现同样亮眼;从净利润同比看,国信证券(+1376%)、申万宏源(+524%)和广发证券(+214%)增速较快。
但券商港股业务的扩张也带来新的挑战。根据Wind数据,虽然头部券商收入规模显著增长,但利润率普遍下滑至20%左右,不及2023年“827新政”前50%水平的一半。这反映出在竞争激烈的港股市场中,部分券商不得不以价换量,通过更具竞争力的报价争取市场份额。
然而,中资券商出海并非易事。近年来,仍有不少券商国际业务发展受挫,在港上市子公司亏损甚至摘牌。在此情形下,年内也有部分中小券商选择收缩“战线”。
比如,今年3月,华林证券明确表示,决定暂缓设立香港子公司,主要因为综合考虑市场环境情况,后续将择机重新履行申请程序;9月中旬,西南证券公告称,公司香港孙公司西证国际证券(0812.HK)因未能于2025年9月3日复牌截止日前达成复牌指引,根据联交所相关上市规则,将自2025年9月29日起不再具有上市地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作为西南证券推进国际战略布局的关键一步,西证国际证券被前者收入麾下已有十年,但该公司表现始终未能达到预期,近十年已累计亏损超10亿港元。
需注意的是,在券商积极推进国际业务的同时,近期监管针对该领域也有新动向。
9月底,因在境外子公司管理方面存在多项合规漏洞,浙江证监局对财通证券开出两张罚单。财通证券及公司总经理助理、财通证券(香港)时任董事长钱斌分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并将相关情况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罚单显示,财通证券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未有效建立覆盖境外子公司的决策事项落实跟踪制度及决策效果评估制度;未健全对境外子公司的风险管控机制;提名的境外子公司部分董事不符合相应任职条件。
记者梳理发现,境外子公司管控不到位相关的罚单整体较少。2024年,中原证券曾被指“对境外子公司、另类子公司合规风险管控不到位,未有效强化合规风险管理”,近两年来其他券商则鲜少因类似问题被点名。
值得一提的是,财通证券(香港)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激增近9倍,增速位居同业前列,凸显券商国际化布局成效。但监管对风控短板零容忍,如何平衡国际业务“走得远”与“管得牢”,再度成为行业热点话题。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指出,其制度衔接优势与低成本牌照审批,让中小券商能快速融入全球体系。中小券商今年密集加码香港,不是盲目跟风。港股交投活跃度跃升20%,科技股IPO激增,这为中小券商开辟了差异化赛道。虚拟资产交易、跨境财富管理等新兴领域正成为业务突破口,使中小券商避开与头部券商在IPO承销上的硬碰硬。
田利辉称,当前中小券商业务以基础交易、托管为主,轻资产运营凸显灵活性。未来预计中小券商将开展更多ESG投资,同时深化东南亚区域布局,形成中小券商出海的“香港+东南亚”双轮驱动。不过,中小券商需警惕“重牌照轻能力”问题,必须以技术赋能细分领域,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破局。
上一篇:你管这叫量化基金?连续5年亏损,最大回撤70%! 你管这叫量化基金?连续5年亏损,最大回撤70%!
下一篇:尚水智能抱比亚迪 “大腿” 闯IPO,前创始人却 “看空未来” 尚水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尚水智能干法正极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