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调查”变成“配合调查”,这基本就意味着安全了,60天的封闭调查只是虚惊一场。
最近,上市公司世名科技的一则公告引发了不少关注,公司实际控制人陆勇在被监察委留置调查60天之后,终于安然回归。
当然,事情还没有就此终止,仍被“责令候查”,但责令候查的意思就是,人可以先回去正常上班,后续有需要随时配合调查就行了。
这中间的转变可不是小事。在法律身份上,前者被留置调查往往意味着“嫌疑人”,后者则更接近于“证人”。
如果换成大白话就是开头所说的,安全了,不过,关于陆勇的“房老板”身份,真相却更意外。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陆勇,可能都是因为这次被监察委带走的事件。而当时不少媒体的报道,都把他和一家名叫“半步堂置业”的房地产公司联系在一起。
资料显示,这家公司曾被南通市税务局开出过一张高达2000万元的欠税通知单。于是外界纷纷猜测,陆勇被查,是不是就因为这笔巨额欠税?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要知道,监察委的职责范围并不包括追缴税款。欠税问题,一般是由税务机关处理。
所以从一开始,陆勇被留置的原因,就与那2000万欠税没有直接关系。至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目前还没有公开信息。
不过现在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对陆勇本人而言,最艰难的一关已经过去。
虽然因为房地产惹上麻烦,但陆勇的主业其实并不是地产。他被贴上“房老板”的标签,多少有点冤枉。
半步堂置业成立于2018年——熟悉房地产市场的人都知道,那一年正是行业从高点回落的关键节点。
全国多地密集出台限购、限售、限贷政策,头部房企如万科喊出“活下去”,恒大危机初现端倪,华夏幸福开始“卖身”自救……在那个时间点选择进入房地产,不管初衷是什么,结果恐怕都不太乐观。
事实上,半步堂置业至今仍深陷多起诉讼。工商信息显示,该公司目前还有12桩官司在身。可以说,陆勇在地产领域的试水,不仅没带来多少收益,反而惹来了一身麻烦。
那么,陆勇真正的“主战场”在哪里?答案是新能源。
公开资料显示,陆勇是江苏人,毕业于东南大学,早年靠玻璃纤维生意起家,后来转型投资新能源项目,尤其是在风电和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建设、运营及技术咨询领域积累了相当实力。
如果不是因为收购世名科技,他可能至今仍是一位低调的能源投资人。
说到收购世名科技,那可真是一场典型的“蛇吞象”式交易。
2023年12月,陆勇出资2.6亿元,拿下世名科技6.81%的股权;半年后的2024年6月,他再次出手,以3.9亿元购得10.16%的股权。
两轮操作下来,他合计持股16.97%,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但这个“实控人”当得并不那么踏实。因为世名科技创始人吕仕铭家族至今仍持有公司30.5%的股权,远高于陆勇。
陆勇之所以能成为实控人,是因为吕氏家族主动放弃了表决权。双方约定,只有在陆勇的持股比例反超吕家10%以上时,后者才会恢复表决权。
这就好比一条蛇咬住了一只体型比自己大的猎物——虽然咬住了,但想吞下去,还得费不少功夫。
陆勇要想真正坐稳实控人的位置,恐怕还得继续增持股份。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吕家既然已经决定“落袋为安”,也就是个时间问题。
一家做化工染色剂的企业,和一个主业是新能源的投资人,怎么看都不像能产生协同效应的组合。但出人意料的是,陆勇对世名科技似乎颇为上心。
2024年10月,世名科技发布定增预案,计划募集3.1亿元资金,用于投建新的染色剂生产线。
而陆勇,就是这笔定增的唯一认购方。自己掏钱给一家和自己主业毫不相干的企业输血,这种行为在资本市场上并不多见。
有人调侃说,这是“真爱”;也有人分析认为,陆勇可能是在精心“养壳”——先把公司业绩做上去,把市值做大,为将来资本运作铺路。
不管动机如何,他愿意持续投入,至少说明他对世名科技的经营是认真的。
回顾整起事件,陆勇的60天留置调查,虽然一度引发市场担忧,但最终以“责令候查”收场,算是虚惊一场。
而他从地产领域的挫败,到新能源领域的崛起,再到对上市公司的“蛇吞式”收购,每一步都走得颇具争议,也充满故事性。
如今,他人虽然回到了公司,但“责令候查”的状态意味着事情并未完全结束。而世名科技的未来,也因这位新实控人的背景与风格,充满了不确定性。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陆勇的操盘下,这家原本低调的化工企业,恐怕还会继续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