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消费图景中,一股强大的理性消费风潮在年轻群体蔓延,他们的决策路径前所未有地清晰:重研究、看测评、追求极致体验与合理价格的平衡。
引发新风潮的关键在于今天的中国消费者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品质觉醒”:我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
这股“人间清醒”的风气,正从衣、食、住的日常消费,全面渗透至“行”这一重大决策中。当年轻人手握购车预算时,他们不再轻易为传统的豪华溢价买单,而是拿起“放大镜”,审慎评估产品的真实含金量。
“可以,但没必要”,理性消费成年轻人新常态
这届年轻人,正在用行动重新定义“买买买”。
从研究护肤品里的烟酰胺、视黄醇,到对比手机芯片骁龙8 Elite与天玑9400+的性能差异;从拒绝打卡式观光、追求沉浸式旅游的特色体验,到日常生活的精打细算,年轻人不再盲目为品牌或潮流买单,而是执着于搞懂每一分钱背后的真实价值。
这种理性消费已渗透至生活的方方面面:
买衣服时,大家不再惯着预售品牌的超长工期和“设计师”类品牌的溢价,转而关心模特图是否展示得清楚,也深究详情页上有关面料、功能性与剪裁的细节;
选择餐厅时,年轻人要求预制菜标准透明,会通过社交平台精准搜索菜品口味、食材来源,追求“吃得明白”;
布置家居时,从家电能耗到软装搭配,他们都要做攻略比补贴,热衷于将产品的使用体验分享到社交平台供更多人种草或者避雷……
(网友的家居好物分享,图源小红书)
这不是抠门,而是一种“人间清醒”: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什么值得买。
支撑这种消费态度的,是年轻人对生活掌控感的强烈需求。
《2025有意思生活方式报告》显示,尽管近六成年轻人面对经济压力坦言“有点焦虑”,但他们正通过理性消费构建属于自己的确定性。
77.7%的消费者将“是否为自己真正所需”作为首要考量,而非盲目追随潮流或低价诱惑。
年轻人像专业买手一样,在商品海洋中筛选出真正匹配自己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并乐在其中。
知萌咨询发布的《2025中国消费趋势报告》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87.1%的消费者认为,买到价格与质量高度匹配的产品会带来幸福感。
这种“质价双优”的消费需求,连带着情绪消费也变得更有规划,新京报贝壳财经的调研显示,虽然99.9%的人仍愿为情绪价值付费,但与过去不同的是,更多的人将这类支出控制在总预算的10%–30%以内。
当这种研究型消费习惯从几百元的护肤品、几千元的电子产品,延伸至汽车这样的大宗消费,一场无声的变革正在发生。
至于哪些品牌能经得起这样的审视,答案或许早已写在新的的消费逻辑中:首先要拒绝虚高溢价,回归真实价值。
当理性遇见车轮,“值不值”打败“酷不酷”
消费者在变,新能源车的竞争规则也在悄然生变。
曾经,行业热衷于比拼谁的屏幕更大、谁的自动驾驶概念更炫酷;如今,消费者更关心的是:电池在冬天能跑多少公里?空间大不大?车机系统卡不卡?
这种从“概念狂欢”到“体验务实”的转向,标志着市场已从“尝鲜期”正式进入“品质校验期”。
早期新能源市场靠理念和配置吸引用户,消费者带有尝鲜心态,愿意为炫技和未来感支付溢价。而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达到45.5%(统计周期为2025年前8个月),新能源车从“先锋选择”变成“大众商品”,消费者决策逻辑也随之变化:
需求层面,用户从关注“有没有”转向深究“好不好”。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J.D. Power《2025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魅力指数研究》(下称《研究》),车主对新能源汽车的期待已全面转向“可用”“好用”的整体信任构建,充电体验、续航经济性等实用指标成为满意度关键。
《研究》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产品设计日趋精细,影响用户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也逐渐从配置堆叠转向深层次的‘隐性体验’。”
价格层面,市场重心呈下降趋势。新能源车正从高端用户群体,快速向更广大的普通消费者市场渗透。
国际数据公司(IDC)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纯电车型市场30万元以下区间车型在新车中的占比有所提升,其中10万以下区间占比提升尤为明显,占全部纯电车型27.1%(2023年为22.9%),消费者对“品价比”的关注显著提升。
在这一行业转折点上,9月月交付突破6万台达到66657台、并在9月25日完成第100万台整车下线的零跑汽车,成了观察以新势力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趋势的典型样本。
(9月25日,零跑实现百万台下线)
其意义不仅在于数字本身,更在于验证了一种以“真实品质”为核心的增长模式:
一方面,规模是“品质共识”的体现,超6万台月交付量是市场的直接投票。
6万多个家庭在同期选择零跑,意味着其产品力在庞大用户基数中形成了口碑效应。
零跑当前在售主力车型价格集中在10-20万元区间,这一市场恰恰是消费者对“质价比”敏感的领域。销量突破表明,零跑已从早期依靠细分市场定位的“圈内好评”,走向了大众消费层面的广泛认可。
另一方面,速度则是“品质复利”的证明,从50万台到100万台,零跑仅用了343天,成为国内第二家达成百万规模的新势力车企,打造出罕见的“零跑现象”。
这种速度背后是其商业模式和产品理念的可持续性——好产品带来好口碑,好口碑催生高增长,形成正向循环。
根据财报,零跑在2025年上半年首次实现半年度净利润转正,毛利率也稳步提升(毛利率为14.1%,2025半年度毛利率创公司成立以来新高),表明其规模扩张并非以亏损为代价,而是逐步走通了一条“品价比-规模-降本-盈利”的健康路径,最终实现品牌和消费者的双赢。
零跑汽车月销量与累计交付量的双重里程碑,意味着公司通过精准契合“品质觉醒”一代的消费需求,已成功迈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零跑,为品质觉醒一代提供最优解
当年轻人手持购车预算走进新能源汽车市场时,他们面临的不是“要品质”还是“要好价”的单选题,而是“如何两者兼得”。
零跑的产品策略恰好回应了这一代消费者的核心诉求:在品质不妥协的前提下,实现价格惊喜。
在一些品牌仍在讲述豪华溢价故事时,零跑选择了一条更为朴素的路径——回归商品本质。
与其它造车新势力的“全栈自研”(即软件部分自己做,不包括硬件)不同,零跑的“全域自研”,更注重软、硬件之间的结合,实现了对核心零部件和用户体验的精准把控,从软件到硬件,全都握在自己手上。
这种技术选择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参数堆砌,而是确保品质的稳定与可靠。
从智能座舱到电池管理系统,技术的价值体现在日常使用的每一个细节中,这也是零跑实现顶配科技驶入家庭日常的底气。
基于此,零跑的产品矩阵也呈现出精准的人群洞察。
对于追求个性与驾驶乐趣的年轻用户,B系列车型强调“科技尝鲜”与“驾驶乐趣”的毫不妥协,而在家庭用户关注的C系列上,则体现出对“家庭安全”和“空间舒适”的极致追求。
这种差异化定位不是简单的市场细分,而是基于不同生活场景的深度解决方案。
在社交媒体上,有用户对比零跑各个车型不同配置版本的品价比,也有长达半小时的技术解析视频。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一幅“研究型消费”的图景——年轻人像研究电子产品一样研究汽车,将理性决策进行到底。
我们查看了2025年至今,主要社交平台上关于“零跑”的相关讨论后发现,不管是计划买车的准车主、还是短期内仍在观望的用户,大家的讨论整体呈现出鲜明的理性色彩。
用户不仅关注车型本身,更以“精打细算”的消费心态,全方位审视零跑的产品价值。
从车型热度来看,零跑C11与C10作为品牌主力车型,持续占据讨论主流;同时,以B01、B10为代表的新车也引发广泛关注,用户热衷于探讨其在设计与技术层面的突破亮点。
具体到讨论内容,用户们做起功课来相当认真。
一方面聚焦产品力,围绕车辆的技术配置、内饰设计、空间表现及试驾体验展开真实分享;另一方面也精打细算,细致比对购车权益、质保政策、国家与地方补贴,并探讨不同付款方式的优劣。
曾试驾零跑C11开了一段路的用户 @耳东陈 觉得新车“加速平稳、安静”,比自己的油车表现好很多。@汪汪 在零跑的服务中心看过B01后觉得实车的颜色比图更好看一些,内饰摸起来也很舒服,后排的舒适度也超预期。
不少用户还会主动分享如何组合品牌优惠与地方补贴,以实现最终“好价”的实用攻略,这类笔记往往因其高实用价值而获得海量收藏和互动。
零跑的“好而不贵”,本质上体现了一种“不做减法”的产品哲学。
它不是通过阉割隐性配置来实现低价,而是借助创新和效率优化,在同等价格下提供“顶配”体验。
这种产品理念与年轻人反对套路、追求真诚的消费态度产生了深度共鸣。当一些品牌还在玩“高配天价、降价减配”的游戏时,零跑的透明化定价策略反而赢得了信任。
零跑的领跑意味着,当消费者开始“品质觉醒”,未来的竞争将集中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真正实现价值创造。
“不为用不上的功能付费,但在意的功能必须做到最好。”或许这才是“品质觉醒”一代最真实的消费宣言。
零跑的现象级增长,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汽车市场的根本性变化:定义“好车”的权利,正从品牌方加速滑向消费者手中。
曾主导市场多年的“豪华叙事”逐渐失灵,取而代之的是一场更为务实的“价值叙事”。
这并非零跑独自创造的历史,而是新一代“品质觉醒”的消费者共同书写的结局——他们正在用订单投票,重新定义行业领跑者。
零跑现象是一道面向所有品牌的新考题:能否用真诚和硬核产品力与“品质觉醒”一代对话?
毕竟,未来的竞争终将回归对用户真实需求洞察与满足,唯有产品品质经得起严苛审视的品牌,才能穿越周期。
作者/孟萍萍@cq2731443
编辑 / 张晨阳@a18811650028
设计/戚桐珲 运营/苏洪锐
企划/潘志强
上一篇:史上首位!马斯克,个人财富达5000亿美元 马斯克个人财富12000亿人民币 马斯克身价1871亿重夺世界首富
下一篇:马斯克身价突破5000亿美元,成全球首位“半万亿富翁” 马斯克身价突破5000亿美金 马斯克身价突破36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