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重温了美国电影《华尔街:金钱永不眠》,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资本市场的潮起潮落、瞬息万变。
特别是主角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手指敲击桌面分析资金流向,跟团队强调“不要等风暴完全过去,要在雨停前找到新赛道”的片段,让人印象深刻。
俗话说,风水轮流转。这句话,在一级市场中也很受用。今年,随着港股市场的“逆袭”,一级市场投资人明显感受到回暖。
数据显示,2025年港股市场勇夺两项全球冠军:恒生指数涨超20%,IPO募资额超千亿。IPO数据尤为亮眼:1-8月共迎来59家公司,较2024年增长37%;首发募集资金累计约1345亿港元,同比增长近6倍。
9月,登陆港股的公司也包括健康160、紫金黄金国际、劲方医药、奇瑞汽车等明星企业。这使得困顿了1年多的IPO退出之路,又活了;投资人又可以通过IPO赚钱了,传说中的Carry也有望回来了。
“连基石投资人都赚了10倍”
在投资圈,流传着这么一个赚钱的鄙视链:大概意思是,基本薪酬是最初阶收入;其次是投成奖和年底奖金,但与项目推进度有关;最高阶的收入,当属Carry。它是基金超额收益的分成,通常为利润的20%左右;至于其他副业,比如大赛评委、咨询付费等,就看投资人自己了。
然而,过去几年,市场环境遇冷以及一些赛道的切换,投成奖和年底奖金都大打折扣;一级市场“退出难”成了常态,Carry更成了“传说中的传说”。
但今年不一样了,一个IPO或许就能帮助基金实现正循环,覆盖成本的同时,还能在LP面前扬眉吐气。
有投资人朋友举例,今年的“妖股”药捷安康(02617.HK)便是典型案例。这家创新药在被媒体质疑0营收、市值却高达2700亿港元市值之后,股价大幅跳水,于国庆节前夕股跌至140港元附近。但相比13.15港元的发行价,基石投资人仍可赚10倍,更别提早期入局的VC资本了。
投中嘉川CVSource数据显示,在药捷安康的基石投资人名单中,江北医药科技(香港)出手最阔绰,以7000万港元的认购额、53.8%的占比,成为最大基石投资人。股权穿透后发现,这家投资主体是南京地方国资平台,而药捷安康就注册在南京。
康方生物、药石科技、华盛敦行、科瓴安也纷纷入局,在基石轮中认购了1000万港元-2000万港元的份额。其中,科瓴安是合肥科颖旗下的投资主体,显示出地方产业资本对创新药的关注与布局。
面对“10倍以上”回报,上述投资人朋友感叹:即便放在近几年的IPO回报榜里,这一倍数也绝对“拿得出手”,排名靠前。
一个IPO,还能抵一只基金管理费?
除了最直观的收益回报,上述投资人朋友还透露,一个成功的IPO,带来的隐性价值同样可观,甚至能抵得上一只基金好几年的管理费。
“映恩生物”的例子,就是证明。这家公司上市首日最高涨幅超过130%,后续股价一路飙升,峰值时达563.5港元,相较发行价大涨近500%。尽管后来股价有所波动,但映恩生物投资人的平均投资回报率,达到300%以上。
投中嘉川CVSource数据显示,在这场“飙涨”中,映恩生物背后最大的赢家是KingStar基金,它在这笔投资上的回报率高达641.91%;紧随其后的是WuXi Biologic sHealthcare Venture(药明系基金),回报率达586.48%;礼来、松禾、华盖等知名VC,回报率突破400%;中金资本管理的两只基金,也实现了334%的回报。
若将回报率换算成股权价值,数字更加惊人。于2020年4月种子轮入局的KingStar,当时投资额仅100万美元,待映恩生物IPO时,这笔股权价值升至6.2亿港元。相当于5年时间,KingStar实现了620倍的投资升值,且这还不是“纸上富贵”,而是实打实的IPO升值。
同样获得6亿港元左右股权升值的,还有华盖资本。招股书显示,华盖资本旗下WuXi Biologic sHealthcare Venture,以140万美元的成本参与B轮融资,入股成本与KingStar相近,但入股时间更晚。算下来,4年时间就等到IPO了,效率更高。
尽管这些投资机构并未披露基金规模,但不难预见,就单只基金而言,约6亿港元的股权升值,在整只基金的项目投资中,已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股权升值还只是企业IPO当天的投资回报。若按照国庆前夕330港元左右的股价计算,这笔股权价值的升值率还更加“凶悍”。
再来看上述投资人朋友提及的抵扣管理费一事。据他表示,目前业内普遍按一年2%的标准来收取,6亿港元的收益,相当于需要一只规模在37亿左右港元的基金,且连续运作7-9年才能赚够这笔钱。
对比下来,在募资难的当下,不管是抵扣管理费,还是单个项目能析出的Carry。上述投资人朋友认为,一个成功的IPO,其可实现的“变现效率”都大大提升,成为提升基金业绩、长“脸面”的重要途径。
“如果没有退出,LP就不会一直信任”
上述投资人的话,折射出一级市场真实的一面:投资人并不是靠管理费生存,而是通过实打实的业绩退出,来实现自身价值。
一位头部双币基金人士也坦言:“如果不能持续赚钱,投资机构就没有存在的价值,LP也不会一直信任。”
在这位双币基金人士看来,无论大机构还是小机构,都需要面对“退出-业绩-收益”的现实。“顺利退出才是最大的信心来源,只要能退出,基金就敢大胆投;只有有盈利,GP才能持续干活儿。”
也正因如此一些大机构凭借行业地位,抢占头部项目,通过这些头部项目给LP信心;中小型机构可能依靠单个明星项目,实现“全局翻盘”。
以宇树科技为例,这家TOP1机器人公司,身后站着红杉中国、腾讯投资、阿里巴巴、经纬创投、美团龙珠、顺为资本等诸多头部VC,中小VC也有不少身影。后者靠着这笔投资,实现了漂亮的“本垒打”。
我了解到的信息,一家持有宇树科技1.5%股权的中小VC,其基金总规模为2.26亿元,累计投了31个项目,相当于每个项目600万左右。
从回报率来看,仅宇树科技这一个项目,就能撑起该中小VC整只基金的业绩。截至目前,宇树科技C轮估值为120亿元,1.5%的持股比例对应股权价值为17.44亿元,相较初始600万的投资金额,翻了290倍。
如果未来上市,宇树科技的估值还可能达到市场预期的500亿元,甚至1000亿元。届时,一个“1000倍回报”的案子,又诞生了。
更为重要的是,这笔投资不仅能让该中小VC的核心团队顺利拿到Carry,还能成为其后续募资的“硬背书”项目。
至此,一级市场中最朴素的生存逻辑再次浮现:没有退出,就没有收益;当LP看不到实际回报时,下一期基金的募集也举步维艰。
多位投资人朋友谈到,今年港股市场的回暖,不止是退出通道的“重启”,更是一级市场的“回血”。它让消失许久的Carry重新有了踪迹,也让整个行业重拾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