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企业控制权的更迭从来不只是商业交易,更折射出行业生态、企业生存状态与实控人的心态变迁。
天汽模作为国内汽车冲压模具领域的头部企业,近期再次因实控人拟将控制权转让给乌鲁木齐国资而引发市场关注。
这已是该公司近年来第四次尝试卖身,也是第三次向国资抛出“橄榄枝”。为何一家上市十余年的企业频频寻求卖身?
背后究竟是行业困境使然,还是实控人套现心切?本文将试图揭示其“不落袋不罢休”的真实逻辑。
汽车冲压模具是汽车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所谓冲压,是指在常温状态下利用模具对金属板材施加压力,使其发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零件。
与需要加热的铸压、锻压工艺不同,冲压工艺成本较低、效率高,适用于大批量生产。据统计,一辆汽车中有约70%的零件为冲压件,其成本约占整车总成本的20%–30%。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与汽车产业紧密相连的行业,却面临着“高度分散、竞争白热化”的窘境。
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冲压模具行业前五名企业的市场份额合计不足7%,天汽模虽位居行业首位,但其市占率也仅为2.75%左右。
行业门槛低是导致分散的主要原因——有业内人士指出,开办一个小型冲压件厂,初始投资可能仅需十几万元,购置普通冲压机即可起步。
在整车价格持续下行的市场环境中,冲压件企业作为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承受着巨大的降价压力。即便是天汽模这样的头部企业,其盈利能力也显得十分脆弱。
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10亿元,净利润仅2000万元,净利率低至2%。
这样的盈利水平,很难支撑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或规模扩张,更不用说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天汽模于2010年上市,至今已有15年时间。然而,公司累计分红金额仅为3.5亿元,按实控人持股比例计算,八位实际控制人合计获得分红约1亿元。平均每位实控人获得的现金回报有限,难以满足其财富变现的预期。
更关键的是,公司在2020年因疫情、行业周期及自身经营问题出现巨额亏损,金额超过8亿元。
这一冲击让实控人意识到,依赖主业持续盈利的风险较大,而通过控制权转让一次性变现,无疑是更高效的选择。
对比上市以来的分红总额与此次控制权转让的作价(10亿元),后者是前者的近10倍。从理性经济人角度出发,实控人选择“卖身”而非“守业”,具有明显的财务逻辑支撑。
天汽模的控制权转让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前后共经历四次尝试:
第一次:河南驻马店国资(2020年11月),当时协商的转让价格为每股7.33元,较市价溢价超40%。然而,国资完成尽职调查后交易无疾而终,5个月后宣告终止。
第二次:安徽淮北国资(2023年12月),谈判持续半年,同样以失败告终。两次与国资接触未果,反映出国资在接手上市公司时的审慎态度。
第三次:安徽民企老板(2024年7月),实控人转向民资,提出高达60亿元的估值,较当时市值溢价58%。但民企老板在尽调后态度暧昧,迟迟不推进交易,最终被实控人视为“缺乏诚意”。
第四次:乌鲁木齐国资(2025年9月),此次交易作价10亿元,与实控人所持股市值基本持平,未再出现高溢价。交易看起来更为务实,也反映出实控人让步以促成交易的意愿。
值得注意的是,天汽模早在2003年由国企改制为职工持股企业,如今若成功售予国资,将形成“从国资到民资再回归国资”的循环。
天汽模实控人四次寻求转让控制权,表面上看是“套现心切”,实则反映出汽车冲压模具行业的整体困境,即便是头部企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增长。
实控人选择在此时退出,既是对行业前景的理性判断,也是对自身财富结构的优化调整。
而对于接盘方而言,无论是国资还是民资,都需审慎评估行业趋势与企业真实价值。
天汽模能否最终“嫁入”国资,仍存在变数,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持续数年的“卖身之旅”,已成为观察中国制造业细分领域生存状态的一个典型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