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亮
编辑|张帆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OpenAI联手立讯精密开发AI硬件的传闻发酵后,立讯精密也“大象起舞”,在9月22日至9月24日的三个交易日内,其股价累计上涨最高接近30%,市值一举超过5000亿元,突破了五年前的最高点。
2020年以来,受苹果“去中国化”策略的推行以及消费电子行业下行周期的双重影响,包括立讯精密、蓝思科技、歌尔股份在内的“果链”龙头企业,其股价均曾遭遇“腰斩”。
那么,立讯精密此次股价突破历史新高,是否预示着新一轮消费电子周期的开启?此外,还有哪些消费电子企业具备与OpenAI合作的潜力?
iPhone的业绩、OpenAI的想象力
苹果于9月10日发布了iPhone 17基础版,该机型配备120Hz高刷新率屏幕、8GB内存及256GB存储,起售价为5999元,市场普遍认为这是一款“挤爆牙膏”的产品。
据The Information报道,苹果已要求其主要代工厂之一立讯精密将标准版iPhone 17的日产量提升约40%,并通知部分非电子零部件供应商将其日供货量提高约30%。此前,天风证券也曾指出,今年iPhone的出货量有望创下历史新高。
可以预见,在iPhone 17销量的强劲带动下,“果链”相关企业也将同步实现亮眼的业绩表现。
今年以来,A股市场呈现出一个重要特征:对于那些既拥有当前业绩支撑,又具备未来成长想象空间的板块,市场愿意给予更高的估值水平。例如,算力产业链中的光模块和PCB板块,以及机器人产业链中的汽车零部件厂商,都兼具短期业绩与长期发展潜力。
因此,对于立讯精密而言,iPhone 17的超预期表现为其奠定了业绩增长的基础,而与OpenAI的合作则进一步拓宽了其未来在AI硬件领域维持领先地位的想象空间,这便是立讯精密股价突破历史新高的核心驱动因素。
此外,对于整个消费电子产业链而言,OpenAI进军AI硬件领域,或许也预示着消费电子行业新一轮产业周期的正式启动。
早在2023年大模型概念兴起之际,A股市场就曾掀起一股AI硬件的炒作热潮,当时国内消费电子品牌商如漫步者、传音控股、国光电器等企业均录得可观涨幅。然而,此后AI硬件并未如预期般迎来爆发,也缺乏引领性的行业巨头深入参与,导致上述企业或陷入横盘震荡,或经历大幅回调。
此次OpenAI进军AI硬件领域,一方面向市场传递出AI硬件即将进入爆发期的信号,另一方面也为AI硬件赛道带来了一个引领者角色,这将在估值层面提振整个消费电子板块的表现。
硬件梦,并不容易
据The Information报道,OpenAI正与供应商探讨的一系列端侧AI硬件产品,涵盖无显示屏智能音箱、可穿戴徽章(如AI Pin)、智能眼镜和数字录音笔等多样化品类。这清晰地表明,OpenAI旨在成为一家全面的AI硬件制造商。对OpenAI为何要进入硬件领域,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拓展营收来源,拔高估值。根据OpenAI发布的ChatGPT用户行为报告,截至2025年7月,ChatGPT周活跃用户已经超过7亿人,但收入却主要依赖于API许可和订阅服务,面对未来巨额的AI资本开支需求,OpenAI需要更广泛的收入来源以支撑其资金需求,当然,通过AI硬件业务拔高估值以获得高额融资,可能也是其目的之一。
二是夺取硬件入口。当下市场已经形成的共识是,未来的AI应用需以智能硬件作为载体,智能硬件就是AI应用的核心流量入口,OpenAI需要抢占这一入口以实现全产业链的话语权。
事实上,OpenAI的“硬件梦”已经由来已久。其创始人Sam Altman早在2020年便以个人名义投资了由前苹果员工创立的Humane公司。该公司于2023年推出的无屏幕可穿戴设备AI Pin,虽旨在取代智能手机,却因发热严重、延迟高等缺陷而遭遇市场挫败。根据中国电子企业协会消息,Humane已于2025年2月将部分资产以1.16亿美元出售给惠普,并宣布逐步停止AI Pin业务,这为OpenAI的硬件之路提供了前车之鉴。
2025年5月21日,OpenAI宣布以近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由苹果前首席设计师Ive及多位前苹果核心骨干创立的IO公司,此举标志着其正式进军AI硬件领域。
华泰证券推测,基于OpenAI高管的演讲内容,一款形态类似AI Pin的硬件产品极有可能成为OpenAI的首款产品。这款设备预计体积将略大于此前的AI Pin,大致与iPod Shuffle相仿,可佩戴于胸前或悬挂于颈部,并配备摄像头和麦克风以感知周围环境,但同样不设显示屏。该产品目标在2026年面世,预计出货量有望高达1亿台,并可能采取低价策略。
奥特曼此前在红杉资本的演讲中指出,未来“核心AI订阅”将深度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华泰证券据此分析,实现这一愿景的首要步骤,便是通过类AI Pin硬件的快速普及,初步收集海量个人数据。随后,伴随模型和芯片性能的持续提升,OpenAI将进一步推出耳机、眼镜、手表或智能家居等配套产品,以更全面地实现“核心AI订阅”的功能交付。
OpenAI将类AI Pin硬件作为首款产品,其考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全面感知能力。相较于智能耳机,AI Pin的摄像头能够更全面地感知周围环境;而与智能眼镜相比,AI Pin佩戴更为轻便,接近无感,避免了智能眼镜可能因重量导致的长期佩戴不适。
二是极高灵活性与沉浸体验。区别于智能音箱等固定设备,类AI Pin硬件可随身携带,无缝融入用户日常生活的各种场景。其无屏幕设计旨在减少对用户注意力的分散,从而提供更深度的沉浸式AI互动体验。
这些优势使得集全面感知、极高灵活性和沉浸体验于一体的类AI Pin硬件,有望成为OpenAI未来连接并联动其他AI硬件产品的核心入口。
从产品销售方式看,OpenAI也有可能采取订阅软件赠送硬件,或者购买硬件赠送软件的方式。2025年7月,OpenAI发布ChatGPT Agent,着手推动其大模型的商业化进程,OpenAI的硬件产品则有望加强AI软件应用与现实世界的交互,实现线上、线下场景的联动。
综上所述,OpenAI在硬件领域的成败,核心将取决于其各类硬件产品之间以及硬件与AI软件能否实现真正沉浸且无缝的交互体验。这对其与硬件制造商的磨合能力,以及软件工程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其要实现“硬件梦”并不容易。
OpenAI还会找谁?
过去多年来,国外互联网巨头几乎都曾涉足硬件产品领域,但大多没有掀起浪花。与软件开发截然不同,硬件产品的开发需要深厚的工程、材料科学和工业设计专业知识,同时还涉及复杂的供应链管理、库存和物流管理等,这些都是软件公司通常不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谷歌先后推出Nexus、Pixel系列手机,但因售价高、缺乏差异化等因素,直到今日,谷歌手机在全球市场的市占率排名连前十都没有进入。亚马逊在2014年就推出了搭载Alexa语音助手的智能音箱产品Echo,虽一度引领全球智能音箱的发展,但根据华尔街日报此前报道,亚马逊硬件部门在2017-2021年的累计亏损超250亿美元。
因此有其他互联网巨头的前车之鉴,OpenAI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供应链管理,其首先选择立讯精密作为合作伙伴,也是出于这一考量:
首先,立讯精密是“果链”龙头。IO公司的创始团队主要来自苹果公司,而立讯精密为苹果提供手机、电脑、耳机、手表等多条产品线的组装服务以及核心零部件供应,因此是IO公司团队成员所熟悉的业务合作伙伴。
其次,立讯精密具备完善的全产业链能力。立讯精密的业务已涵盖天线、声学、马达、无线充电、连接器、光学(高伟电子)等核心零组件的生产,以及后端的Top Module和整机组装业务。
综上所述,具备“果链”身份并拥有从零部件生产到整机组装能力的消费电子企业,都有可能成为OpenAI的潜在供应商。此外,考虑到OpenAI计划发布的类AI Pin产品将配备摄像头和麦克风,因此相关产业链中的公司更有望成为OpenAI的优先选择。
1. 歌尔股份
其产品线涵盖精密零组件(如扬声器、马达、光学器件、MEMS传感器)、智能声学整机(包括无线耳机、智能音箱)以及智能硬件(如VR产品、MR产品),展现出从零件到整机的全面产业链整合能力。
歌尔股份于2010年正式进入苹果产业链,目前为苹果供应扬声器、麦克风,并承接AirPods的代工业务。
2. 瑞声科技
其产品包括扬声器、MEMS麦克风、振动马达、光学组件和均热板等。瑞声科技于2010年正式进入苹果产业链,目前为苹果提供扬声器、麦克风、振动马达、均热板等产品。
3. 高伟电子
其产品主要涵盖各类光学部件、相机模组及系统集成产品。该公司于2009年成为苹果的相机模组供应商,并持续供货至今。
值得注意的是,立讯精密的关联公司于2020年成为高伟电子的大股东,因此高伟电子实质上已归属于“立讯系”企业。如果立讯精密能与OpenAI建立合作,那么高伟电子也有望承接与其光学相关的订单。
4. 领益智造
领益智造于2008年进入苹果供应链,目前为苹果供应精密功能件与结构件、充电器及散热模组等,具备从零件到模组集成的全产业链能力。
在投资者问答平台上,有投资者曾就立讯精密是否与OpenAI存在合作向领益智造提问。领益智造回应称:“因与所有客户签署了商业保密协议,具体合作信息受到商业保密协议的约束,不便披露。”尽管其未明确承认,但也没有直接否认与OpenAI的合作关系。
图:领益智造投资者问答 资料来源:Wind、36氪整理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看法 。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我们无意为交易各方提供承销服务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资质或牌照方可从事的服务。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上一篇:李迅雷:机会和风险都聚焦在科技股,黄金、稀土等都还能涨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李迅雷金融行情分析
下一篇:从代工龙头到科技制造领跑者,立讯精密为何能长期占据行业C位? 从代工龙头到科技制造领跑者,立讯精密为何能长期占据行业C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