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彭新
9月17日,港股收盘,腾讯控股涨2.56%,收于661.5港元/股,总市值重回6万亿港元。
同期,2025年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在深圳举行。作为腾讯集团最大规模的生态大会,多项重磅AI业务更新、合作与智能化进展在会上发布。从资本市场表现看,投资者情绪热烈。
自2023年ChatGPT掀起AI 2.0革命以来,智能化浪潮持续涌动,中国主要科技巨头均押注于AI大模型,试图驱动新一轮增长。目前来看,这一战略效果不一,腾讯明显受益。2025年第二季度,腾讯营收1845.04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创下近一年峰值;经营利润692.48亿元,同比增长18%。在财报中,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直言:“我们在AI领域持续投入并从中获益。”
大模型及其应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至千行百业,成为企业寻求效率变革和业务增长的关键变量。国家数据局披露,2024年初中国日均Token消耗量约1千亿,到2025年6月底已突破30万亿,一年半内增长逾300倍。
需求激增直接点燃了云厂商对AI算力与相关服务的争夺。AI不仅带动底层基础设施需求,也催生模型即服务(MaaS)与智能化应用的广阔市场。这块“蛋糕”吸引了所有玩家目光,同时也迅速将市场推向白热化的内卷状态。
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现场 图片来源:本报记者拍摄
腾讯集团副总裁李强告诉记者,当下全球化竞争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比拼,然而在通往“效率”的路上,许多厂商率先抄起了“价格”这把武器。
这一价格“血战”在大模型领域尤为明显。DeepSeek在2025年一鸣惊人,凭借DeepSeek-V2于5月将API调用价格降至输入1元/百万Token、输出2元/百万Token的行业地板价,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腾讯、阿里、百度、字节等纷纷跟进。但从目前趋势看,大模型API价格的下行速度正逐步放缓,开始呈现趋于稳定、略有回升的趋势。
面对愈演愈烈的价格战,甚至“亏本卖云服务”的做法,腾讯云给出明确回应。腾讯集团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李强在稍早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腾讯不会采取低价、亏损的方式换取收入;他还称,海外云厂商也没有人亏本卖GPU,这种商业模式本身不可持续。在宏观判断上,李强提出,价格战是同质化阶段的权宜之计,AI正从工具变为“像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企业要以效率驱动穿越周期。
这一思路在腾讯更高层面得到共识。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在大会主旨演讲环节表示,已将“智能化”和“全球化”确立为腾讯云的两大增长方向,即“向智能化要产业效率,向全球化要收入规模。”他指出,过去云计算行业普遍存在以规模为导向的增长模式,难以体现云厂商的核心技术能力,长期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
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现场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实际上,基于既有优势业务,腾讯已衍生出多项独特产品。李强称,腾讯云的核心优势不仅是稳定可靠的产品与算力,还在于独特的“连接”能力——通过将底层技术与企业微信、腾讯会议、小程序等连接工具结合,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整体解决方案,帮助其更有效连接并服务终端用户,最终实现更好的获客与收入增长。
腾讯之外,阿里、字节跳动、百度云等厂商正积极卡位AI新风口,以期实现新一轮增长。
IDC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达19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55.3%。百度智能云、阿里云并列第一,其次为腾讯云与华为云。增长动能一方面来自生成式AI应用扩展,另一方面源于机器学习训练与推理需求的明显上升,带动平台层及应用层市场共同增长。同时,在计算机视觉、对话式AI公有云服务、智能语音公有云服务等子市场中,各家排名不一。
总体来看,阿里云、百度云、字节跳动等厂商相继布局算力、模型、开发工具与SaaS服务,打造“通义”“文小言”“豆包”等AI原生应用,逐步形成生态。在路径上,大致可分两类:其一,自研基础大模型并形成全栈闭环;其二,平台化聚合多模型、对外开放生态。
例如,百度走“自研+平台”路线:以文心大模型为底座,叠加自研芯片与“千帆”MaaS,将能力嵌入搜索、地图、办公等产品,并对企业与开发者开放工具链与服务。阿里采取“自研+开源+云平台”并进的思路:以通义千问为核心,配套开发工具与模型对外供给,在淘系、钉钉等业务侧落地,并通过开源与价格策略扩张生态。此外,在算力侧,阿里还有平头哥自研AI芯片,据近期央视报道,平头哥PPU芯片在部分重要参数上比肩英伟达H20,并超过A800。
国内外各大云厂商对AI的持续押注也带动上游算力需求。IDC预计,2025年全球服务器市场规模将升至3660亿美元,同比增45%。集邦咨询判断,2025年AI服务器出货量仍将同比增长20%。云厂商纷纷将资本支出集中于英伟达高端GPU与自研ASIC芯片。
汤道生也坦言,“AI仍处投入期,需要持续加大投入。对模型厂商而言,商业模式尚不明朗,在高度竞争环境下面临挑战,需要寻找健康、可持续的路径。当前,腾讯更关注如何以更高效率、最优成本实现AI的规模化使用,而不仅是解决单点用户痛点。”在ToC侧,元宝、IMA等AI原生应用仍处投入期,暂未深入推进商业化,重心仍在打磨产品体验。
上一篇:光刻机概念集体大爆发 光刻机概念横空出世 光刻机概念重组
下一篇:月内超1200家A股公司被调研,谁是机构的“心头好”? 一个月被872家机构调研的上市公司 一个月被956家公司调研的公司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