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开撕西贝的那一天,我们刚好在日本的东京做产经调研。
比起中文互联网对西贝预制菜的声讨,日本的街头反而到处都是卖预制菜的地方——711、罗森、吉野家,这些开遍全球的日本企业,主要卖点之一就是:
预制菜。
早上上班买一个罗森的三明治,中午去吉野家吃个预制咖喱鸡排饭,晚上的回家路上搞一碗预制乌冬面,一碟预制关东煮,一杯罐装啤酒,这就是普通日本上班族的日常。
说个夸张的事情:日本人甚至把拉面做成了袋装,打开就能食用,都不用筷子。
据《朝日新闻》的调查,日本有超过60%的上班族,每周自己做饭的次数不超过两次,其中近40%的人依赖超市、便利店或冷冻食品解决三餐。
去年,日本预制菜整体市场规模突破10万亿日元,覆盖了超过90%的超市和便利店渠道。
日本人为何不拒绝预制菜?他们又是怎么看待预制菜的?
中国流行“预制菜”这个概念,很大程度源于资本的炒作。
前两年,多个头部企业宣布下场搞预制菜,就连罗永浩都给不少预制产品带货,比如康师傅的“特别特鲜泡面”。
为什么资本看好预制菜赛道?其实日本就是面镜子。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接近30%,独居老人数量不断攀升,与此同时,双职工家庭比例持续增高,这就意味着大众对于减少做饭时间,降低烹饪难度的需求非常刚性。
2024年,日本总务省还对世界各国主要城市进行的一项调查,其中东京地区“打工人”平均日通勤用时(往返)位列榜首,达95分钟,根本没有时间留给烹饪。超过60%的日本上班族,每周自己动手开伙的次数不到两次。
怎么让打工人能在不多的休息时间里,吃上口热饭,日本很早就做出了探索。
比如现代的方便面,就是日本人发明的,还有遍布大街小巷的便利店7-11、罗森、全家等,都是为了给打工人提供饮食生活的方便。
日本超市里预制菜区域也比生鲜区要大,各种预制好的肉类、速冻食品、沙拉,琳琅满目,只要加热一下就能吃。
在日本人看来,只要这些产品安全、稳定就可以,无所谓预不预制。
而如果自己做饭,每天至少要投入两个小时,时间成本太高,况且自己的手艺还不一定有工厂预制的好。
此外,单身率和老龄化也是预制菜流行的原因之一。
随着年轻人生育率走低,独居人士增多,普通家庭做饭做多了浪费,做少了又嫌麻烦。
而小分量、快速便捷的预制食品,正好迎合了单身一族的需求。
单身化、独居化、老龄化,这是日本的过去,也是中国的未来。
所以预制菜的流行,几乎可以说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
根据艾媒咨询《2023-2025年中国预制菜行业运行及投资决策分析报告》,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到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直接翻倍。
预制菜,确实是一条黄金赛道。
2019-2026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市场规模及预测
预制菜的趋势不可逆,且几乎每个人都在吃,所以保障预制菜的品质和安全,也是日本社会的一大课题。
而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期待和要求,日本政府与企业也很早就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
自1948年《食品卫生法》及配套细则颁布以来,日本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预制菜的选材、生产、包装、运输等多方面的卫生条件都进行了明确规定。
要求所有进入市场的冷冻食品都必须经过HACCP认证,对原材料采购、加工到冷链运输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严格把控。
所谓HACCP认证,简单来说就是一套标准严格、且受国际认可的系统,专门用来管控生产过程中可能危害食品安全的各种因素。
在日本,预制菜想上市销售,必须通过这个认证。
以日本的水产加工企业为例,从捕捞环节开始,就对鱼获的新鲜度、卫生状况等进行检查,加工车间,会精确控制加工温度和时间,防止微生物滋生。
2022年,日本全家便利店因延长冷藏便当保鲜期的事,一度引发公众热议。
面对消费者对“是否使用过量防腐剂”的质疑,全家便利店迅速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所有食品检测报告,很快就平息了公众的质疑。
此外,一些企业还会根据日本人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推出一些特色产品。
比如针对老年人的软质拉面,更易吞咽,还有特别软烂的豆腐汉堡肉,低油少盐,营养配比更科学。
当然,要想企业做好产品,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监管。
为了鼓励企业做出好的预制菜产品,日本推行了“长寿食品计划”等项目,鼓励企业多花心思研发优质产品。
在监管上,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实施“生产履历制度”,确保所有食品的原材料采购、加工和存储均可追溯。
同时对于违规生产的企业进行重罚,日本《食品卫生法》规定,对于企业法人,日本要处以1亿日元以内的罚款,违法情节严重的企业要被吊销经营许可证。
在学校学生、公务员的就餐上,日本也是对预制菜品进行严格的管理,厨师进入厨房,必须先穿消毒过的专用衣服,戴着口罩,卫生措施堪比手术室,学校里校长和老师的午餐,跟学生的一模一样,没有特殊伙食。
一系列“国家级”严格的管理制度,保障了预制菜的安全性,也推动了日本的预制菜走向世界。
罗森、711这样的连锁店现在已经遍布中国的各大城市,此外,近年来火热的萨莉亚也是日本的预制菜餐厅代表。
萨莉亚菜单上多数菜品的价格都不超过20元,6元的冰淇淋、8元的烤韭菜,种类繁多却价格亲民。
萨莉亚之所以能够保证低价的同时实现盈利,就在于中央厨房的预制菜模式与标准化作业流程,大大降低了食材成本和人力成本,还提高了出餐效率和菜品品质的稳定。
相较于日本预制菜市场的成熟与稳定,中国预制菜市场虽然也在快速发展,但近几年来争议一直不断。
从博主辛吉飞普及“科技与狠活”,再到今天的罗永浩大战西贝。
中国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质疑越来越大,舆论接受度也不高。
毕竟在客观层面,我们的毒大米、添加剂酱油、防腐剂蔬菜等食品安全事件确实是层出不穷。
所以绝大多数人对预制菜的安全,都存在戒备心理,几乎一提到预制菜就联想到食品添加剂。
除了食品安全问题,价格虚高也是今天预制菜市场引发争议的重要原因。
许多消费者发现,一些餐厅开始悄悄使用预制菜,但依然按照现做菜的价格出售。
例如,某餐饮店的售价88元的水煮鱼,实际上只是几块冷冻鱼片加上一包调味料加热而成,而这样的预制菜成本可能还不到18元。
还有的连蔬菜都用冷冻品,且保质期竟然敢标注24个月。
花了大价钱却吃到的是廉价快餐,这种“以次充好”的行为让消费者倍感不满。
今天的罗永浩之所以能掀起热搜,掀起那么大的讨论度,很大程度就是国人对国产预制菜长期不满的一种集中表达。
贾国龙从刚开始说西贝100% 没有预制菜,再到改口说有预制菜,再到全网道歉,这充分说明,企业的管理、产品、服务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如果西贝100%无懈可击,后厨毫无瑕疵,罗永浩还有什么话说呢?
打铁还需自身硬,公关还要产品强,中国餐饮企业的敌人,不是罗永浩,而是自己,是改造行业。
从日本经验来看,中国预制菜的发展尤其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
首先,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推行食品溯源系统,要求每款预制菜都明确标明原料的产地、加工方式及添加剂成分等信息,充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其次,餐饮行业也要主动标明哪些菜品是预制菜,避免消费者被蒙在鼓里。
最关键的,还是法律,对于虚假宣传、不合规的食品企业,一定要重罚重锤,不能因为企业贡献了税收、就业,就轻轻放过。
如果把日本的经验学过来——让安全看得见,让价格合理化,让每一口都吃得放心,相信消费者的顾虑会逐渐打消。
尤其是对今天众多辛苦加班的打工人来说,如果能用合理的支出,换取一顿安全又省时的饱餐,预制菜完全是一个受欢迎的选择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