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银平
编辑 | 付影
来源 | 独角金融
总经理任职一年半之后忽遭降职,君龙人寿总经理人选再次迎来变更。
根据君龙人寿9月5日的公告,自2025年8月25日起,任命廖明宏为公司临时负责人。2024年2月才正式获批上任的徐洪泰卸任总经理之后,并未离职,而是继续担任副总经理。他的前任蔡松青在位时间更短,正式上任仅一个多月便匆匆离场。三年时间,三易主帅,君龙人寿的总经理一职何时有稳坐之人?
徐洪泰担任总经理期间,公司业绩颇为亮眼。在经历2022-2023年连续两年亏损后,君龙人寿在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更是飙至2.2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支撑这份成绩单的,是其在投资场上进取的风格。上半年,公司投资收益率一跃跻身寿险行业榜首,背后是权益投资规模增长8成,甚至突破了监管对保险公司权益投资的比例限制。高光业绩的背后,究竟是找到了制胜之道,还是一场大胆的冒险?
1
总经理降职,
主帅三年三次易主
在君龙人寿风云变幻的舞台上,徐洪泰无疑是一位颇具分量的老将。来自大股东台湾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湾人寿”),曾任台湾人寿大陆经营团队特别助理,全球人寿台湾分公司财务精算部协理,安达保险台湾分公司风险管理部协理等。
自2011年加入君龙人寿,从总经理助理、总精算师、资金运用风险责任人之专业责任人一路走来,在2023年4月临危受命,以临时负责人、首席投资官身份执掌大局,并且于次年2月正式升任总经理,如今已是一名君龙14年老将。
在他掌舵的一年半里,君龙人寿迎来了成立以来最为耀眼的高光时刻。公司不仅一举扭亏为盈,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创历史最高水平,总资产历史性突破百亿,更在两年内完成两轮增资,注册资本从15亿元增至26亿元,资本实力大幅增强,为业务扩张筑牢根基。他带领公司驶入快车道,总资产规模及年保费双双高速成长。君龙人寿对其在任期间对公司做出的贡献予以高度肯定。
就在业绩向好之时,这位出生于1963年、已到退休之年的总经理,却悄然转身,退居副总经理之位,负责产品战略规划、产品市场研究与开发、产品精算系统建设。
接棒者廖明宏出生于1969年,同样来自台湾人寿,是一位拥有30年保险阅历的“两岸通”。历任台湾人寿副总经理,台湾国泰人寿副总经理,陆家嘴国泰人寿总经理,台湾国泰人寿直效行销部、台中业务区部、业务发展委员会、大陆经营团队部门负责人,越南国泰人寿副总经理,台湾国泰人寿保险代理部部门负责人等。
如今他以临时负责人、首席投资官之姿接过帅印,等待监管一纸核准,即将成为君龙人寿第六任总经理。能否延续徐洪泰在任期间的良好业绩,市场期待不小。
图源:罐头图库
实际上,过去几年君龙人寿总经理一职频繁变动,上一任总经理仅仅上任一个多月便卸任。
2022年8月15日,原总经理林炫圻卸任之后,蔡松青被任命为君龙人寿临时负责人,2023年2月7日其总经理任职资格获监管核准,然而4月24日便闪电离职。彼时君龙人寿向外界表示,主要是其个人家庭原因导致的无奈之举。
但是三年三换总经理,这种高频的重要人事变更,从战略布局来看对公司的经营稳定性构成挑战。
君龙人寿成立于2008年11月,同年12月在厦门正式开业,由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厦门建发”)和台湾人寿联合设立,双方各持股50%,为共同实际控制人。自成立以来,董事长由厦门建发派驻、总经理由台湾人寿派驻成为公司传统。
与总经理频繁更迭形成鲜明对比的,自2019年6月以来,王文怀稳坐董事长职位,目前兼任厦门建发副总经理、联发集团董事长等职位。
2
上半年净利润创历史新高
寿险业向来有“七亏八盈”的惯例,而君龙人寿的盈利却要来得更晚一些,从2009年开始连续亏损11年,累计亏损4.44亿元,一直到第12年利润才转正,2020年、2021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08亿元、0.31亿元。
正当大家以为君龙人寿业绩驶向快车道的时候,接下来两年的业绩却让市场大跌眼镜,2022年、2023年净利润分别为-1.75亿元、-1.73亿元,然而这两年保险收入却大幅增长,分别达到14.11亿元、21.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7.52%、55.85%。
收入大涨的情况下却迎来史上最大亏损,问题自然出在支出方面。
来源:君龙人寿2022年报告
2022年君龙人寿营业支出15.98亿元,较上一年的8.02亿元接近翻了一倍,其中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由4.89亿元增至11.73亿元,增幅达到139.82%,是当年支出增加的主要原因。此外,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业务及管理费增幅也比较大。
2023年营业支出继续增长,达到26.85亿元,同比增幅68.06%,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有所回落,但是退保金翻了近8倍至5.72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翻了近2倍至4.8亿元,资产减值损失更是翻了79倍至3.32亿元,三项支出总计增长11.49亿元。
针对这两年大幅亏损,君龙人寿表示,2022年公司正处于业务结构调整期,开始布局互联网渠道,但因规模未显,保险业务端利润表现尚处积蓄期,另因投资市场环境低迷,公司投资收益不及预期,影响了公司整体的业绩表现。2023年公司出于谨慎考虑,将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的金融产品计提减值,故对公司投资收益率及净利润有较大的影响,计提减值行为属于偶然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君龙人寿此前综合退保率并不高,2022年均在2%以下,但是2023年四个季度忽然飙升至9%以上,导致退保金大增,2024年一季度综合退保率又突降至0.62%且此后也维持在较低水平。主要因此前有一款产品“君龙稳得宝年金保险”在监管要求整改之下于2018年2月停售,2022年底至2023年初保单年度利益达到最大化,产生大规模退保问题。
图源:罐头图库
2024年上半年公司亏损扩大,净利润为-1.21亿元,两年半累计亏损4.69亿元,比其成立前11年亏损总额还多。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全年业绩却翻红,净利润达到0.46亿元,意味着单下半年就赚了1.67亿元。
2025年上半年在保险业务收入同比下降超3成的情况下,净利润达到2.27亿元,创历史纪录,比过去盈利的三个年份的净利润总额都高,而这还只是半年的利润。
君龙人寿表示,当前公司的盈利主要依靠的是投资端与业务端的双发力。一方面投资端把握权益市场机会,实现公司投资收益的大幅上涨,另一方面则是在业务端巩固保障型业务优势,维持业务端利润稳定增长。
从君龙人寿官网来看,目前在售保险产品56款,其中医疗险23款,重疾险、意外险均13款,两全保险4款,寿险3款。“小青龙”系列少儿重疾险、“超级玛丽”成人重疾险为君龙人寿的两款“网红”产品,在保障范围和赔付次数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此前在网络投诉平台上,有消费者反馈在购买超级玛丽产品时,保险销售人员存在欺骗隐瞒行为。
3
投资收益率“逆袭”,
权益投资比例超监管红线
君龙人寿的投资业绩,近几年跌宕起伏。
2022年、2023年公司投资收益率分别为0.84%、-1.43%,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16%、0.48%,在寿险公司中处在尾部。
转机出现在2024年,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回暖,君龙人寿投资收益率、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跃升至4.67%、8.44%。这一势头延续至2025年上半年,两项数据分别为4.67%、4.08%,在73家公布数据的寿险公司中分别位列第1名、第8名。
图源:罐头图库
可以看出,2024年下半年以来君龙人寿投资收益率上涨是其盈利的重要推手,但是由于2022年、2023年投资情况不理想,导致近三年平均投资收益率、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只有1.31%、1.45%,在业内处于较低水平。
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对于一家寿险公司而言,投资收益率大幅波动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带来短期的高额回报,有助于增强其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但也蕴含着巨大的长期风险,当投资收益出现下降或亏损可能无法覆盖保单收益,从而侵蚀公司利润。君龙人寿投资收益排名由行业下游升至前列,在一定程度上或表明公司从过去以固定收益为主的保守型投资,转变为更积极的、偏向权益市场的投资策略。
君龙人寿的投资收益表现与资本市场的波动高度正相关,在这种情况下,风险控制能力和绝对收益目标的实现能力有待考验。去年“924行情”以来A股强势回暖,金融机构投资收益普遍迎来大幅上涨,权益投资比重上升。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君龙人寿权益投资余额27.51亿元,较去年末增长8成,占投资资产总额的33.64%,较去年末上升14.05个百分点。
来源:君龙人寿2025年2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5年4月印发的《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保险公司上季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在100%-150%之间的,权益类资产账面余额不得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20%。
2025年1季度末君龙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5.13%,总资产为89.43亿元,君龙资产27.51亿元的权益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30.76%,超过监管红线。
君龙人寿在2025年2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披露了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情况,有5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根据穿透情况,底层投资的以非上市科技类企业为主、医药类企业为辅,部分企业已经过多轮融资,有的在IPO筹备阶段。
来源:君龙人寿2025年2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在宋清辉看来,寿险公司的投资策略本应以稳健、长期为核心。像君龙人寿这样在短时间内投资收益率大起大落,其策略更像是投机性的“豪赌”。这显然与寿险资金的长期属性是相悖的。
君龙人寿也意识到这一点:必须客观认识到今年上半年突出的投资成绩存在一定的市场时机因素,目前公司整体规模尚小,单次的收益排名并不是公司所追求的核心目标。依托专业团队建设可持续的投资体系与投资能力才是君龙长期稳健发展的扎实基础。
高层动荡,业绩却逆势而起——君龙人寿正在上演一场复杂的剧情。频繁的核心人事更迭,为其战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带来了潜在挑战。尽管公司凭借敏锐的投资操作在短期内实现了业绩突破,但这种高度依赖市场机会的增长模式,能否在波动中持续兑现承诺,仍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