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林典驰 深圳报道
今年上半年,动力电池销量增长趋势延续,取得了5成以上的可观的增长,二线厂商强势崛起,固态电池与出海成新赛道。
近段时间,动力电池相关概念股涨势迅猛,国轩高科(002074.SZ)9个交易日股价增长了近5成,亿纬锂能(300014.SZ)、欣旺达(300207.SZ)、中创新航(3931.HK)等股价都有不小的涨幅。
在年初,多位动力电池产业链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担忧,今年的产能过剩行情难以终结,业绩承压是难免的事情。
而随着纯电车型的上量和储能需求的超预期释放,电池行业景气度回暖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产业链公司的股价在固态电池预期与景气度双重叠加下,螺旋上升。
Wind数据显示,碳酸锂已经从8月20日的8.57元/吨又回落到9月9日的7.46元/吨,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未能延续,给未来增添了一些不稳定的注脚。
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曾佑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电池股异动并不意味着当前产能过剩已经结束,而是产能出清的深化,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国内产业链企业产能利用率两极分化,头部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上升,尾部企业产能加速出清。
暗流之下,电池厂商之间的竞争从未停止,二超多强的局面仍在延续,只是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多强之间的差距正在明显缩小。
龙头稳赚,二线厂家修复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485.5GWh,累计同比增长51.6%。
其中,比亚迪(002594.SZ)、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瑞浦兰钧(0666.HK)、欣旺达等均超过平均增长速度。
具体来看,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两强”格局依旧坚挺,两家占据了全国66%的市场份额。宁德时代仍是那家最“不差钱”的公司,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04.85亿元,同比还增长33.33%,动力电池维持了22.41%的毛利率,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7个百分点。
更为关键的是,公司的产能利用率爬坡明显,从2024年上半年的65.33%上涨至2025年上半年的89.86%,宁德时代的电池“不愁卖”。
比亚迪动力电池市占率与宁德时代比少了近20个百分点,上半年为23.55%,装车量为70.37GWh。比亚迪的动力电池更多用于自家汽车,今年年初推出了第二代刀片电池技术,能量密度有所提升。
8月28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公示了比亚迪新增“郑州动力电池生产线扩充项目”“郑州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液冷板生产线建设项目”两个扩建项目。
其中,郑州动力电池生产线扩充项目计划投资50亿元,利用比亚迪新能源产业园现有厂房或预留空地进行产线建设。
同样选择扩产的还有国轩高科,拟在南京市投资建设江苏国轩20GWh新型锂离子电池智造基地,在芜湖市建设芜湖国轩20GWh新能源电池基地,两处基地投资总额均为不超过40亿元。
上半年,国轩高科动力电池装机量市占率提升至5.18%,排名第4。前三名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和中创新航,国轩高科市占率与中创新航的差距已小于1.5个百分点,而过去一年的时间,国轩高科的装车量占比增加了1.62个百分点,两家公司之间的差距在缩小。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锂电企业的扩产更像是非理性扩张后的结构性优化,核心逻辑已从单一的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升级,扩产更像是头部电池企业巩固护城河的战略方式之一。
中创新航的营收增速达到31.7%,净利润增速达到7.53亿元,同比增长80.44%,增速位于二线电池厂商头部。
过去一年,亿纬锂能在动力电池业务一度被储能业务的光芒所遮蔽,今年上半年有所改善,动力电池的营收达到127.48亿元,毛利率也增加了个6.92个百分点,达到了17.60%,这其中得益于国际车企的交付逐渐起量。
亿纬锂能董事会秘书江敏预计,三季度依然是稳定交付的状态。亿纬锂能对部分产线进行改造,改造完成的产线在今年7月开始陆续投产交付。动力电池板块盈利能力预计在下半年会呈现稳定向上的趋势。
欣旺达是二线电池厂商里近乎最特别的一家,消费电池贡献了公司大部分利润,作为公司的现金奶牛;动力电池还处于抢市场阶段,毛利率仅为9.77%。
二线电池厂商在上半年并没有出现掉队的情况,而是发挥了各自的特点,由于车企反向整合供应链,稳定电池供应量和价格,纷纷引入二供,进一步给到了二线电池厂商的发展空间。
博弈技术、出海能力
二线电池厂商的崛起,磷酸铁锂的贡献功不可没。从装车量看,上半年三元电池装车量18.5%,累计同比下降10.8%;磷酸铁锂电池占总装车量81.4%,累计同比增长73.0%。
这是由于磷酸铁锂电池的技术不断突破,使之拥有媲美三元电池的快充性能,尽管电池能量密度还有差距,但差距已经明显缩小。公开信息显示,磷酸铁锂量产能量密度已经可以达到190Wh/kg,而三元锂电池可达到240 Wh/kg。
另一方面,由于磷酸铁锂电池不使用镍和钴,价格更为低廉,安全性也更高,出于对性价比和安全性的考量,在当前车市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车企和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磷酸铁锂电池就不难理解了。
磷酸铁锂是动力电池厂商的基本盘,能量密度也近乎达到极限,如果想实现更大的突破,固态电池是每家必争的关键技术,但距离量产还有差距。
今年以来,不少电池企业及整车企业相继公布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行业期待已久的固态电池似乎已近在眼前。
“固态电池的景气度确有上升,尤其是今年以来全球各大厂商在研发及中试层面的进展加速,资本市场对固态电池给予了更高的关注热度,固态电池产业的投融资行为也更活跃。”曾佑鹏表示。
头部电池厂商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克制:半固态电池已经具备量产条件,但固态电池仍需要更多的时间,多个关键技术节点还未突破,大规模装车量产可能会在2030年。
宁德时代有关负责人在财报交流会上也表示,“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很复杂,要考虑到成本和供应链成熟度等因素。其中,供应链成熟需要3年以上周期。”
国内电池厂商之间的竞争也延伸到了海外,这将会是企业未来增长的关键所在。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累计出口为81.6GWh,累计同比增长26.5%,比亚迪、蜂巢能源、瑞浦兰钧都超过平均增速。宁德时代上半年境外营收增长21.14%,贡献营收的最大增量。
与此同时,厂商海外建厂的步伐也在提速,宁德时代匈牙利工厂、与Stellantis合资的西班牙工厂及印尼电池产业链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当中,建成后将加强宁德时代本地化的供应能力。
“国内电池厂商海外市场窗口期在缩短,一方面由于日韩电池大厂市场份额被不断挤压,这些企业正在加快海外产能的建设,绑定全球国际车企大额订单以追回丢失的国际市场份额,如近期LG新能源签下奔驰107GWh的电池供应合同,加速美国基地产能的建设。”曾佑鹏表示。
另一方面,加快境外市场上市融资是抓住海外市场发展窗口期的关键,欧美市场对本地化生产的要求日益提高。二线厂商能否顺利推进海外建厂,并适应IRA法案等政策要求,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增长空间。这背后需要强大的资本支撑,这也是为何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等多家中企在2025年寻求赴港上市融资的重要原因。
电池厂商之间“你追我赶”早已稀松平常,不断推动技术和产能的升级。与车企优胜劣汰的命运类似,电池企业同样在上演。上半年,共有49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机配套,较去年减少1家,行业集中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随着车市传统的“金九银十”销售旺季拉开帷幕,市场需求有望井喷,进一步激发市场需求。与此同时,面临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的最后时间期限,预计也会有部分消费者把购车计划前置,也能对动力电池产生一定的刺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