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知远
编辑 | 剑书
所有人都严重低估了宗馥莉。
当你对娃哈哈的关注还停留在“豪门内斗大戏”时,宗馥莉已经悄然布完了一场更大的局。
过去70多天,这位娃哈哈的新掌门仿佛消失了。
没有公开讲话,没有媒体露面,甚至被曝出“至少一个多月未出现在公司了”。
但水面之下,刀光剑影,从未停止:
她果断注销了父亲生前倾注心血的浙江宏振智能芯片公司;
她一夜之间切掉了天猫旗舰店的旧运营权,那是“杜建英系”的重要阵地,转身就上线全新直营店;
她关停18家分厂,许多都与杜建英及其子女有关,同时,在西安掷下10亿,新建智能化生产基地;
然后,没有征兆地,她忽然高调出现。
前脚接受《财经》专访,后脚就把杭州的法院给投诉了,只因不满法院审理股权纠纷进度。
父辈那套“花精力跟政府打交道”的哲学,她不仅没有学习精髓,反而站到了父辈反面,跟地方叫板。
一连串的动作,让吃瓜群众看得眼花缭乱,以为又是一出“豪门内斗、争产撕逼”的经典戏码。
但如果你只读到这一层,就真的太低估宗馥莉了。
她不是在争家产,而是,在给自己、给娃哈哈这个三十多年的民族企业,抢夺时间。
大家都知道,2024年娃哈哈卖得好,拉齐了10年前的巅峰业绩。
但是,没有一个产品能永远靠情怀活下去。
更何况,宗先生的布鞋破了。
而对手,农夫山泉、华润怡宝,甚至是元气森林,没有一个会给娃哈哈喘息的时间。
这种局面宗馥莉清楚,娃哈哈的经销商们也很清楚,毕竟去年2月之前他们也还在苦闷,手里的货要怎么卖出去?
而这些,仅仅是娃哈哈面临的外困。
还有内忧:遗产争夺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积蓄已久的老问题:复杂的股权结构、盘根错节的家族关系、老化固执的渠道模式、青黄不接的产品……
就像镜像工作室写的,一个烟酒店的小老板说:
农夫山泉的业务员一周跑店三次
华润怡宝的业务员一两周一次
而娃哈哈的业务员,上次见到还是两年前
这就是父亲宗庆后留下的帝国:庞大,却也疲惫不堪,四处漏风。
所以宗馥莉说,“二代接班,意味着你不但要接住好的,也要接住不好的”。
于是从接班开始,她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外界关注的是她如何洗清队伍,但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细微之处:
比如宗庆后喜欢员工长篇大论的述职,但是宗馥莉要求汇报不要超过数百字,更讨厌假大空的PPT;
宗庆后重用老臣,崇尚“家文化”,但是宗馥莉提拔年轻人,看业绩说话;
宗庆后对员工关爱有加,让娃哈哈员工享受了持续了20多年的班车接送,还有各种节日礼包和补贴;
宗馥莉取消班车、缩减福利,年终考核变成季度考核,连基层的铺货员,都有月度走访KPI。
她说,“组织要为战略服务,机制要为优秀者让路”。
大船转向,总有人跟不上队伍。
有人说她冷血,有人说她激进。
但她说:“我们要做的是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在原有的蛋糕上争抢”。
而把蛋糕做大,走得更远,“不能靠情绪,而是靠稳扎稳打”。
不同于宗先生把“爱国”当营销工具,什么坚持不上市是坚守实业,不割韭菜;虽为“首富”,却在镜头前常穿布鞋、坐二等座。
宗馥莉却认为:
“把事情做成,比把故事讲好更重要”。
所以宗馥莉毫不犹豫砍掉不赚钱的产线和业务,哪怕那是父亲的心血。
对宗庆后时代被推崇的“联销体”,更是直接大刀阔斧,躺平的,串货的,统统逐出队伍……
吃瓜群众在意的是遗产怎么分,
可是宗馥莉早已越过纷争,直面真正的战局——如何让娃哈哈活下来,并且赢下去。
她说,“不要朝三暮四,不要总想着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在自己的行业里持续投入,把它做大、做强,看似朴素,但真正能坚持下去的,其实很少”。
所以宗馥莉需要的不是同情,也不是赞美。
她只需要——时间,去扛起肩上的责任。
当下,贸易保护主义的阴霾笼罩全球,地缘冲突此起彼伏,通缩压力如影随形,普通人如何在这场风暴中守护钱袋子?
我们有份“智谷趋势内部研判”,每周为你解读宏观、经济、政策、楼市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动向,199元/年,全年48期,帮助大家看清趋势,直达本质的财富信号。
最近恰逢智谷趋势12周年庆!为回馈各位读者朋友,现在订阅,我们还将加赠——
1、《5节宏观分析框架课(音频)》
2、1场《下半年市场展望闭门分享》
扫码入圈,看清趋势,消除迷茫,仅限50个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