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次冲击IPO,奇瑞资本化进程进入关键阶段
文|《财经》特约撰稿人 宋立伟 王欣
编辑 | 江玮
9月7日晚间,港交所上市委员会的一纸聆讯通过公告,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奇瑞”)21年的上市征程划下关键逗号。这家从2004年首次启动实质性上市计划的中国车企,在经历六次折戟后,第七次冲击资本市场终于迎来实质性突破。
对于奇瑞而言,此次通过聆讯,不仅意味着距离港股挂牌仅一步之遥,更标志着其通过持续的合规化改革与财务优化,初步解决了长期制约资本化的股权、治理等历史遗留问题,为后续融资铺路。
港交所公告截图
然而,这场看似 “通关” 的胜利背后,仍暗藏多重待解命题。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向《财经》表示,证监会在六个月申请有效期最后一天才下发 “全流通” 备案通知书的 “卡点” 操作,既折射出监管部门对车企上市审核的审慎态度,也带有产业支持的特殊信号。
此前,奇瑞董事长尹同跃表示,中国香港不仅是融资平台,更是其“全球化桥头堡”。尽管吸纳海外资本是企业选择登陆港股的核心目标之一,但分析师认为,对于奇瑞而言,目前海外基石投资者,尤其是美国资本的参与意愿普遍偏低,叠加地缘政治风险、欧盟反补贴税等外部因素,可能影响其上市后的募资规模与估值表现。
与此同时,中国车企在新能源化、出海全球、品牌焕新等维度持续加速,主流新势力与传统车企均已完成多轮融资或登陆资本市场。在多重压力与博弈中,奇瑞此时的资本动作既有现实考量,也带有路径抉择的意味。
屡败屡战,奇瑞终抵聆讯关口
与过去21年里IPO屡次失败相比,奇瑞此次赴港上市终于迎来曙光。
2025年2月28日,奇瑞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8月27日,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司发布备案通知书,明确奇瑞拟发行不超过6.99亿股境外上市普通股,并允许18名股东将合计20.16亿股境内股份转为境外流通,这一备案为其赴港上市扫清了境内监管层面的关键障碍。
证监会备案通知书截图
不过,奇瑞此次上市推进也并非毫无波折。8月28日,因尚未通过港交所聆讯,其首次递表的六个月有效期正式失效。但仅一天后,奇瑞便迅速重新向港交所递交上市招股书,并同步将财务数据更新至2025年一季度,展现出其冲刺港股的决心。
而到了9月7日,港交所官网显示奇瑞已通过上市聆讯,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华泰证券与广发证券(香港),这一进展使其距离港股挂牌仅一步之遥。
从财务表现来看,奇瑞近年业绩呈现持续高增长态势,为其上市提供了坚实支撑。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926.18亿元攀升至2698.97亿元,净利润从58.06亿元增长至143.34亿元;2025年一季度延续增长势头,实现营收682.23亿元、净利润47.26亿元,盈利能力与规模效应均显著提升。
其中,新能源业务的突破尤为亮眼。2022年至2024年,新能源汽车收入占比分别为13.2%、4.9%、21.9%;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提升至27.3%,新能源转型成效逐步显现。
在行业地位与市场表现方面,奇瑞的竞争力也得到第三方数据印证。根据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以2024年全球乘用车销量计算,奇瑞是中国第二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全球第十一大乘用车公司,且是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公司中唯一一家新能源汽车销量、燃油车销量、国内销量及海外销量较2023年均增长超过25%的企业;同期,其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速达 49.4%,位居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公司之首。
此外,奇瑞自2003年起已连续22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出口量第一,2025年上半年整体销量更突破126万辆,同比增长14.5%,日均销量近7000辆,创下同期历史最佳业绩。
对于奇瑞此次港股上市,有分析指出,奇瑞对融资需求一直较为旺盛,当前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投入上需大笔资金支撑,而港股上市恰逢中国汽车市场涌现三大浪潮——自主品牌崛起、新能源汽车普及、汽车出口增长,奇瑞作为出口领先的自主品牌,有望借助上市进一步巩固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奇瑞目前是国内少数未上市的整车企业之一,也是比亚迪、吉利、长安、长城、奇瑞主要自主车企中唯一未上市的企业。尹同跃坦言,此次上市或将成为公司链接资本与产业的重要转折点。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窗口有限,估值逻辑仍需打磨
除了上述主要自主车企,过去几年间,理想、蔚来、小鹏、零跑等新势力车企也已完成多轮增发或登陆港美股市场。
当头部自主车企与新势力早已完成资本化布局,奇瑞的资本化节奏明显滞后,这也让其不得不面临“时间差”带来的压力。
回望奇瑞过去的上市路,从2004年借壳巢东股份因股权争议折戟,到2009年多品牌战略下股权架构复杂导致IPO中止,再到2019年混改投资方资金链断裂拖累进程等,屡次失败已让这家公司错失多轮资本市场窗口期。
仅就新能源车板块而言,如今港股对其估值已较2021年高点回落40%—60%,投资者也从“追概念”转向“重盈利”,对企业的盈利稳定性、技术壁垒要求更严。
在港股汽车板块承压的当下,奇瑞需要向投资者证明其独特的估值价值。这也是其弥补历史遗憾、实现资本化突破的关键关口。
分析人士指出,奇瑞的产销规模与出口业务是其核心亮点,但新能源业务短板仍较为突出。2025年一季度,奇瑞新能源收入占比27.3%,远低于比亚迪、理想等公司。与此同时,奇瑞车型集中在15万元以下中低端市场,高端化不足,这与它早年因战略摇摆错失的发展时间有关,或影响其估值溢价空间。
更关键的是,海外市场风险正削弱其估值支撑。这一问题恰是奇瑞过往IPO未充分应对的挑战。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综上,奇瑞能否向投资者传递清晰的应对方案,将决定市场信心。
改革成效待考,上市只是开始
为了满足上市监管与国际资本市场要求,奇瑞近三年在财务结构、合规治理、ESG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列调整。
招股书显示,奇瑞引入多家中介机构,完成了三年连续盈利审计、全面税务重整与股东层级清晰化等工作。此外,公司亦在ESG报告、碳中和战略、董事会结构等方面,参照港交所上市企业标准推进改革。
分析人士认为,这些调整有助于奇瑞提升治理透明度与海外融资信任基础。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对《财经》表示,奇瑞此次获批上市历经21年坎坷,背后有多重因素,此次之所以相对顺利,国家政策为其上市提供了重要支撑,另外,股权调整同样关键。张毅认为,长期以来的股权架构问题一直是奇瑞IPO的阻碍,此次调整后,复杂情况得到改善。
从财务数据看,奇瑞过去两年的营收和利润表现出色,海外业务拓展迅速,这些为其上市后的市值表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资本市场最终仍将聚焦其业务成长性、盈利能力与全球竞争力。
据奇瑞最新市场战略,奇瑞未来三年将在高端新能源、智能驾驶、海外市场三条主线上全面发力,品牌矩阵中如星途、iCAR、风云新能源等将作为转型主力承担突破任务。
但业内观点指出,在当前车市竞争加剧、技术平台趋同、资本趋紧的背景下,奇瑞未来面临的不仅是IPO能否完成,更重要的是,如何用资本市场资源加速形成体系性竞争力。上市只是奇瑞新阶段的开始,它需要用更清晰的战略路径来回应资本市场的持续注视。
责编 | 张生婷
题图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