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卢陶然、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9月5日,证监会再次指导沪深北交易所就《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的修订征求意见,在“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应对气候变化”指南后,新增“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与水资源利用”三项具体指南。
回顾证监会、交易所就ESG信披出台的文件,2024年4月,沪深北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同年11月发布首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原理事、上海财经大学特聘教授张为国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指引》与此次修订的三项指南是“纲”与“目”的关系,而最新颁布的三项指南,体现了坚持正确方向、坚持脚踏实地、坚持循序渐进、坚持繁简适度的四个原则。
张为国向记者强调,所有A股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都以《指引》为准,三大交易所发布的《指引》是考纲,《指南》是教科书,要根据重要性判断报告披露的重点。
三项指南与《指引》衔接
《21世纪》:此次三项指南与去年发布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是什么关系?两者如何衔接以形成完整的披露规范体系?
张为国:两者是“纲”与“目”的关系。《指引》是“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总括性文件,搭建了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的整体框架;而此次三项指南则是对“纲”的细化落地,核心作用就是强化理念引导、提示披露要点、提供披露范例、限定披露内容。
简单说,《指引》回答了“要披露什么”的问题,明确了大方向和核心议题;指南则回答了“具体怎么披露”的问题,比如污染物排放量如何计算、能源消耗强度如何统计、水资源利用数据如何核算,都给出了详细指标和具体范例,让企业在实操中有明确依据,可操作性比《指引》更强。两者衔接后,就形成了“框架清晰、细节明确”的披露规范体系。
《21世纪》:证监会再次指导沪深北交易所发布《第三号污染物排放》《第四号能源利用》和《第五号水资源利用》三项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怎样看待其颁布的意义?
张为国:三份指南的首要导向是“坚持正确方向”。推进ESG理念发展,必须结合我国“生态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富裕”等核心理念与政策导向。
当前,全球ESG领域已出现明显逆流。美国特朗普总统上台后完全脱离此前发展轨道,如退出《巴黎协定》,反对ESG投资;美国证监会(SEC)也未按原定规则推进相关工作,反而撤回了此前的规划;美国在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也在“向后退”,而在化石能源的开发上则大加鼓励和激励;美国放弃了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公正转型”的核心理念,拼命打压早已逐步形成共识的各种“DEI”(Diversity, Equality and Inclusiveness,多元、公正、包容)理念和举措。欧盟同样如此,不仅简化了可持续发展各议题的信息披露要求,还放松了诸多监管规定,在程序、适用范围等方面均有所收缩。
但我国始终坚定不移沿着正确方向稳步推进,在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领域,党中央、国务院的核心基调从未改变,相关政府部门也持续出台配套文件。此次交易所、证监会在统一部署下颁布这三项指南,正是对“坚持正确方向”的具体落实,既不盲目追随西方波动的政策,也不脱离我国发展实际。
为何优先三项环境议题?
《21世纪》: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曾颁布了IFRS S1和S2两份指南。对比之下,我国选择“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三个议题制定指南,体现了怎样的实践逻辑?
张为国:任何准则落地都要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优先级,此次交易所发布的三个议题指南体现的是“坚持脚踏实地”的逻辑。ISSB自2021年11月宣布成立至今近四年,工作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没有优先构建“议题准则框架”。去年确定的生物多样性和人力资本两个主题,不仅范围过大,还可能掺杂政治因素,因此推进速度较为缓慢,未来三至五年内能否推出新准则很难说。ISSB自成立起也耗费过多精力于如何将美国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的行业指南整合进自身的准则,更使自己在颁布气候相关披露准则后,难以分身于本该优先推动的其他议题准则。
ISSB虽推动各国采纳已颁布的S1(一般要求与披露要求)、S2(气候相关评估要求)准则,但各国难以轻易采纳——因为ISSB尚未出台其他议题准则,而各国对上市公司的披露要求,不可能只覆盖一般要求和气候相关内容。
反观我国,三个交易所在证监会统一部署下,选择“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三个议题,既契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方向,也精准匹配这些领域的实操需求。这种聚焦关键议题、稳扎稳打的思路,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此外,三项指南参考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等国际机构和欧盟准则的内容。例如从GRI框架来看,其对“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这类环境议题是有明确覆盖的,我国在制定指南时,确实参考了它们在议题分类、披露逻辑上的成熟经验,比如对污染物类型的划分、能源消耗的统计维度等,这是国际通用的实践,借鉴后能让我国企业的披露信息更具国际可比性。这种“博取众长,为我所用”“既不排他,又以我为主”的做法充分体现了我党和国家数十年坚持的“实事求是”正确方针与政策。
《21世纪》:去年4月交易所发布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如今三项新指南落地,这一系列政策出台的节奏,体现了我国ESG披露规范制定的何种特点?
张为国:这恰恰体现了“坚持循序渐进”的特点,也是对“可操作性”疑问的直接回应。国际组织如IS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颁布准则,往往周期过长,一个准则从立项到最终颁布往往需要数年,甚至一、二十年,出来的一个准则篇幅常达数百页。这种模式不符合中国实际。
在中国,各类规范的形成都有“循序渐进”的规律,我们的逻辑是先发布总括性文件,再逐步颁布细化的指南,不可能一下推出数十万字、几百页的文件。人大颁布的法律,国务院颁布的法规,各部委 颁布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最终到交易所、行业协会等颁布的应用指南,逐步形成“纲举目张”的规范整体,条理清楚,结构完整,实操性强。
去年4月,在“国九条”颁布当天,三个交易所在证监会部署下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虽仅31页、1.4万字,但已涵盖一般要求和21项议题要求。去年9月,中国上市公司协会颁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工作指南》;去年10月,上交所发布《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质量三年行动方案》;今年4月,上交所又发布《科创板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引》;如今再针对“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颁布三项指南。这些举措都是在去年《指引》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理念引导、提示披露要点、提供披露范例、限定披露内容。这种“循序渐进、扎实前行”的路径,既逐步提升“可操作性”,也避免了政策“一刀切”的风险。
我想强调,国际组织的准则往往篇幅冗长,很多内容脱离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在中国并不可行。任何准则、指南、指引,都必须平衡“理想化”和“可落地”,“全面性”和“实操性”,做到“繁简适度”。坚持“繁简适度”不仅不会影响指导性,反而能提升可操作性——这是我国ESG披露规范制定的重要原则。
以上交所已颁布的文件为例:去年4月的《指引》1.4万字,搭建了总框架;今年发布的第一号指南1.9万字,第二号指南1.9万字,针对核心议题细化要求;此次三项指南共1.7万字,聚焦“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三个关键领域,明确了详细指标、具体范例甚至数据计算方法。这种篇幅既避免了过于简略导致指导不足,也避免了过于繁琐增加企业负担,恰恰是“繁简适度”的体现。
我相信后续交易所或其他相关方还会进一步颁布指南,上市公司、中间机构、数据集成商等也可在这些指南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与国际先进做法,形成更详细的最佳实践,最终扎实推动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内容与质量逐步提升。
《21世纪》:2026年4月30日前,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创业板指数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将面临ESG报告强制披露要求。结合此次三项指南的落地,你认为这些企业当前最需要做哪些准备?
张为国:企业自身肯定会认真对待强制披露要求,核心准备方向其实很明确,主要是三方面:一是加强相关培训,让企业高层和各相关部门领导和一般员工理解指南要求,尤其是数据核算方法、披露要点等细节;二是完善数据与信息系统建设,可持续发展披露依赖大量基础数据,比如污染物排放量、能源消耗量、水资源取耗量等,企业需要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尤其是要努力将相关披露要求整合到业财融合的信息系统中,减少重复劳动和不必要的成本,提升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三是按照指南要求模拟编制报告,提前发现数据缺口、流程漏洞等问题,避免在强制披露时出现合规风险。
这些准备工作看似基础,但却是确保披露质量的关键,企业只要扎实推进,就能较好地应对强制披露要求。
最后更需强调的是“行胜于言”的重要性,即企业首先要在“行”上下功夫,努力根据自身特点,确定重要议题,抓住机遇,减少甚至避免风险;然后在“言”上下功夫,努力讲好故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企业和社会价值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实现这项壮举的终极目标。
上一篇:近一周又一起!万达所持94亿股权被冻结 万达162亿股权再被冻结 万达股权被冻结
下一篇:深扒A股游戏公司中报:“盈利王”易主,押注AI有人亏麻了 深扒A股游戏公司中报:“盈利王”易主,押注AI有人亏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