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林典驰9月5日,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在安徽芜湖举行,展现以先进技术和低空场景应用为主题的低空经济全球发展成果。
今年以来,低空经济虽未像机器人和AI一样持续站在聚光灯下,但关注度依然不低。截至9月5日收盘,低空经济指数(8841750.WI)年内涨幅15.78%。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低空经济指数70家成分股半年报发现,低空经济尚处于早期和培育阶段,产业链不同环节出现“快”与“慢”的分化。不过,低空经济的发展从未停止脚步,而且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产业链的“快”主要体现在场景探索加快、适航取证提速、整机和零部件发展快和基础设施落地加速。
“慢”则体现在商业化落地放缓、规模化交付降速。今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给出“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原则指引,同时要求和强调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发展原则。在顶层规划指引下,商业化节奏有所放缓。
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低空经济指数70家成分股公司合计营收达到1731.43亿元,同比增长2.4%;实现归母净利润为84.87亿元,同比下降16.72%。
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低空飞行,基建先行。基建的重要性是决定整个产业能否“飞得起来、飞得安全、飞得划算”的前提。
与传统民航基建不同,低空基建更加复杂,需要解决的问题涵盖密度高、频次高、空域低、主体多元等,因此也催生了一批新“玩家”与新业务。
老牌空天企业中科星图从“遥看地球”到低空基础设施构建者,已将低空业务发展成其三大产业板块之一。上半年,其低空业务实现营收6381.39万元,占总营收4.73%。
中科星图主要提供基础数据、智能计算、空域管理服务等一站式解决方案。截至6月末,其通过线上订阅使用或试用飞行服务平台的城市有40余个,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且已线下签约深圳、青岛、湖州、福州、南宁、西宁等城市。
另一家传统空管企业四川九洲,则从民航雷达向低空领域延伸。低空经济风口来临,这家公司顺势切入低空基础设施构建,服务低空通航和无人机飞行。上半年,其实现营业收入18.54亿元,同比增长5.53%。
四川九洲不仅与蜀道交通服务集团、丰翼科技等企业签订战略协议,还参与了深圳、东台、建德、绵阳等地的低空管理、防控、协同监视及测试示范建设,在手订单稳定增长。为匹配低空业务需求,该公司今年拟投入2.6亿元技改资金,推进智改数转,提升批量生产能力与自动化水平,夯实产能基础。
此外,*ST智胜、莱斯信息等企业也加速卡位:*ST智胜先后签订浙江某地低空空域管理系统、广西低空飞行服务站系统等项目合同;莱斯信息则推动“天牧”整体解决方案落地,拿下湖北省、南京市、扬州市、文成县等低空项目。
中报显示,上半年,多家上市公司在低空项目上均有斩获,基建赛道的“百花齐放”格局初显。
适航进度带动产业链发展
今年以来,低空经济产业链的核心突破点——适航取证迎来里程碑,为产业链上下游注入强心剂。
3月,亿航智能旗下两家运营公司获全球首批载人运营合格证(OC),标志着低空载人商业化正式“破局”。5月,小鹏汇天“陆地航母”飞行体生产许可证(PC)申请获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受理,量产进程迈出关键一步。
到了6月,峰飞航空获民航局货运版TC认证(V2000CG型号),成为全球首个拿到适航证的吨级eVTOL货运机型,填补货运低空装备的适航空白。
适航证的突破,直接带动产业链配套企业“加速跑”。
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跨界到低空经济,英搏尔上半年相继与亿航智能、亿维特、高域等低空经济领域eVTOL头部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获得多个项目定点。
英搏尔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集成芯”技术产品将电机电控集成,使电推进系统实现了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密度高等优势,契合eVTOL整机的需求。
英搏尔与亿航智能成立的合资子公司云浮英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已进入厂房基建和设备调试阶段。产能建设完毕后,能够满足亿航智能EH216-S无人驾驶航空器的总装产能需求。同时,中报显示,这家公司和亿维特、高域的样机开发进展顺利。
在投资者调研中,英搏尔透露,亿航EH216-S已实现样机与小批量交付,预计今年将有批量订单,同时VT35新机型电推进系统、与亿维特合作的ET9机型开发均按计划推进。
今年,汽车零部件企业圣龙股份也加大低空经济领域投入力度。半年报显示,这家公司已获得小鹏汇天低空飞行器作动器项目定点,项目计划在2026年实现量产。
万丰奥威是A股里少有的通航飞机制造商,旗下钻石飞机是全球通航制造三强之一,拥有18款机型的知识产权,客户遍布欧洲、北美、亚太和中东等区域,主力机型已经被应用于培训、私人出行、特殊用途等领域。
今年上半年,万丰奥威通航飞机制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4.38亿元,同比增长12.09%,在手订单充足。
值得关注的是,万丰奥威收购Volocopter核心资产后,正推进部分eVTOL机型的型号合格证(TC)取证,且对标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标准。
华创证券研报指出,市场或低估此次收购的战略意义,交易不仅能丰富万丰奥威eVTOL产品矩阵,还可借助其海外整合经验开拓全球市场,加速商业化进程。
商业化落地关键节点来临
尽管产业链进展顺利,但商业化落地仍需“用案例说话”。而今年以来,两个关键事件勾勒出商业化的“真实图景”。
一边是亿航智能的“战略调整”。8月26日,亿航智能盘初一度跌超11%,续创新低,截至9月5日,股价仍在低位徘徊。
这一波动源于该公司调整全年收入指引:从原先的9亿元(分析师预期8.633亿元),下调至约5亿元。
对此,亿航智能解释称,今年战略重点转向“扩大商用eVTOL业务与开发运营示范模型”,而非单纯追求交付量。
在二季度业绩电话会上,亿航智能创始人胡华智强调:“航空业不适合急功近利,更关键的是构建完善的商业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二季度亿航仍获得150架eVTOL增量订单,且交付了68台EH216系列产品。
低空载人观光的“大众体验”已箭在弦上。亿航智能首席运营官王钊透露,“三季度两家运营公司将增加运营架次、积累数据,争取2025年内正式向社会公开售票。”
另一边是“eVTOL海上石油平台运输”的突破性案例。
8月3日,中国海油、中信海直及峰飞航空合作完成全球首次海上石油平台物资运输飞行,这一案例被业内视为“低空商业化的标杆”。
此次飞行往返超300公里,是之前深圳-珠海测试航程的7倍,不仅验证了eVTOL在复杂海洋环境中的长距离运输能力,更凸显其核心优势:无人驾驶降低运营成本,且最坏情况下仅损失物资和飞机,零飞行员生命风险,尤其适配高危海域作业。
对此,市场迅速给出正面反馈:消息发布次日,中信海直股价上涨5.54%。
中信海直是A股为数不多的通航运营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表现稳健,实现营收10.38亿元,同比增长7.9%,实现归母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15.9%。
除传统直升机海上石油运输外,中信海直上半年还拓展了低空消费场景,稳定运营深圳-珠海航线,新增观光航线至13条,开通12条行政区间摆渡航线。
尽管基建、产业链、商业化均有突破,但低空经济领域仍处于萌芽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标准体系完善程度、商业化场景落地节奏均存在不确定性,短期内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仍面临挑战。低空经济已从“概念讨论”迈向“实景落地”,步入“拼交付、拼落地、拼场景”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