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徽商银行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公告。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211.57亿元,同比增2.25%;净利润93.28亿元,同比增3.81%。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达2.25万亿元,较年初增幅11.82%。
在资产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徽商银行营业收入增速明显放缓,传统息差业务承压。面对挑战,2025年上半年,徽商银行围绕对公业务转型战略,持续深化交易银行体系建设,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特色业务表现突出,成为拉动业绩增长的新引擎。
营收净利微增,净利差持续收窄
2025年上半年,徽商银行盈利端虽维持增长态势,但增速明显放缓。上半年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分别增长2.25%、3.81%,而2024年上半年这两项数据分别为增长4.57%、5.90%,增速下滑态势显著。
事实上,近年来徽商银行业绩虽稳定增长,但增速呈下降趋势。从2020年至2024年,该行营收增速在经历从3.63%到9.98%的上涨后,于2024年滑落至2.10%;归母净利润增速在历经从负增长到19.75%的上涨后,也在2024年降至6.80%。
传统利息业务承压是拖累营收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2025年上半年,该行净利差为1.37%,同比下降20个基点;净利息收益率1.55%,同比下降25个基点。受此影响,作为营收核心支柱的利息净收入达145.30亿元,同比下降1.06%。
在资产规模方面,截至6月末,徽商银行资产总额突破2.25万亿元,较年初大幅增长11.82%,扩张势头强劲。然而,同期营业收入增速仅为2.25%,显著低于资产增速,资产运营效率有待提升。
特色业务破局,科技金融持续发力
面对传统息差业务承压的市场挑战,作为扎根安徽本土的金融主力军,徽商银行聚焦对公业务转型战略,以“对公业务提升工程”与“轻资本业务提升工程”为双轮驱动,持续深化交易银行体系建设,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特色业务多点突破,成为业绩增长的新引擎。
从具体数据来看,特色业务规模与增速均表现亮眼: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科技贷款余额达2017.94亿元,较年初净增330.29亿元,增幅19.57%,为安徽科技型企业发展注入充足金融活水;绿色信贷余额1444.68亿元,较年初增加379.50亿元,增幅高达35.63%,契合国家“双碳”战略与地方绿色发展需求。
与此同时,供应链金融与跨境金融业务同样成效显著。报告期内,供应链金融投放较去年同期增长64.53%,通过“线上化、数字化、场景化”服务模式,深度嵌入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凸显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深耕成果;跨境结算量达88.70亿美元,同比大幅上涨47.82%,服务外贸企业的能力与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为安徽对外开放与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整体风险可控,局部领域面临挑战
在资产质量方面,2025年上半年徽商银行整体风险水平保持稳定。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07.6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89亿元,但得益于贷款规模的稳步扩张,不良贷款率逆势下降0.01个百分点至0.98%,维持在行业较低水平;同期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提升3.47个百分点至289.94%,风险抵补空间进一步拓宽。
从信贷规模与结构来看,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达1.0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81%。呈现出“对公为主、零售为辅”的特征,公司贷款占比71%、零售贷款占比29%。细分来看,公用事业贷款占比21%,位列各行业首位,制造业、商业及服务业贷款占比分别为13%、14%。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5年6月末,徽商银行逾期贷款余额133.46亿元,较年初增加6.88亿元,增幅5.43%,显示潜在风险有所积累。此外,个人贷款不良率1.52%,高于公司贷款的0.84%,消费信贷板块的风险管控压力值得持续关注。
2025年是徽商银行成立20周年,也是该行启动“H+A”计划的第6年。2025年8月8日,徽商银行公告表示,原董事长严琛于日前因工作调动辞任,为确保战略委员会和风险委员会工作平稳衔接,由行长孔庆龙代为履行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职责。
未来,谁将接棒这家安徽头部城商行,并带领其走出“规模快跑、盈利慢跑”的转型阵痛,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管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