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韶葵
8月23日,国内“染料一哥”浙江龙盛(600352.SH)发布2025年中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5.05亿元,同比下降6.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28亿元,同比增长2.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5.83亿元,同比下降9.54%。
从扣非净利润数据来看,浙江龙盛的盈利能力正在减弱。今年6月份,公司刚刚以6.97亿美元收购行业元老级公司德司达,取得了染料行业更大话语权,为何交出了一份看起来不那么乐观的成绩单?
分析财报可知,浙江龙盛的主要利润来自传统制造业,以染料和中间体业务为主。其另一条业务分支是房地产,以上海城市更新项目华兴新城为主。
一边收购重组德司达,一边在上海打造城市更新大型综合体项目,“染料大王”经营数据的下滑,或许要从大额收并购可能产生的短期财务问题,及城市更新业务的长周期回报模式中寻找原因。
8月27日,浙江龙盛收报10.48元/股,公司市值340.95亿元。
短期财务问题浮现
大额收并购对财报的影响,从短期负债的上升可见端倪。今年上半年,浙江龙盛的短期借款约为90.53亿元,相比2024年年末的79.23亿元,上涨约14.26%。
从应付票据增加这一点来看,浙江龙盛或许也想通过扩大融资来平滑资金压力风险。期内,浙江龙盛应付票据18.03亿元,相比2024年年末上涨了大约4亿元。
同期,浙江龙盛的应收票据也有所增加,表明销售活动变得活跃。但现金流有压力的同时,资金占用风险也会扩大。据中报数据,今年上半年,浙江龙盛应收票据7532.7万元,比2024年末高出近300万元;应收账款约为22亿元,比2024年末高出近4亿元。
不过,浙江龙盛并不认为公司存在重大坏账风险。据中报披露,该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点分布于多个合作方和多个客户,截至2025年6月30日,浙江龙盛应收账款的9.53%源于余额前五名客户,公司不存在重大的信用集中风险。
浙江龙盛解释了短期负债及应收、应付票据有所增加的原因,指出为控制流动性风险,公司综合运用票据结算、银行借款等多种融资手段,并采取长、短期融资方式适当结合,优化融资结构的方法,保持融资持续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平衡。
从持有现金这一项来看,浙江龙盛2025年上半年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约为75亿元,相比2024年年末的大约113亿元,出现明显减少。浙江龙盛坦承,公司所承受的最大信用风险敞口为资产负债表中每项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
作为国内第一家化工染料上市公司,浙江龙盛也是典型的家族企业,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为阮伟祥,同时也是上市公司实控人。天眼查信息显示,阮伟祥持有上市公司13.09%股份,持股比例略高于其接班人、二儿子阮水龙。
染料属于小众市场,市场增长缓慢,中国近几年染料产能维持在90万吨,占全球的比例为70%左右,而龙盛染料产能为31万吨左右。但由于下游需求增速放缓,最近几年,中国染料产量持续下降。
或许是意识到这一点,浙江龙盛早年开始布局房地产,且看中的是城市更新这一赛道。近年来,随着浙江龙盛在上海城市更新项目的入市销售和进入建设尾声,这家浙江实业上市企业的房地产版图才开始受到业内关注。分析人士指出,实业介入房地产,优势是具有传统产业的现金流支撑。
旧改资金回报周期长
8月1日,随着浙江龙盛位于上海苏河湾板块的地标建筑博懋广场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浙江龙盛在上海核心区域的旧改项目推进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同策研究院联席院长宋红卫分析认为,产业多元化布局是浙江龙盛企业战略发展方向。龙盛进入房地产领域也比较早,2013年就开始布局地产业务,主要集中在上海和浙江两个房地产市场比较稳健的区域,因此发展一直比较稳定。但这项业务对公司带来的资金压力,需要有效应对。
浙江龙盛2025年中报中提及,公司目前房地产业务所占的资产比重较高,其中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物业项目也较多,未来可能会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针对行业政策调控风险,公司建立了政策响应机制:设立专项研究团队监测宏观政策动向,构建包含政策变量、市场供需、客户结构的多维分析模型,动态调整项目运营节奏,确保投资决策兼具前瞻性与科学化。
从现状来看,由于浙江龙盛所开发的城市更新项目存在资本回报周期长的特征,财报数据上,体现出短期内对资金占用风险的提升。
据2023年中报披露,浙江龙盛在上海的房地产投资布局,花费金额超过300亿元,包括华兴新城(住宅部分为“龙盛湾上”,商办部分为“博懋广场”)投资250亿元;大统基地旧区改造(福新里和福新汇)投资63亿;24.3亿元收购中山公园兆丰嘉园370套住宅。
相比不少传统房企先建可售住宅、后建商办的模式,浙江龙盛通常将住宅和商业同时开发,这也彰显了其“财大气粗”的一面。
但这样的开发模式容易导致资金沉淀。2025年中报显示,龙盛湾上和华兴新城的母公司上海晟诺,总资产达258.31亿元,但负债总额高达229.07亿元,资产负债率达88.68%,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同期,上海晟诺亏损2368.51万元。
房地产子公司出现亏损,导致浙江龙盛上半年合同负债飙升至约115.93亿元(2024年年末约为72.70亿元)。合同负债占总资产比重大约为15%,相比2024年年底大约增加了5个百分点。
城市更新开发业务导致资金沉淀的另一个表现,便是近几年维持较高的存货水平。2023年年末,浙江龙盛的存货约为293亿元,除了房地产项目之外,还包括化工原料等。2024年年末,这一数据略有下调,约为288.33亿元,到了2025年上半年,存货又有所增长,约为294.69亿元。
据了解,浙江龙盛在2025年工作会议中提出将“全面拥抱AI时代”,并优化资源配置,但未提及新增土地储备计划。
目前, 浙江龙盛旗下仍有多个房地产项目在售。宋红卫指出,浙江龙盛在上海开发城市更新项目,不以规模至上,在产品打造上反而成为业内不少高端项目开发商的竞品。房地产行业的调整,也给浙江龙盛弯道扩张提供了好的时机。从投资策略上,可以看到浙江龙盛对于上海等核心城市房地产发展阶段以及潜力把控比较精准。
他同时也指出,做城市更新项目的房企会承受更大的财务压力,这是企业痛点。因此,城市更新项目公司的财务考核不能按常规的财报节点,而应考虑按照项目周期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