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硬科技核心,如何抓住“中国芯”崛起的机遇? 中国芯崛起重塑全球芯片格局 把握科技创新主动权
创始人
2025-08-28 08:11:58
0

近期以来,听到最多的对A股市场描述的一个关键字就是“涨”。

确实如此,近2个月以来,无论是大盘上证指数、深证成指,还是细分领域的代表指数都呈现不同幅度的上涨,给投资者带来满满信心。

A股市场整体上涨最核心的主线就是“科技”。比如,半导体、人工智能概念、机器人概念等,Wind数据显示,这些含“科技”量高的行业近2个月涨幅都超过了20%,半导体走出了新高。

仔细观察发现,半导体行业中的半导体材料设备成为细分领域受关注度最高的行业之一。

Wind数据显示,科创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950125)近2个月来累计涨幅达到21%,跟踪该指数的相关产品,受到市场资金的追捧。

比如,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26日,科创半导体ETF(588170)近60个交易日,资金累计净流入达1.34亿元,产品规模达4.64亿元,规模翻了一倍。



为何半导体材料设备备受资金青睐?

这背后是周期筑底、产能回升、国产替代、AI加速驱动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共振。

半导体产业在经历了过去2年的库存调整后,供给和需求都开始回升,叠加国内AI产业、机器人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需求增长之下,受经贸环境因素影响,半导体产业成为战略制高点,国产化替代需求不断加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半导体产业的基石支撑产业,半导体材料设备的国产化自主可控发展成为关键,其在政策和资金上得到大量支持和投入。

可以预见,在基本面持续夯实等多重因素共振下,半导体材料与设备领域或正步入戴维斯双击的窗口期。

多因素共振,半导体产业基石迎戴维斯双击

随着半年报的密集披露,电子行业特别是电子行业细分的半导体成为公募、券商等各大研究机构密集调研的赛道。

Wind数据统计显示,电子行业(具体为电子、半导体、数字芯片设计)成为众多机构扎堆调研的所在地。近一个月以来,市场多家半导体企业机构调研数量超过70家,甚至有的企业调研机构高达140多家。

进一步细化发现,这些被机构扎堆调研的企业多数处于半导体材料设备细分行业,比如,某半导体材料设备公司,近一个月以来,就有超过120家机构调研。

半导体材料设备行业备受市场青睐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

首先是半导体行业周期筑底,产能需求的回升。

半导体行业通常呈现出3-5年的"产能扩张-库存累积-价格调整-出清反弹"的周期律动。最新一轮的半导体下行周期已经在2023年二季度见底,从2023年三季度环比明显改善,2024年开始逐步进入回升的趋势。

根据WSTS以及SIA统计的数据,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在2024年恢复到单月15%~25%的快速增长区间,在2024年9月创单月历史新高。

其次,国内AI、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高速渗透发展,对半导体芯片需求急速增长。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44.3%,创同期历史新高,部分月渗透率甚至超50%。汽车电子化对各类半导体芯片的需求大幅增加,从功率半导体用于电池管理系统,到传感器芯片用于环境感知,再到计算芯片用于自动驾驶决策。

人形机器人产业,是我国走在全球前列的产业,也是近年来高速爆发的产业。2025年7月上旬,该行业迎来了密集的融资热潮,上半年融资事件高达77起,远超过去年全年的总和。

人形机器人,这一融合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领域技术的复杂系统,其核心组件之一便是主控制系统。高性能的主控制系统对于高性能的芯片需求必不可少。

再看AI领域,2025年初,Deepseek大模型的火爆,再次点燃了算力芯片市场的热情。近期,DeepSeek-V3.1大模型宣布推出,公司宣布全面适配国产AI芯片,进一步激发了国内算力芯片市场的热情。

最后,国产替代不断增强,自主可控从“可选”走向“必选”,“中国芯”崛起。

中美之间的关税博弈在全球形成深远影响,半导体产业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作为科技领域的战略制高点,既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尺,也是博弈的重要拉锯焦点。

作为半导体上游,支撑半导体芯片制造的基石,半导体材料设备也是当前国际技术博弈的焦点。在一些尖端设备上,比如EUV光刻机等长期成为国外遏制我们发展的手段。

在需求提升的背景下,国产替代进程需要全面提速。半导体材料设备是实现半导体行业技术攻关、自主可控的核心阵地之一。

根据CINNO Research最新统计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半导体产业总投资额为4550亿元,同比下滑9.8%;然而,半导体材料设备投资逆势增长53.4%,成为唯一实现正增长的领域,凸显了我国在自主可控方面的战略决心。



半导体周期筑底,在需求回升以及新兴产业带动发展下,扩产升级浪潮在加速。在这一过程中,半导体设备材料往往率先启动,这一传导路径已在业绩端有所显现。

Wind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到2025年一季度,科创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成份股已连续3个季度营收增长超25%,比其他半导体细分领域表现较好。

产业的繁荣回升往往会传导至资本市场,带来资本市场的投资价值。Wind数据显示,科创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突破1800点走出新高,近2个月涨幅超过20%,成为市场资金的追捧热地。

可以说,从产业扩张需求到资本市场表现,半导体产业基石——半导体材料设备迎戴维斯双击时刻。

科创半导体ETF助力,抓住硬科技核心资产

半导体材料设备迎来成长发展机遇,那么这些硬科技的核心资产在哪里寻觅?

科创板成为半导体材料设备重要的集聚阵地。作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落子,近年来科创板持续完善对半导体等硬科技领域企业的制度护航。

2024年“科创板八条”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允许“轻资产、高研发投入”企业简化认定流程;再融资环节支持科创债发行与多元化支付工具;并购重组新规亦提升对科技企业估值的包容性。

众多的政策支持,使得科创板市场集聚了国内众多半导体材料设备龙头企业,成为市场资金关注的重要阵地。

中证指数公司在2024年7月发布了科创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不同于市场上其他半导体相关指数侧重中游制造或下游应用领域,科创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是市场中少有的高度聚焦半导体设备和半导体材料两大领域的指数。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26日,根据申万三级行业分类,科创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成份股中,半导体设备占比60.2%、半导体材料占比达23.9%,合计权重超过80%,对于半导体关键环节的代表性较强,为半导体领域的精细化投资提供了合适的载体。

细看成份股,科创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精选半导体设备及材料领域的优质龙头企业,具有硬核科技赛道的核心属性,兼具成长性和爆发力。

Wind数据的盈利与价值分析显示,预计科创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的成份股2025年整体实现的营收将增长16.09%,2026年预计增长17.99%;归母净利润预计2025年增长54%,2026年预计增长29%。

可见,半导体材料设备展现出了价值成长空间。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科创板投资需要一定门槛。

为了满足投资者的需求,降低门槛。以华夏基金为代表的公募机构围绕着科创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布局相关产品,助力投资者抓住硬科技机遇。

科创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的ETF产品一上市便成为投资者高效投资的工具,受到市场资金青睐。科创半导体ETF(588170)场内近2个月来,资金净流入超1.3亿元。

在洞察市场变化与需求的基础上,为了更好服务投资者,被动投资大厂华夏基金充分发挥被动投资管理能力,积极布局科创半导体ETF场外联接基金(A类:024417;C类:024418),助力场外投资者分享“中国芯”崛起红利,抓住硬科技核心,使得更多投资者能够分享到产业进步和扩张的红利。

立足当下,着眼产业浪潮,精准锚定产业扩张与技术攻坚交汇点的科创半导体设备ETF及链接产品,或正成为市场投资者捕捉国产半导体设备机遇,抓住硬科技核心的高效工具。

注: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年内最大规模IPO国货航12月... 12月29日消息,根据安排,国货航(001391)将于12月30日登陆A股市场。资料显示,国货航IP...
高额研发进入收获期?中国海防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邓浩科技股崛起,资本市场对包括无人智能、水下作战在内的新域新质战力高度关注。中国...
美国炒币大厂也开始“996福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察Beating,作者:林晚晚、EeeVee,编辑:Jack,题图来自:AI生...
主要业务全面回暖,中信建投上半... 8月28日,中信建投(601066.SH)发布2025年半年报,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07.40亿元,...
新“股王”诞生! 新“股王”诞... 澎湃新闻2025-08-27 14:03:12界面新闻8月27日午后,寒武纪股价盘中一度超越贵州茅台...
券商“一哥”中信证券上半年净赚... 红星资本局8月28日消息,今日晚间,券商“一哥”中信证券(600030.SH,06030.HK)披露...
跨界上瘾!追觅科技官宣造车,钱... 出品|达摩财经新能源汽车赛道洗牌残酷,多位明星玩家遗憾出局,后来者仍接踵而至。8月28日,国内清洁电...
8月28日这些公告有看头 8.... 2025.08.288月28日晚间,沪深两市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以下是第一财经对一些重要公告的汇总...
业绩“虚胖”藏隐忧,药明康德短...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斯文 于娜 北京报道近期,CXO行业龙头企业药明康德...
滴滴与投资者达成和解,海外市场... 8月28日,滴滴宣布同意支付7.4亿美元解决一项投资者发起的集体诉讼。滴滴表示,公司不存在任何不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