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7新政”两周年,A股IPO从闯关博弈迈向精准筛选 827新政解读 827新规
创始人
2025-08-27 18:32:50
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崔文静 北京报道

2023年8月27日,证监会发布《证监会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以下简称“827”新政),提出“阶段性收紧IPO与再融资节奏”。当前,“827新政”已推行满两年,A股IPO市场发生极大变化。昔日每年动辄三四百家企业上市的“高速时代”宣告终结,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理性、更注重质量的新阶段。

两年来,市场经历了从焦虑、迷茫到逐渐适应的心态转变。IPO受理、撤回和上市数量逐步趋稳,“确定性”成为投行与企业关注的核心——尽管压力仍在,但对上市进程的预期已更加清晰。

Wind数据显示,2025年1月1日—8月26日,A股新上市企业66家,虽较2023年同期的241家差距显著,但较2024年同期略有回升。更引人注目的是,主板IPO增速明显提升,较2024年同期增长35.29%,反映出二级市场信心有所恢复。

另一方面,IPO受理正在提速。2025年1月1日-8月26日,IPO受理总数达179家,较2024年同期大幅增长459%。与此同时,“撤否”企业数量大幅减少,约为去年同期的两成,显示排队企业整体质量明显提高。

更深刻的转变发生在板块选择之间。北交所从前期的“备选”跃升为众多企业的首选。一批利润规模超过创业板、主板门槛的企业主动转向北交所,寻求更快、更确定的上市路径。其背后不仅是板块定位的清晰化,也源于北交所募资完成率逼近100%的现实吸引力。

“827新政”实施两周年,A股IPO已走出野蛮生长,步入理性发展新阶段。“重质优于重量”,成为市场共识。在这一基调之下,企业、投行与监管的共同选择,正塑造一个更加稳健、透明、可持续的IPO生态。

IPO步入理性阶段

“827新政”实施两年以来,A股IPO市场的心态与生态经历了清晰的演变过程。

新政推出之初,市场对IPO节奏调降普遍感到焦虑不安。一年前,心理层面已逐步接受,但对上市标准的边界仍存在困惑。如今,随着IPO新规持续落地,受理、撤回及上市企业数量逐步趋稳,市场对IPO新常态形成了更理性的认知——尽管投行与企业的上市压力仍在,但对能否符合上市要求、何时可能实现上市等方面的“确定性”显著增强。

多组统计数据也呈现出“827新政”实施两年来A股IPO生态的变化。

首先是新上市企业数量。根据Wind数据统计,2025年1月1日至8月26日,A股新上市企业为66家,虽与“827新政”前2023年同期的241家相比差距显著,但较2024年同期的57家增加了9家,实现小幅回升。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2025年以来上市企业总数与2024年同期总体接近,但主板上市节奏明显加快。截至8月26日,2025年主板新上市企业已达23家,较2024年同期的17家增长35.29%,回升态势突出。

据受访投行人士分析,“827新政”的初衷之一是通过控制上市公司供给来稳定二级市场上市公司规模及股价。由于主板项目市值更高、规模更大,主板上市项目的明显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二级市场信心的提升。

基于此,部分投行人士预计,随着更多资金涌入市场,投资者对新股发行的接纳程度将有所提升,后续IPO节奏可能适度加快。但他们同时强调,这种加速将是有限且可控的,以避免对当前股市的良好增长势头造成冲击。

从月度数据来看,2025年以来的IPO节奏总体保持平稳:除3月上市12家之外,其余月份上市企业数量均维持在6至9家之间。这一水平较2024年8月至12月每月上市企业均达两位数(10–12家)的态势略有回调。

“过去监管鼓励企业加快上市步伐,而现在更注重质量而非数量,理性上市、量力而行已成为IPO的新基调。”一位资深投行保代表示。他预计,今年全年上市企业数量可能保持在100家左右。随着后续IPO节奏逐步提升,未来每年上市企业数量稳定在200余家,或将成为一个更符合市场现实的常态。

IPO受理提速、撤否降速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与一年前相比,无论是投行保代还是拟IPO企业,对上市的焦虑情绪都明显缓解。

这一转变的重要背景是IPO受理速度的加快。尽管从月度数据看,受理数量仍处于较低水平——截至8月26日,2025年内有5个月的单月受理家数不超过3家,占比超过六成。但投行保代指出,由于IPO受理高峰通常集中在每年6月和12月,因此半年度或年度数据更具参考价值。

统计显示,以1月1日至8月26日为统计周期,2025年IPO受理家数已达179家,较去年同期的32家大幅增加147家,增速高达459.38%。对市场而言,IPO受理节奏的明确至关重要:只有把握大致的受理时间窗口,保荐机构才能合理安排企业辅导进度,拟上市企业也能更精准地规划上市时间表。这正是业内更关注中长期受理趋势,而非月度波动的原因所在。

除了IPO受理提速外,2025年另一个显著变化是撤否数量锐减。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6日,今年以来A股撤否企业共计84家,较去年同期的356家锐减76%,仅为去年同期的两成左右。

从月度趋势看,撤否数量自2024年8月开始明显下降,当月降至21家后,单月再未突破30家。与2024年6月单月119家的峰值相比,当前水平已大幅回落。

撤否数量的锐减表明,大批拟IPO企业排队撤材料的阶段已经过去。当前IPO排队企业中不符合新上市标准的企业占比显著降低,在审企业整体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企业“北上”加速

另一个显著趋势是:北交所正逐渐成为诸多企业上市的优先选择。

在“827新政”前,北交所因估值偏低、募资规模有限、投行收益不高,常被投行和拟IPO企业视为次选方案。当时业内普遍认为“宁可多花时间等待冲刺创业板等其他板块,也比选择北交所更划算”。

然而新政实施后,市场态度开始转变。最初是投行保代建议企业转向北交所,但企业仍持观望态度。如今,企业态度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北交所不再是备选,而成为众多企业的首选上市平台。

从2025年IPO受理和辅导备案情况可以看出两个明显信号:一是不少曾计划冲刺沪深交易所的企业纷纷转向北交所,表明企业更追求上市“确定性”,希望把握北交所扩容初期的政策机遇;二是北交所在审项目质量显著提升。以最新一期财报净利润为例,目前北交所排队企业中,除个别科技创新属性突出的项目外,净利润普遍在4000万元以上,超6000万元者占多数,净利润过亿元的企业达54家。其中杰理科技、乔路铭、石羊农科净利润均超4亿元,杰理科技更是以7.91亿元高居榜首。

值得注意的是,北交所开市初期,净利润达到2500万至3000万元即被认为符合利润要求。而根据IPO新规,当前创业板和主板的利润门槛已分别提升至6000万元和1亿元。这意味着目前北交所在审企业中,大部分已满足创业板利润标准,更有不少企业达到了主板利润要求。

为何众多利润远超创业板甚至主板基准线的企业仍选择北交所?受访保代分析指出,核心原因在于各板块定位日益清晰:科创板注重“硬科技”属性,要求企业科技属性足够强,最好能突破“卡脖子”技术,仅擦边科创属性的企业很难通过审核;主板则聚焦成熟蓝筹和大市值龙头企业,规模有限的企业即使作为细分领域龙头也难获青睐。

因此,创业板和北交所成为大多数企业的现实选择。此前由于北交所在估值和募资完成度上不及创业板,使得企业和投行对其持谨慎态度。如今情况已发生转变:2025年1月1日至8月26日期间,北交所新上市企业整体募资完成率达98.78%,平均募资完成率达98.81%,均反超创业板的87.54%和87.45%。

更重要的是,在IPO节奏调整的背景下,上市“确定性”成为企业核心考量。相比其他板块,北交所在审核效率和可预期性方面优势明显,这使其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优质企业的首选上市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罗永浩对谈何小鹏:49个信息首... AI制图。罗永浩对谈何小鹏:49个信息首次披露 徐爱之8月26日星期二,罗永浩上线更新了他与小鹏汽车...
刷屏!头部公募这个动作,释放出... 一则消息刷爆投资圈!时隔一日,广发基金宣布取消针对广发上证科创板成长ETF发起式联接基金的限购措施。...
美团快乐猴:与200多家工厂签... 猴牌瓶装原萃茶和湿巾交流快乐猴,实名添加微信lihua759321进群美团做的硬折扣社区超市——快乐...
“玻尿酸女王”大刀阔斧改革,华... 出品|达摩财经8月26日,华熙生物发布2025年半年报。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61亿元,...
688399,高管集体降薪! ... 2025.08.27本文字数:654,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8月27日晚间,硕世生物(股票代码:6883...
透视半年报|美团二季度营收91... 8月27日,美团(股票代码:3690.HK)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及半年业绩报告。今年二季度,美团实...
国人吃不起的“天价小笼包”,在... 你知道美国最会赚钱的连锁餐厅是哪家吗?不是那些本土餐饮,而是一家来自台湾、主打卖小笼包的连锁餐厅,鼎...
恒大退市,谁来保交楼? 恒大退... 订阅 快刀财经 ▲ 做您的私人商学院资本可以退场,但75万套烂尾楼业主而言,这场游戏的终结只是另一场...
巨人网络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6%... 8月27日,巨人网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2558 SZ,以下简称“巨人网络”)发布2025年半年度...
倒车接人?A股午后急跌 倒车接... 8月27日,A股市场上午窄幅震荡,下午加速跳水,市场整体表现不佳,板块和个股普遍收跌。其中,房地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