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韬略哥
今天是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了45周岁生日。
站在这个继往开来的新起点上,深圳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但更引人深思的是:支撑深圳下一个三十年的新引擎,究竟是什么?
答案里,一定有河套。
01
定位跃升最快的区域之一
近几年,河套的定位跃升很快。
2017年,总书记在香港亲自见证《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签署。协议明确支持港深两地在河套共同建设“港深创新及科技园”。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支持河套港深两地园区建设。
2020年,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要“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河套合作区被明确列为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
2023年,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下称《规划》),并确立了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这三大核心定位。
今年6月,当月中央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为即将迎来45岁生日的深圳经济特区送上了一份“大礼包”。
而在这份“大礼包”中,关于科技创新、人才体制、产学研融合的政策导向,与河套的战略定位高度契合。
在紧随其后的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河套”这个名字,被领导重点提及了10次,预示着在深圳未来发展中,河套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今年8月8日,恰好是国务院印发《规划》两周年,河套的兑现力如何?
据官方报道,面积仅约3.89平方公里的河套,已有1.5万名科研人才进驻,两院院士达到18位,447家科技企业落户,8个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3家独角兽企业,培育10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累计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1700件。
短短两年时间,河套在科创领域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到底是什么成就了河套?
02
深港相互补短板
要理解河套的底层逻辑,首先要理解深圳城市发展的轨迹。
我们可以把深圳过去和未来的发展,看作是两次“出海”。
第一次出海,是过去40多年。深圳作为全球化浪潮的受益者,在世界既有的规则体系下,将“中国制造”和“中国应用”发挥到了极致,这一阶段的深圳更像一个世界工厂。
第二次出海,是现在及未来30年。低附加值产业走到尽头,深圳必须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全球科技竞争中获得话语权。
其实在全球的科技集群排名中,“深圳-香港-广州”已连续5年蝉联全球第二位,科创实力是非常强的。
但问题是,深圳90%的创新要素和成果来自于企业,基础研究存在短板,后劲儿不足。
而香港正好与深圳形成互补:
顶尖高校密度上,仅有1100多平方公里的香港,拥有5所全球百强大学,这一密度在全球范围内无出其右。
基础科研实力上,香港的大学拥有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并诞生了菲尔兹奖、图灵奖、诺贝尔奖得主等世界级科学家。
知识产权产出上,仅香港大学一家,近年来就提交了约1900项专利申请,其在生物医学、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是真正的“源头活水”。
深圳高度重视香港作为国际创新策源地的能力,香港也迫切需要深圳完善的产业链和广阔的市场空间。然而,两地在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规则的衔接上,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
河套的作用之一,正是要促进和深化这种对接与融合。
为此,深圳展现出强大执行力,为河套量身打造一个全新的创新生态体系,如:
税收“双15%”红利:对深圳园区特定区域内符合条件的鼓励类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园区工作的香港居民,其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香港的部分予以免征。
科研物资自由流动:海关总署专门出台支持措施,未来将实现科研物资从香港进入河套“一线放开”,这意味着科研设备、样本、试剂等可以高度便利地跨境流动。
人员、资金和数据的便捷流动:已启用连接深港的“一号通道”白名单管理,实现科研人员高效通勤。落地“科汇通”试点,解决了港资科研机构科研资金跨境的难题。建成深圳数据交易所,并开展全国首个数据跨境交易试点。
拓展发展空间:通过“租、购、改、建”等方式,已建成13个专业园区,并加快皇岗口岸片区改造,预计到2035年,深圳园区的整体科研及配套空间将超过300万平方米。
市场准入高度便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港资企业提供公证文书快速办理、高管线上身份认证等服务,将港商投资业务办理时间从1-3个月大幅压缩至7个工作日内。
完善服务与法治:建成“e站通”综合服务中心,引进香港“智方便”团队,实现数百项香港政务服务的跨境办理。同时,设立河套人民法庭、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等,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这些制度创新,将河套催化成一个吸引力十足的科创中心。
苹果、星巴克等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设立研发中心;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5所世界百强高校的超过10个科研平台在此布局;培育出了“香港18C第一股”晶泰科技;取得入选中国十大科学进展的“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等科研成果……
短短几年取得这些亮眼成就,足以说明河套的方向、模式是正确的,而且潜力巨大。
03
定义深圳的下一个三十年
当河套这一独特的功能定位得到充分发挥,其价值就不再局限于自身,而是成为深圳这座城市在45周年新起点上,引领下一轮改革开放的战略支点。
它重新定义了“深港合作”的内涵。
过去我们谈深港合作,更多是深圳承接香港的金融、贸易等服务业外溢。
而河套的出现,标志着深港合作进入了新阶段。它让香港“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与深圳“1到N”的产业化能力,第一次实现了制度层面的无缝对接。
它也重新定义了“深圳经济特区”的未来形态。
如果说深圳过去45年的成功,是建立在土地、人口、政策等传统红利之上;那么河套则是通过与香港的规则衔接和制度创新,向全球链接更高能级的创新资源,在全球创新网络中扮演更核心的角色。
这种重新定义并非空谈,从地理区位上,河套是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天然交汇点。
它紧邻福田口岸和皇岗口岸,可快速通达香港国际机场和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并与广深港高铁福田站无缝衔接。
这种独特的交通网络优势,构建了与深圳光明科学城、香港科学园等创新节点的“半小时科研圈”,以及与广州、东莞等制造业城市的“一小时产业圈”。
这种时空压缩效应,使得区域内的创新资源能够实现高效整合与流动。未来,随着新皇岗口岸重建完成并实现5分钟快速通关,其枢纽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在深圳45周年的历史关口,当全世界都在关注深圳如何破局时,深圳已经找到了抓手——那就是以河套为战略支点,实现深港的深度融合。
下一个三十年的“深圳时间”,将如何续写?
河套给出了一个高度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