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十三妹
上周五,A股迎来里程碑时刻——上证指数突破3800点,创下十年新高。
更令人瞩目的是,沪深北三市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为市场创造了15.63万亿的财富增量。
若以账户数量均摊,相当于每位股民年内人均净赚约2.15万元。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牛市,是不是意味着国运来了?
这场牛市背后有着清晰的逻辑链条。政策层面,今年被称为“资本市场改革深化年”,新“国九条”与“1+N”政策体系全面落地,注册制改革优化上市入口,退市新规加速劣质企业出清。
央行创设8000亿元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鼓励企业真金白银回馈股东“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市场注入强心剂。
科技创新成为核心驱动力。新消费、新产业、新动能“三新”经济加速扩张,AI硬件和大模型、机器人以及创新药等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成为吸引外资的新磁极。
同时,全球资本配置正在悄悄发生转变,美元走弱等不确定性推动资金从美国市场流向估值洼地。在美元走弱的驱动下,资金开始流向美国以外地区。
这场牛市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AI算力、人形机器人、创新药构成“新三驾马车”。算力龙头胜宏科技因打入英伟达供应链,年内暴涨450%;医药股广生堂凭借创新药研发,涨幅达412%;机器人轴承供应商万达轴承单月飙升226%。
全市场313只翻倍股中,63%集中于生物医药、机械设备、电子等硬科技领域,政策与产业趋势的共振催生巨大赚钱效应。
银行股凭借高股息属性成为资金避风港。农业银行年内市值增长5522亿,登顶A股流通市值榜首;24家上市银行平均涨幅超10%,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6只万亿市值巨头撑起18.5%的指数权重。
从资金面来看,则呈现境内境外共同做多的格局。外资机构都疯狂涌入,他们采用“哑铃策略”布局中国市场:一端关注成长龙头,一端聚焦高股息优质蓝筹,以期在中国权益内部兼顾成长与收益双重机会。
“国家队”二季度增持宽基ETF近2000亿元,成为市场压舱石;险资、社保等中长期资金年内净流入超2000亿。众多的散户端也井喷,7月沪市新增开户196万户,同比激增71%,居民储蓄借道公募和私募大规模转向权益市场。
外资对中国资产的态度正从“可交易”转向“可投资”。北向资金上半年净流入超800亿元,折射出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长期信心。
从被动资金流向看,在亚洲新兴经济体中,外资流入香港市场的资金最多,年初至今超过190亿美元,凸显外资机构对于中国相关资产价值重估的认可。
但越是疯狂的时候越要冷静。翻倍股平均市盈率超80倍,部分科技题材股脱离业绩支撑。中报披露期仅37只翻倍股交出成绩单,业绩证伪压力高悬。
外资将中国市场视为美元宽松周期下的“优选项”,投资逻辑从短期交易转向长期价值挖掘。国内外投资者期待在中国市场获取更多的投资收益。
这场牛市不仅是中国资产的重新定价,更是一个大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投融资平衡器。
但什么时候入场,什么时候离场,最终考验的就是个体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