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正从深度依赖走向战略独立,其全球化进程正加速推进。
来源丨商界重庆(ID:shangjiecq)
作者丨郭 婧
编辑丨徐 徐
图片丨全景网
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榜单揭晓,一家重庆车企的名次狂飙235位,成为榜单跃升幅度之最。它不仅取代龙湖集团登顶“渝企一哥”,更以全球第四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身份,与特斯拉、比亚迪、理想比肩。
这匹名为赛力斯的“黑马”,用5年时间走完了传统车企30年的路。
“不平等”的联姻
2016年,彼时的赛力斯还叫“小康股份”。虽已登陆A股,但创始人张兴海在意识到电动化浪潮的不可逆转及自身发展困局后,决定全身心投入新能源转型。
2019年,SF5作为其首款新能源车型上市,但销量惨淡——一年仅卖出732辆。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小康股份深陷品牌力不足、渠道薄弱、智能化程度低的困境。
同年,华为遭遇美国多轮制裁,5G芯片受限,消费者业务海外市场受挫,亟需开辟亿级新赛道。“华为手机这种高频、刚需、海量的产品业务遇到巨大的困难,智能电动汽车销量虽然没有手机那么大,但是单价高,能够弥补手机的销量缺失”,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如是解释。
双方需求高度契合,华为有小康渴望的三电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还能为赛力斯提供成熟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强大的品牌背书;而赛力斯有丰富的整车制造经验、先进的增程技术。最为重要的是,赛力斯愿意让渡主权,与华为达成“智选”合作模式。
2021年,双方正式达成合作;同年12月,推出高端智慧汽车品牌问界(AITO),首款SUV车型“问界M5”同步亮相。2022年,“小康股份”更名为“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力斯”),这标志着企业战略重心的彻底转移。
截至现在,问界已推出M5、M7、M8及M9四款车系,均表现亮眼。根据乘联会、中汽协的数据显示,在最近一年的大型SUV销量排行中,M9和M8分别位列第一名和第三名。2024年,M9更创下连续8个月蝉联50万元及以上豪华车型销冠的纪录,打破了国外品牌在中国高端汽车市场的垄断。
在赛力斯之前不是没有车企和华为合作,但为什么偏偏是问界独占鳌头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华为合作的三类模式。
这三种模式分别是零部件供应模式、HI(Huawei Inside)模式以及智选模式,在参与度上梯度分明。寻常车企都会选择HI——由华为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车企自己主导整车定义与品牌,而智选则被上汽集团董事陈虹评价为“灵魂被别人把握”,在这种模式下,华为全面包办,车企只需要负责制造和交付。
但此前HI模式的合作并未给合作车企带来预期的市场回报。2021年4月,华为与北汽合作推出的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上市,作为全球首款搭载华为全栈方案的量产车,其车辆测试视频曾饱受关注,但市场销量未见水花。
2022年1-10月累计销量不足1.2万辆,与同期正式交付仅7个月,销量便已达5.8万的问界M5形成鲜明对比;而华为与广汽的合作更显波折:2020年双方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启动AH8车型项目,计划2023年推出新车,却于当年传出双方合作终止的消息,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的回应与上汽陈虹类似。华为光环的背后是绝对的话语权掌握在他人手中,传统车企并不愿放弃对主权的坚守。
在业内普遍对华为保持警惕、不愿“失去灵魂”的背景下,赛力斯的选择显得尤为激进。它展现出破釜沉舟的决心,以All in的姿态拥抱华为智选模式,毫无保留地开放合作接口,最终换取了华为的全方位赋能,在新能源赛道上实现了弯道超车,这种孤注一掷成就了问界的现象级增长,却也将赛力斯牢牢绑上了华为战车。
光环之下的博弈
赛力斯虽借力华为成功翻盘,但任何人都清楚这是一把“双刃剑”。“咸鱼翻身”不假,但“受制于人”也是不争的事实。赛力斯在享受华为技术、品牌、渠道赋能的同时,也要因深度绑定而被迫承受高昂隐性成本,如技术依赖、品牌独立性受损、利润空间承压、资本支出高企等。这些成本不仅影响了赛力斯的短期财务表现,也对其长期发展提出了挑战。
从2024年部分车企所公布的财务数据中可以看出,即使2024年赛力斯研发投入70亿元,比前年同比增长59%,增速亮眼,但对比蔚来、理想等竞争对手仍有不小差距。研发投入决定着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投入规模的不足会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限制其技术突破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问界全国门店数量已突破900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超过600家深度依托于华为现有渠道网络。这一结构清晰揭示了问界销售体系对华为的高度依赖性。
短期内,赛力斯可充分借势华为的品牌光环与渠道势能,实现销售目标。然而,从长远战略视角审视,过度依赖单一外部渠道,不仅折射出企业对核心销售通路掌控力的薄弱,更将深刻制约其独立品牌形象的塑造与认知深化。
还有问界车主将“赛力斯”尾标更换“华为”标识,淘宝平台相关车标月销量最高达6000件。
对赛力斯来说,如何在享受华为红利的同时加速核心技术自研、补足自身短板又是一场持久的战役。
昔日新能源赛道一望无际,问界一上市便能激起千层浪花,但如今的新能源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赛力斯内有“守城”之忧,外有“攻城”之患——华为“开枝散叶”之势愈演愈烈,智界、享界、尊界等新成员不断加入,哪怕是上汽都迫于无奈,自我“打脸”,与华为推出尚界,问界的品牌赋能和资源无疑将被稀释。
放眼整个新能源SUV市场,理想与问界“贴身肉搏”:两者均走增程式电车路线,聚焦于20万以上中大型SUV的市场。在易车榜的“2025上半年大型SUV销量排行榜”上M9和M8位列前两名,理想L9以7188辆的差距紧随其后;在汽车之家的“增程式新能源车系热销榜”上,问界M8、理想L6、问界M9、理想L7又依次霸榜前四。除此之外,极氪、领克、腾势、智己等后期之秀也在不断崛起,挤压着这块拥挤的赛道。
根据《中国中大型SUV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将有众多中大型SUV车型涌入市场,新能源中大型SUV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面对重重挑战,赛力斯并未陷入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击,在依赖与独立之间寻找破局之道。
赛力斯的破局关键是将华为的技术支持转化为自身创造力,加速甩掉“华为代工厂”标签,建立三电系统的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探索智驾差异化突破,强化核心能力自主权。
张兴海明确表示,2025年将投入50亿元建设自有研发中心,重点攻关800V高压平台和下一代固态电池技术。目前,赛力斯已自主打造出了魔方技术平台,率先实现了超增、纯电、超混三种新能源动力形式的兼容,还推出全新一代超级增程系统,综合油耗降低15%。
随着新能源市场渗透率的不断走高,传统豪华车企经销商也在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占比。赛力斯把握这一市场趋势,与多家豪华车企经销商进行洽谈合作。
2024年11月,中升控股与赛力斯达成战略合作,中升集团作为中国领先的豪华级中高端品牌汽车经销商,拥有436家经销店,覆盖32个中心城市。中升采取“关停翻建”模式,将旗下经营情况不佳的BBA等豪华4S店改建为问界用户中心,首批40家已于2025年春节前全部开业,计划2025年底扩展至300家。
与豪华车企经销商合作进行门店翻建是补强渠道的重要途径,能够为赛力斯精准触达目标客户,有助于提升产品销量、树立更高端的品牌形象。
此外,赛力斯也在积极补充自建旗舰门店。2024年8月,赛力斯在北京东方广场开出首家自营品牌旗舰店,这是赛力斯强化品牌形象的又一有力举措,彰显赛力斯对品牌独立影响力的野心。
在夯实国内销售渠道的同时,赛力斯也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全球舞台,以同样的战略魄力推进海外市场的布局扩张。
目前,赛力斯已与欧洲20余家经销商签约,今年预计在当地新增50个销售网点。匈牙利工厂也将在2025年启动建设,规划年产能15万辆,生产SERES5、SERES7(国内为赛力斯iX3和赛力斯SF5)等车型。2020-2024年,赛力斯的海外收入实现了快速攀升:从11.82亿元飞跃到41.97亿元,达到37.27%的年复合增长率。
截至2025年1月,赛力斯新能源汽车已覆盖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区的62个国家,累计出口突破50万辆。
告别“借船时代”,赛力斯的独立之路
2024年7月,赛力斯以25亿元收购华为持有的919项问界系列商标及44项外观专利。这关键一步,彻底厘清品牌权属,将“问界”从联合品牌转变为赛力斯独家资产,为其构建独立品牌认知扫清了根本性法律障碍,也为海外市场的自主拓展铺平道路。
仅仅一个月后,赛力斯再掷115亿元现金,购入华为旗下智能驾驶核心平台——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10%股权。此举旨在深度绑定华为领先的智能驾驶技术资源,确保核心供应链稳定,并加速赛力斯自身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与落地。
完成上述两大关键收购后,赛力斯于今年4月正式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若成功上市,它将成为继长城、比亚迪、广汽、东风之后,又一家“A+H”股上市的中国车企。据招股书披露,募集资金净额的70%将用于研发,20%用于营销渠道、海外销售及充电网络,10%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持续的巨额投入尤其是前期研发与生产改造导致其负债高企,截至2024年底资产负债率已达87.38%。港股IPO被视为缓解财务压力、筹集发展资金的关键一跃。更重要的是,立足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赛力斯有望吸引全球精英投资者目光,为海外市场拓展、深化国际供应链合作注入强劲动力,加速其向世界级车企迈进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在巨额投入和负债压力下,赛力斯展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其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显示,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达27~32亿元,同比暴增66.20%—96.98%;扣非净利润22.30~27.30亿元,同比增长55.13%—89.92%。
由此可见,赛力斯近期的战略布局环环相扣:斥资25亿收购商标,实现品牌自主化,为出海奠基;豪掷115亿入股引望,深度绑定华为智能驾驶技术,保障核心能力与供应链;再到冲刺港股IPO,旨在募集资金、降低杠杆、提升国际影响力。这一系列组合拳,标志着赛力斯从深度依赖走向战略独立的决心,其全球化进程正加速推进。
赛力斯的蜕变路径,堪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特定发展阶段的“生存教科书”。在研发受阻、销量低迷的至暗时刻,果断选择“与巨人同行”——以让渡部分短期主权为代价,换取宝贵的生存空间和技术跳板,这无疑是一条被验证有效的“捷径”。其成功印证了战略级合作的爆发力,为困境中的车企提供了一种破局思路。
然而,“借船”的代价同样沉重,挣脱的过程更是艰难。深度绑定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可能掩盖甚至加剧自身在核心技术积累、独立品牌认知和渠道掌控力等方面的短板。
赛力斯所背负的巨额投入与高额负债,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都是难以承受之重,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行业警示:选择深度合作模式,必须对未来的“独立成本”有清醒认知和充分准备。
赛力斯这场关乎“独立主权”的豪赌,结局尚未揭晓。但无论成败,它都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浪潮中,从寻求“翻盘”到力争“掌舵”的经典叙事。其“借船出海”到“造船远航”的艰难转身,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命运,更在探索中国车企如何在强手环伺、技术迭代加速的时代,构建真正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与全球影响力。这条荆棘之路的每一步,都值得整个行业深思。
它的实验给行业留下终极拷问:当技术代差超过十年,“用市场换技术”是否仍是唯一选择?当华为开放智选模式,后来者能否承受赛力斯式的天价独立成本?
合作咨询电话:18996056966
来源:商界重庆(ID:shangjiecq)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原创平台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
上一篇:营收连续三季超千亿,小米锚定高端,300亿加注AI、芯片 小米营收3000多亿是营业额吗 预计小米营收三年后破9000亿
下一篇:上海金融法院披露十大案例:不要心存侥幸,上市公司的哪些“尾巴”易被抓? 上海金融法院立案规定 上海金融法院股票处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