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的好朋友:闺蜜财经
图片由AI生成
撰文|杆姐&编辑|爱丽丝
上海银行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8月4日,上海银行杭州分行因资产池业务管理缺陷等六项违规行为被处以380万元罚款,两名相关责任人被警告并各罚5万元。
这已是上海银行2025年内收到的第5张重大罚单。
就在5天前的8月1日,央行公布的行政处罚显示,上海银行因八项严重违规行为被警告、没收违法所得46.95万元,并处罚款2874.8万元,合计罚没金额超2921万元。15名时任高管同步追责,个人罚款总额达108.5万元。
这将上海银行年内累计被罚没金额推高至超过4200万元——一个足以匹敌一家中小型A股上市公司全年净利润的数字。
上海银行,究竟啥情况?
1
穿透违规全链条
以8月1日这张年内金额最大罚单为例。杠杆游戏看到,央行列明了上海银行的“八宗罪”直指业务关键环节,比如账户管理、支付清算、反假货币、财政资金管理、信用信息管理、反洗钱等。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银行这张罚单里八项违规中有三项涉及反洗钱管理失效,占比高达37.5%。
这些漏洞恰与2025年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重点规制内容高度吻合,在洗钱手段向虚拟资产转移的趋势下,直接威胁金融安全防线。
尤其是相关的客户身份识别、资料保存和可疑交易报告等环节的集体失守,这通常不被视为孤立的操作失误,而有可能指向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系统性、流程性的缺陷。
如此大规模、基础性的违规,反映出上海银行的合规文化、内部稽核以及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可能存在功能弱化的问题。
紧随其后,8月4日,金融监管总局浙江监管局的罚单进一步揭开了上海银行在资产业务端的风险敞口。
该罚单对上海银行杭州分行及相关责任人合计罚款390万元,违规事由有资产池业务管理缺陷、部分绩效考评行为不合规、“售后回租”国内信用证业务管理不审慎、贷款管理不审慎、票据贴现业务管理不审慎和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等。
其中资产池业务管理缺陷尤为值得警惕。
资产池业务因其“滚动发售、集合运作、期限错配”的特点,天然存在透明度不足、风险隔离困难等问题 。
监管部门近年来反复强调对资管业务的“穿透式监管”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必须穿透识别底层资产的风险状况 。
上海银行杭州分行在此处的违规,意味着其可能未能有效执行穿透核查,导致底层资产风险不明、风险计量失准,将潜在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隐藏于资产池之内。
尽管处罚公告未披露违规操作的具体技术细节和资金流向 但“管理缺陷”的定性已然表明其在该项复杂业务的风险管控能力上存在不足。
此外,贷款、信用证、票据等传统信贷业务的管理不审慎,进一步印证了其信贷风险控制流程存在漏洞 。
2
数字悖论
面对监管重锤,上海银行迅速回应:处罚源于央行2021年综合执法检查,问题发生在2020—2021年期间,且“均已整改完毕”
但历史数据却勾勒出不同的轨迹。
从往期披露里杠杆游戏看到,上海银行这几年没少收到罚单:2020—2023年累计被罚超1.15亿元;2023年5月因外汇违规被罚没9854.4万元;2024年深圳分行、宁波分行再因贷款违规被罚没657.7万元。
图表来源|企业预警通(特此感谢)
如上表显示,2025年开年两个月内,上海银行又连收3张罚单,累计370万元。
综合央行与金融监管总局体系的罚单杠杆游戏看到,2025年内上海银行被罚没总额已超过4200万元。
这种“整改—再违规—再处罚”的怪圈暴露出的是合规管理表层化倾向。一句话,还是老问题:赚快钱的冲动盖过了风险控制的底线。
再看业绩,在上海银行2025年稳步上升的一季报数据里,杠杆游戏发现两组“矛盾”的数据:归母净利润63亿元,同比增长2.3%,绝对值依旧漂亮;经营现金流-1439亿元,同比骤降20倍。
简单理解就是:账面赚钱,口袋却“失血”,揭示的是资金运作压力。
随着监管层的板子越打越重,其实也在传递一个信号:过去“同业+理财”驱动的规模扩张模式,已经慢慢走到尽头。
高额罚款已不再是简单的财务成本,而是对上海银行品牌声誉、合规文化和风险定价能力的冲击,是监管层对其风险管理现状发出的警示。
对上海银行而言,4200万罚款至少买到了一些教训,比如规模冲动必须让位于风险定价能力;表外创新必须匹配表内资本消耗等等。
对于投资者和市场而言,未来在评估上海银行时,需要超越传统的净利润、不良率等财务指标,更加关注其在公司治理、内控体系重建和风险文化重塑方面的实质性进展。
但愿上海银行能把罚单当作“刮骨疗毒”的起点。
本文未标注出处的图表,均源自企业官网或公告,特此说明并致谢
为杠杆游戏提供版权及法律服务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杠杆游戏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杠杆游戏任何文章之观点,皆为学习交流探讨用,非投资建议。用户据此进行的一切投资,请自负责任。文章如有疏漏、错误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