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林典驰
编辑丨倪雨晴 黎雨桐
7月28日,上纬新材(688585.SH)开盘大涨,尾盘时再度涨停,报79.27元/股,年内累计涨幅已超过10倍,成为A股2025年以来首只10倍股。7月以来,该股曾10个交易日走出涨停行情,一举刷新A股“20cm”连板的纪录。
“10倍股”背后:华为天才少年“落子”
五年前,当上纬新材险些由于市值太低导致发行失败时,谁也没想到其会有烈火烹油的今日。
彼时,其以2.49元/股的价格发行,总市值仅10.04亿元,擦线踏过科创板10亿市值的发行门槛。上市后,公司股价表现平平,虽然近三年盈利较为稳定,净利润始终维持8000万左右,但总市值只在30亿元附近。
也正因“便宜”,上纬新材的优质“壳”特性突出,进而吸引了“金主”智元机器人。
7月8日,上纬新材发布公告称,智元机器人拟至少收购其63.62%股份。本次交易如成功落地,有望成为国九条和并购六条实施以来,新质生产力企业在A股的标志性收购案例,也是具身智能企业在科创板的首单收购案例。
智元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2月,短短两年半时间里,已经完成了13轮股权融资,拥有高瓴创投、鼎晖投资、红杉中国、比亚迪、软通动力、三花控股集团以及腾讯腾讯、京东云计算、上汽投资、TCL创投、比亚迪、蓝驰创投等豪华投资人团队。
智元机器人官网显示,其创始团队也群英荟萃,其中,彭志辉系科技圈知名KOL,人称“稚晖君”“野生钢铁侠”,原华为天才少年。
公开资料显示,彭志辉1993年出生于江西吉安,2018年研究生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信通学院。2020年,彭志辉以“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最高档年薪201万元,加入华为团队,从事昇腾AI芯片和AI算法相关研究工作。
4月9日,他以具身智能头部企业“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的身份,参加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
彭志辉(前排右一)参加座谈会
收购压力高悬
这次收购是否真的收益大于风险,还有待商榷。
首当其冲的是行业风险,目前具身大模型还不够泛化、通用、成熟,不论是机器狗还是人形机器人,还只能在部分垂直领域落地应用。头部企业如优必选、达闼科技虽然已实现服务机器人规模化量产,但仍然深陷亏损泥潭,大量创业公司则被困在算法优化与成本控制的困局中。
作为具身智能领域少数同时覆盖软硬件全栈研发、兼顾To B与To C端业务的企业,智元机器人全链条布局的打法必然会导致其相较同行的资金消耗更大。而当其他企业都在平衡研发投入与现金流压力时,智元机器人拿出21亿元现金进行资本运作,是否明智?
根据公告,此次收购的资金,主要为智元一方合法自有和自筹资金,自筹资金拟通过向银行申请并购贷款取得,目前正在与银行洽谈申请并购贷款的相关事宜。而由于智元尚未盈利,其机器人业务商业化前景虽广阔但周期漫长,此次收购必然会带来较高的杠杆压力。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高杠杆控股后企业业绩不及预期,风险将直接传导至上市公司中小股东。
根据上纬新材公告,公司市盈率已显著偏离行业水准,截至2025年7月22日,公司根据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的公司最新市盈率为219.19倍,最新滚动市盈率为209.49倍,而公司所处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最近一个月平均滚动市盈率为24.06倍。
当然,这场收购中,智元控股也设置了一定的风控条款,最典型的是让原股东出具“业绩承诺”。根据业绩补偿承诺:2025年至2027年,上纬新材新材料业务(含对新材料业务相关人员的股权激励影响)实现的归母净利润应分别不低于6000万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不低于8000万元。
如因本次要约收购完成之日前发生或存在的事项,或因上市公司未完成业绩承诺期内的业绩承诺,导致上市公司出现被强制退市的情形,原股东方则需要以 8%的利息,在三个月内回购智元通过股份转让及要约收购取得的全部上市公司股份。
此举可以对冲上市公司现有业务恶化,对智元机器人造成的收购风险。
但另一个值得深思的细节是,7月24日晚,上纬新材突然发布了一则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内容是豁免多名董监高股份限售承诺,即解除这些人员“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每年转让不得超过25%”的限制。这可能导致上纬新材高管团队与上市公司之间缺乏足够的利益绑定。
如果交易沦为财务运作的“壳游戏”,“买壳套利”显著优于“技术攻坚”,资本流向的扭曲将是必然的。
SFC
出品丨21财经客户端 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丨黎雨桐
21君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