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商界,说起"包租公"这个称号,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万达集团的王健林。
但最近,一位来自成都的低调富豪——富森美家居创始人刘兵,却因为惊人的盈利能力成为舆论焦点。
这位名下仅有两间铺子的企业家,每年却能轻松斩获近9亿元的净利润,净利率甚至一度超过贵州茅台。
然而,随着刘兵被成都市郫都区监察委留置调查的消息传出,这位"最赚钱包租公"的商业神话背后,或许隐藏着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成都北三环和南三环,各矗立着一座庞大的家居卖场——富森美北门店和南门店。这两处物业总经营面积约125万平方米,构成了富森美家居的全部商业版图。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仅凭这两处物业的租金收入,富森美在过去十年间创造了最低45.53%、最高60.90%的惊人净利率,这一数字甚至让平均净利率52%的贵州茅台相形见绌。
富森美的财务数据堪称商业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公司上市以来累计净利润约67亿元,却大手笔分红了46亿元,分红率高达近70%。
即便如此,公司负债率仍保持在20%的极低水平,在资金密集型的商业地产行业中实属罕见。使得富森美在同行中独树一帜,被业界称为"商业地产界的一股清流"。
刘兵的个人财富也因此水涨船高。按照公司持有的物业和土地实际价值估算,其潜在资产可能高达130多亿元。
这个数字远超胡润富豪榜基于市值计算的40亿元估值,让刘兵成为名副其实的"隐形富豪"。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一切财富都源自于那两间看似普通的家居卖场。
刘兵的创业故事颇具传奇色彩。这位1968年出生的四川人,最初只是在成都金牛建材经营部担任管理职务。
1998年,他下海创立富森木业,从事木材贸易业务。然而仅仅两年后,刘兵就敏锐地捕捉到了商业地产的机遇,与家人共同注册成立了富森美家居,将业务转向家居卖场经营。
2002年,富森美首个卖场——北门店在成都北三环川陕立交附近开业。这个占地880亩、经营面积达58万平方米的庞然大物,在当时堪称商业奇迹。
虽然2000年左右成都的住房均价仅1000多元/平方米,但刘兵要拿下如此大面积的土地并完成建设,背后需要的资金实力和政商资源可想而知。
值得注意的是,北门店的开业时间与成都三环路通车完全同步,这种与城市发展规划高度契合的选址策略,既展现了刘兵敏锐的商业嗅觉,也暗示了其可能具备的特殊信息渠道。
对于一个创业仅两年多的企业家来说,能够准确把握城市发展脉搏并投入巨资布局,这恐怕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刘兵被留置调查的消息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其个人财富传奇,更因为这是近期家居卖场行业一系列高层被查事件的最新一例。
在此之前,红星美凯龙的车建新、居然之家的汪林朋等业内大佬也相继被监察部门调查。A股三大家居卖场上市公司的掌门人无一幸免,这一现象绝非巧合。
表面上看,家居卖场经营的是家居产品销售,但实际上,富森美、红星美凯龙等企业的商业模式与万达广场如出一辙——都是通过自建商业物业后出租获利,本质上属于商业地产范畴。
而一旦涉及地产行业,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土地获取、银行贷款等需要与政府部门密切互动的关键环节。
在中国商业地产发展历程中,土地获取方式、银行贷款条件等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灰色地带"。早期进入者凭借先发优势和政策红利,能够以极低成本获取优质土地资源。
富森美财报显示,其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仅为19.5亿元,折合每平方米约1560元,而按照当前成都三环商用物业2万元/平方米的市场价计算,实际价值可能高达250亿元。这种账面与实际价值的巨大差异,正是早期低成本拿地的直接体现。
富森美能够实现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盈利能力,其商业模式值得深入剖析。与传统商业地产企业不同,富森美采取了极为保守的扩张策略。
成立20多年来,刘兵始终坚守成都市场,仅开发了两处物业。这种极度的专注和克制,使得公司能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两处优质物业的精细化运营中。
此外,富森美极低的负债率也是其保持高利润的关键因素。在商业地产行业普遍高杠杆运作的背景下,富森美20%的负债率显得尤为另类。
这种保守的财务策略虽然可能限制了扩张速度,但却使公司避免了高额财务费用的拖累,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展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对于刘兵被调查一事,富森美官方表现得相当淡定,表示"一切正常,不会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底气部分源自同行经验——居然之家老板汪林朋在被留置后不久即获解除;部分则源于对公司规范运作的自信。富森美上市十年来,确实未曾出现重大违规事件。
然而,这一系列事件仍然给商业地产行业敲响了警钟。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反腐败斗争的持续深入,过去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规范操作将面临越来越严格的审查。
对于富森美这样的企业而言,如何在保持经营特色的同时,确保所有历史操作的合法合规性,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